APP下载

“一主六双”战略下吉林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策略

2023-03-28张璐刘朝阳吴艳杰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战略

张璐 刘朝阳 吴艳杰

摘 要:为推进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本文将“一主六双”战略作为研究背景,以吉林省为例,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策略展开研究。明确“一主六双”的战略内容、把握“一主六双”战略对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吉林省职业教育的现状,结合理论研究,探讨吉林省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创新教学策略:应建立职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战略协同发展战略,优先优化自身的特色学科,强化优势学科在学校的优势地位,因地制宜地进行专业设置,围绕吉林省重点支柱产业,打造技能吉林品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解放思想,让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进而实现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的提升;推动“双元制”和“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教学策略,带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一主六双”战略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 教学策略

区域发展战略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指南针,不仅决定着社会分工演进的方向,更是决定了职业教育的供给结构和数量。职业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的职业人才,以此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业化人力资

本。[1]基于此种逻辑层面,地方职业教育发展必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战略,须以地方发展战略布局为导向进行战略规划、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源源不断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显著的差异在于,职业教育将实践能力作为目标导向。在德国的“双元制”教育里,理论学习要与实践学习充分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来,强调以企业为主的教学模式。[2]为实现相关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将“一主六双”战略作为研究背景,以吉林省为例,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一主六双”战略对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为确保提出的创新教学策略满足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需求,应在开展相关研究前,明确“一主六双”的战略内容,把握“一主六双”战略对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顾名思义,“一主六双”战略中的“一主”是指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吉林省长春市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辐射、主导作用。[3]“一主六双”战略中的“六双”,是指在长春市内建设与开发工业“双廊道”,包括“医药健康产业廊道”与“工业走廊”;开发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双带”,包括“地区西部粮食安全产业带”与“开放经济带”;开发精旅双线路,包括“草原湿地旅游大环线”与“冰雪旅游大环线”;开发吉林省长春市畅通发展双通道,如“长吉珲人字形通道”;开发长春市绿色产业创新“双基地”,包括“双创教育基地”与“清洁能源基地”;开发区域“双协调”发展机制,包括“四平—长春一体化发展机制(点到点)”与“吉林—长春一体化发展机制(点

到面)”。

在“一主六双”的战略下,吉林省确立了本省的重点发展行业,其中,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医药健康等产业占据了主体地位。[4]区域经济战略调整,不但对高端人才产生新的需求,也对熟练掌握技术工艺、操作技能,具备工匠精神的操作型人才产生了内部需求。

教育是决定经济发展质量和发展绩效的关键因变量,良好的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一主六双”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下,吉林省政府在落实相关指导文件中强调聚焦“一主六雙”区域发展战略,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吉林振兴的能力:在深化产教融合理念的基础上,推动职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建设特色职教园区;扩大职业培训范围,倡导职业院校为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积极建设电子商务和家政服务等品牌特色培训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倡导职业院校学生投身到乡镇建设中,建设乡镇建设项目职业人才培训基地,针对性地培养职业人才;扩大职业教育开放,加强与国外、省外的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支持职业学校教学创新团队、高技能人才赴境外深造学习。[5]

二、吉林省职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吉林省职业教育的现状

制度形塑着社会的行为规则,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绩效。2018年以来,以吉林省为代表的多个职业教育机构加大了对此方面工作的投入,并通过对教育制度的持续推进,实现制度建设逐步完善。[6]2018年,吉林省在对国家政策的对标发展中提出了结合省情与发展形势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方案,通过对市场发行相关政策与制度的持续优化,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实施予以助力。

2019年,吉林省地方政府正式在地区启动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并颁布了《吉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在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双主体”、产教融合、突出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新理念。2021年,吉林省政府在组织了多次会议后,提出并在市场内发行了相关发展的指导文件,以此种方式,为构建吉林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提供全新的指导方向。

“十四五”开局,吉林省职业教育取得较大进步。截至2022年6月,吉林省共设立高职院校29所,在校生规模24.6万人,相比于“十三五”初期增长约50%。其中,4所高职院校被国家正式选入“双高计划”[7]。为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吉林省职业院校与3000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创立52个专业的教育机构,培养出超过180所职业教育特色机构与产教融合企业单位,并围绕吉林省优势特色产业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遴选打造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群253个。

根据市场不完全统计,2021年,吉林省职业教育毕业生超过6万人,尽管毕业生人数较多,但在深入市场调研中发现,6万人中约85.4%的毕业生顺利就业。[8]同时,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吉林省新建了中职类院校约238所,现有的在校生人数为19.4万,毕业后,留省就业的学生人数近10万人,留省就业率稳定在70%以上。2019年至2021年期间,面向社会招生6.82万人,为退役军人、新农民群体技术技能和学历层次提升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吉林省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为推动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应明确吉林省职业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其一,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战略存在契合度低的问题。[9]吉林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重复设置比例较高,不能满足省市“一主六双”战略的新要求,存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本省经济发展需求脱节问题。吉林省职业院校之间主要为竞争关系,没有突出各自的特色和比较优势,盲目扩招,开设专业差异性不大,导致教育资源浪费,甚至出现过度竞争,使学生在选择学校时无法识别优势专业。同时,吉林省也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大省与汽车制造大省,但在科技创新、引领时代发展的产业方面相对落后,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忽视了省情,与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相悖,不能提供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导致企业出现招工难的现象。

其二,吉林省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虽然专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分属不同教育种类,但二者肩负的使命是相同的,然而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接受度普遍不高,认为高等教育更有助于人才的未来发展。同时,职业人才在薪酬认定、工资待遇、晋升机会和学历商誉方面尚存在被差别对待或遭受某种程度的用工歧视。

