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中的研究
2023-03-28张景云张玢瑀
张景云 张玢瑀
摘 要:主流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指在特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通过主流媒体传播特定的思想观念、政治立场和价值理念,以对公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体系,通常受到国家意识形态、政府政策、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角度对主流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尝试探讨出该体系建构的清晰脉络,以使其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价值,体现党的立场和价值观念,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体系建构 主流媒体
一、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研究主要探讨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念,以确定体系建构的基础与前提,明确该话语体系为何以及如何反映了其所代表的价值体系与思想政治观念,确保话语体系内部逻辑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总的来说,构建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建设是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前提,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也是我们在随着历史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本身进行更新与拓展的应有之义。
(一)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前提
我国主流媒体承担着“党和人民喉舌”的重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要建构者,以人民日报、央视网为代表的具有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主流媒体,通过创造性的构建活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弥合官方话语和民间舆论之间的裂缝,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以《人民日报》为典型代表的主流媒体利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党的十九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圆满收官等重大时间节点、重大新闻事件开展主题宣传,唤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和集体记忆,有力传播了主流价值;中宣部组织宣传全国重大先进典型的“时代楷模”活动,《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等主流媒体围绕黄大年、张桂梅等先进人物打造出多篇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典型人物报道力作,生动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和实践模范,引导公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弘扬主旋律。
(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基础
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党对舆论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直接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1]主流媒体在议程设置等方面上有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中更容易占据制高点,开展舆论斗争,敢于交锋、敢于亮剑,旗帜鲜明反对、抵制错误观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联播系列栏目“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用新时代先进党员的典型案例,从百姓视角展开,增进报道的说服力和亲和力,更生动地弘扬党的精神;针对愈演愈烈的娱乐圈“饭圈”乱象、明星失德、审美畸形等现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展开“清朗行动”,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针对劣迹艺人行为和饭圈乱象整治行动等发声,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正确的舆论
导向。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自身更新与拓展的应有之义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过程既是一种反映当时历史特征的过程,也是一种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过程。主流媒体构建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紧随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传递最新的理念和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方面,主流媒体利用各种传播平台发表主题内容,诸如政治观点、热点评论、价值观念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文艺创作者利用各种移动终端、数字媒体等创作出红色题材、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等多元主题的作品,拓展了主题内容维度,力图增强作品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召力。如主流文化代表作品《国家宝藏》在哔哩哔哩网站开通了“央视综艺官方”的账号,央视入驻抖音平台推出的《主播说联播》系列视频也在网上广受好评。
互联网时代,随着公众的信息需求、阅读习惯、获取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快媒体融合、创新内容载体、拓展传播渠道的任务成为主流媒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主流媒体利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知乎、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科学理论,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利用网络智慧课堂、主题网站等手段,积极宣传典型人物和事迹传播主流价值观念,使得意识形态也变得日常化、生活化,有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育个体”与“育社会”的合一。另一方面,与线下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种显性教育相比,主流媒体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是一种隐性教育。主流媒体是大学生认识世界、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和途径,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编辑和信息传播,用丰富的事实证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线下线上内容联动起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成效。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承载着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时代记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始终坚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借助主流媒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我们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可以揭示出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的历史逻辑展现出的深刻内涵和发展脉络。
(一)革命时期:话语体系的诞生与成长
面对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历史境遇,在十月革命的启示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由此诞生。在革命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开始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
这一时期的话语权建设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立足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依靠领导人的著作等,宣传党的革命概念、思想和理论等,动员社会成员坚定革命信心,投身革命事业;二是基于党自身的发展建设,通过论战厘清思想,提出具备自身特色的话语内容。在这一时期,我们党先后开展了“新民主主义”与“旧民主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封建主义”等话语问题的争论,实现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到“工农民主专政国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向“分两步走”等话语的转变,标志着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逐渐成长起来。
(二)建设时期:话语体系的探索与突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局面,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调动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1949,《人民日报》被中共中央认定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作为官方主流媒体积极宣传党的革命理论和路线方针,宣扬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党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党中央积极借助群众的文艺力量,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全国范围内的构建。1944年,毛泽东关于“‘群众的感情、思想、意志,能借文艺的传播而‘联合起来”的阐述,为中国共产党借助延安文化社团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实践路径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各地的文化社团通过一部部贴近民生的作品,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在全国的构建,并为中国共产党巩固在全国的执政地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至今:话语体系的发展与创新
改革开放的春风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全面变革。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主流媒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发展与创新。1978年,《光明日报》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內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3]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到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流媒体建构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有了新的突破。
从形式上来看,主流媒体经历了从纸媒到广播电视媒体再到新媒体、全媒体的发展。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单纯地只注重宣传党的政治主张,还开始发挥媒体对思想引领和政治阐释的功能,主流媒体逐渐从“启蒙者”和“监督者”转变为“解释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形式上,而且体现在内容上,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中逐渐注重记录和解释的功能。主流媒体“80年代启蒙者、90年代监督者到新时代解释者”身份的变化,为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主流媒体不断顺应新时代的发展,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持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和智力支撑。
三、实践发展:新时代主流媒体的创新路向
主流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实践道路与当下时代的实际情况密不可分。受新时代技术、平台和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流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应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发展,通过贴近年轻用户和增强互动性的方式建立媒体与受众的紧密联系,以及通过讲好新中国故事的方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传播力,以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在新的实践活动的建构中的更广泛、更深入、更具体的传播和教育目标。
(一)多元传播新方式
技术变革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表达创新的关键动力。在全媒体时代下,媒体融合成为主流媒体发展的趋势,“技术、平台、人才”成为支撑、推动主流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创新的重要逻辑。
首先,技术变革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创新的动力。近年来,主流媒体全力强化技术引领和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被引入,推动“四全媒体”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在5G技术推动下,“视频化”革新新闻传播形式,“短视频+新闻”成为新闻传播的主流形式;“场景化”革新用户新闻体验,受众通过沉浸式体验,全方位感知新闻事件的发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传播和被理解。
其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与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是先后承接的,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主流媒体的新媒体之路逐渐从开设“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渠道升级到拓展传播平台。如新华社提出,要以“自主技术、自主权力、自主内容、自主分发”的媒介生态闭环,达成意识形态主引领、凝聚共识主声道、舆论工作主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搭建全方位平台。
最后,人是传播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由谁来向受众传播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专业人才作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的重要一环,是专业媒体转型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实现媒体创新发展的坚实根基和切实保障。在纵深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创新的进程中,主流媒体积极推进人才转型,为优秀主持人打造个人形象,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凭借其在受众群体中较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正确引导舆论,凝聚社会共识,传递正能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受众的差异化、多样化的需求。
(二)接近群众新语态
语态意味说话的方式,传播语态即意味着怎样向受众“说话”,用什么方式向受众“说话”。思想政治教育以其高理论性容易导致教育主客体之间产生话语交互的壁垒。接近群众的新语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构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主流媒体以开放的姿态,积极联动网络流行文化,灵活使用时下有热度的网络用语或事
件。[4]2019年,新媒体产品《主播说联播》在网络上走红,该节目聚焦国际时事和热点新闻,各位主播用或轻松或充满网感的语言回答观众提问,根据不同语境使用网络化词汇,生动鲜活地表达时事观点。这种创新有助于加强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实现主流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传播与用户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获取的双赢。
另一方面,主流媒体积极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不断提升公众的参与感。央视新闻推出的融媒体互动节目《两会你我他——总台帮你问》邀请用户选择自己最关注的两会热点话题并进行提问,被采纳的问题将会在总台新闻频道两会特别节目《两会你我他》中得到代表委员与专家的解答,这种及时的反馈与大小屏联动的报道模式让融媒体互动传达更广泛的用户,也切实提升了用户的参与感与获得感,有效吸引广大人民群众投身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建构中,破除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众传播壁垒。[5]
(三)讲好故事新语境
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高低语境文化”的概念,即想要理解高语境文化下的语言内容需要观念和行为习惯的长期积累,因为它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历史,形成了一个统一、互相连接、能长期存在且不易改变的、变化缓慢且高度稳定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往的发展中,通常以“高语境”的形式传播,普通人作为“圈外人”较为容易辨识,但很难融入专家学者等“圈内人”的群体之中,这种传播方式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折扣”,难以构成群众认同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随着“传受一体”的传播环境的出现,受众更多地参与到传播之中,“低语境”特征的话语表达方式则被更多地纳入融合媒体报道中,媒体不再从“高大上”的精英角度叙事,而是通过报道将国家整体命运与百姓个人发展相结合,用见微知著的“小”来唱响时代主旋律。[6]比如,获2017年度浙江新闻奖报刊作品类一等奖作品《“红船家庭”的红船情缘》,以散文诗的形式对“红船家庭”的时代价值进行了细致而全面的发掘,用一个“小细节”来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大主题”。整篇报道以“红船”为主线,以“红船精神”为灵魂,以“红船家庭”为核心,以“小切口”展现“大事件”,以小人物抒发大情怀,彰显了“红船精神”在党的诞生地、红船启航地的生动传承和实践。
我国主流媒体迎合时代变化,用微观视角捕捉百姓生活的变迁,用小人物的故事、“低语境”的表述講述深刻的时代话语,更具感染力与说服力,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突破原有的说教模式,用“以小见大”的方式使重大主题具象化,用低语境、大众化的表达方式,让思想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188.
[2] 曾荣,曾沁涵.从延安走向全中国:论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构建的基本逻辑、实践路径、现实启示[J].毛泽东思想研究,2022(1):86-93.
[3] 贾坤.在实践中探求和检验真理——陈云关于真理标准的题字[J].党的文献,2013(6):2.
[4] [5] 汪文斌,唐存琛,马战英.媒体融合视角下主流媒体的话语表达创新[J].电视研究,2021(8):38-41.
[6] 夏临.“讲好中国故事”主题短视频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探析[J].视听,2019(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