其三,吉林省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吉林省职业院校的教育模式主要采用学校教育模式,对企业的实际需要关注不够。在教学安排上多数是先理论后实践,到最后一年才开始专业实习,而此时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的问题,学生在企业有效实习时间短、留任率低。另外,在职业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学徒制并未大规模推广运用,如今职业院校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广泛应用的是校企合作模式,由企业提供岗位实习机会、选派高级技工入校担任兼职教员,同时,职业院校在向企业传输职业人才前,负责对员工进行理论培训等。由于企业一方的合作利益缺少制度保障,存在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缺乏系统的合作与保障机制等问题。因此,校企合作依旧处于比较低级、松散的状态。

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教学策略

(一)建立职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战略协同发展战略

职业学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高地,吉林省职业教育应围绕产业布局和新兴产业发展进行提前布局和动态调整,全面优化教育资源与专业结构。

为落实此项工作,首先应根据产业需求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建立职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战略协同发展战略。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应优先优化自身的特色学科,并进一步强化特色学科在学校教学科目设置中的地位,实现专业结构的完善与优化。通过设立不同的学制,可满足不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及社会需求,职业教育学校可设置2年学制和4年学制,学生经过系统学习后取得相应的学位。[10]在此基础上,职业教育以社会经济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出适合于不同产业类型的多层次专门人才。通过专项教育工作,培养出既具备满足生活所需必要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又具备高深专业技能的操作型人才,以及同时具备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其次,各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吉林省各地方优势产业设置相关特色专业,结合当地的企业集群和资源优势来量身打造专业课程,以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最后,围绕吉林省重点支柱产业,建设地方特色经济学科专业,打造技能吉林品牌。

(二)解放思想,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职业教育的成功源自社会文化对职业教育的接受与认可。因此,解放思想,改变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歧视性看法,提高职业教育的社會认可度,这是目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重点。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与正面引导,明确就业前景,逐步改变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用人单位应为实践技能型人才提供稳定预期的上升通道,给重点技能型人才创造后续的教育机会,兼顾实践型人才和学历型人才机会公平与结果公平。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大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合作,提升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推动“双元制”和“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公认为是健全的、高水准的,也是支撑德国经济建设、产业创新与经济持续发展的根基,在归纳分析国外职业教育的经验时,不难发现,“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模式。该模式最为关键的特点在于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融合,而这种融合主要依赖于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德国职业教育从管理方法、标准制定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都遵循产教融合理念进行设计,这种制度为职业教育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提供了保障。为此,吉林省可在借鉴德国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其自身“双元制”和“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进,在此过程中,明确教育管理主体为专业化行业协会,根据教育需求,赋予职业教育机构一定的社会地位,同时,还需要规定学徒和其所在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在行业协会内部成立专注于职业教育的部门,探讨有关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相关规章并严格执行管理。

考虑到我国职业教育行业组织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职业院校在进行职业教育时应对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借鉴并引进发达职业教育的经验,贴合吉林省地方企业实际需求,强化人才培养需求导向,结合职业教育实际开展精准培训等校企合作,丰富合作形式,优化合作结果。此外,职业学校应当重视产学研的深度结合工作,将职业教育学校、企业、高等学校融入一个平台,形成紧密合作,甚至可以根据职业学校的需求、企业的市场需求等,定制化培养人才。

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双师型比例,形成“产学研良性互动”和实习“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与此同时,学校可以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企业聘用学校教师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知识补充和技能的提升,通过立足市场和企业需求,将产学研高度融合,形成一个具有吉林省地方特色的实践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双元制”和“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为职业学校建立科学、严格兼具可操作性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根据工作框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管理制度,从办学目标、教学计划与方法的实施到教师教学能力的测评、学生学习环境管理、成绩与毕业认定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将教育成绩评价体系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学生入学到每一个实践环节,都有详细的评价指标。实现围绕“一主六双”战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脚踏实地扎根吉林、热爱乡土、既有服务精神又具有工匠精神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

四、结语

研究区域发展战略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对利用高水平职业教育推动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进一步落实并推进此项工作,本文将“一主六双”战略作为研究背景,以吉林省为例,通过建立职业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战略协同发展战略、解放思想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知、推动“双元制”和“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策略展开研究,旨在通过此次研究,创新吉林省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马文静.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为例[J].时代汽车,2023(6):63-65.

[2] 丁心舟.能力本位视域下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与探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3(1):1-6.

[3] 孙晓燕.职教本科人才培养适应性研究:文献解读、现实困境与关键举措[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26-29.

[4] 翟希東.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设计分析与实现路径[J].职业教育研究,2023(2):15-21.

[5] 温希东,朱永坤.职业专科院校开展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23(2):22-28.

[6] 方群霞,叶泽清.“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农机,2023(1):87-89.

[7] 鲍杰,于萍,毛应爽,等.基于双向嵌入式产教融合模式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1):68-71.

[8] 臧继明.“船校交替、分段分层”航海人才培养实践——以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船舶职业教育,2023(1):4-6.

[9] 朱春燕,翁世洲.数字化转型时代新商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山东纺织经济,2023(1):42-45,55.

[10] 赵海娟,王浩.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汽车类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汽车实用技术,2023(1):153-157.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一主六双”战略下吉林省职业教育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研究(2021XHY227),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一主六双”战略下吉林省“候鸟旅居式”养老产业人才培养研究(JGJX2022D636),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工匠精神视域下会计学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ZCY278)。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