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对美丽中国的建设作用探究

2023-03-28罗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4期
关键词:美丽中国红色文化文化自信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一种,既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的主要原因,也代表了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弘扬红色文化是构建文化自信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加强对文化自信的信心,为美丽中国的建设与实现创造更多的机会。本研究通过分析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探讨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美丽中国的建设路径进行分析。从转变教育观念、拓展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广度、搭建优质红色文化传播平台三个方面论述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对美丽中国的建设路径,发挥红色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育人价值,为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及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文化自信;红色文化;美丽中国;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175—03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领导之下,我国的国家事业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对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之下,全国人民应当始终坚持着文化自信,为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多的动力。高校要把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作为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把红色思想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结合,从而使年轻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把自己的利益和祖国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祖国的未来当成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1]。而高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场所,也必须在思政教育上有更高的体现,根据党的重大报告和指示,高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大学生也必须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能量,担负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建设的强化之路。

一、文化自信对美丽中国建设的意义分析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其中衍生出来的文化内容以及内涵非常之深。在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历史长河中,先辈们用自己独特的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同时也留下了至今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通过回顾我国历史长河的发展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优良基因在当前的发展当中不断地被体现出来。从“和而不同”到中国的五大和平共处原则,从道法自然、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发展,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这一切都是中华文化基因的最有力的现代体现。回顾今天的发展成就可以看出,我党在经历无数的磨难背后体现出来的文化自信非常之广,我党之所以能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担负起中国人民、中国民族的历史重任,能在国际、国内形势的激烈变化中屹立不倒,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领导之下取得的发展成就。文化自信是源自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的民主、统一的领导原则,是在不断地累积经验教训的过程中汲取的经验财富[2]。当前,我国经济、文化、科技实力等在世界已经占据前列,强大的经济实力足以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为我国文化自信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为我国文化自信形态的形成注入了更多的动力,使之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引领中国的发展不断前行。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承的时代价值

(一)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是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所积累出来的一个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从广义上说红色文化还包含了革命斗争遗迹、战斗中遗留下来的实物、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的音乐、创作,以及革命先烈的故居等。它不但包含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心、愛国热情和高贵品格,也同时承载了红色历史、革命的精髓、光辉的传承、革命思想的最高境界。将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的思政教育工作中,一方面可以推动国家的大团结,让学生们在每天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另一方面,在了解了各民族的共性和不同点后,大学生更能感受到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从而助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红色文化认同是指在特定的主体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对红色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进行自觉地接受和认可,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这些文化价值变成自己持续实践与发展的动力,在持续地认同中实现文化自信。

(二)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引领思政文化建设

文化自信视域下,增强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使命担当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高校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主体,其自身的政治认同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增强对党的领导能力的认同度。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使之成为学校中的意识形态主体,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中凝聚着的政治理想、价值理念和道德要求,对高校学生的政治信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作用,传承好红色基因,让年轻的同学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增强自己的使命责任感,让他们用理想的光芒为自己的奋斗指明方向,用自己的信念力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在高校中,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爱国文化、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文化,从而获得一种文化认同[3]。在这种文化认同的过程中还可以让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性质、内涵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尤其是在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与英雄事迹的解读过程中能够形成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判断,乃至对其进行人格崇拜。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红色文化的解读和剖析可以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于推动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对美丽中国的建设路径

(一)轉变教育观念,凸显思政教育地位

对于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程的建设而言,思政的建设工作并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完成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历练与沉淀,其中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加上各个学科之间的跨度过大,其本身的实施还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实施思政教学工作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难度。学校在开展相应的教育工作的同时首先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和指导思想。在开展思政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融合的同时,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教师还应当重视将先进的理论思想进行研究,针对现阶段先进的成果理论及课题进行统一化研究,为后续开展思政提供坚实的基础。其次,学校及教师在开展思政与红色文化教育过程中应当从维护祖国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出发,不断深入刻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只有不断增强学生各民族的“五个认同”才能更加铸牢中华民族是一个整体的思想意识形态、牢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4]。最后,在思政融合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对“五个认同”观念的认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优质环境,能够更好地传播中国红色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筑牢中国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二)拓展红色文化资源宣传广度

第一,构建完善的数据预警机制。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思政课程时要从根源上杜绝不良信息的泛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数字时代,从信息主体特性中提炼并按照用户偏好推送是信息传播的一般逻辑,其本身具有隐蔽性、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严重制约着红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学生也存在着辨别信息真伪的问题,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给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高校管理者应该积极地学习、研究新的数据处理方法,在网络舆论平台上构建正确的信息矫正机制,增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努力拓展文化自信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领域。

第二,构建符号化文化传播机制。要想拓宽红色文化对美丽中国建设的传播范围、渗透度,就必须健全其传播机制[5]。符号是人类传达信息、表达感情的工具,它的价值就在于它可以用有形的东西取代抽象的概念,用常见的意象来传达难以言喻的感情。首先,应制定相应的红色文化传播策略,鼓励有关部门把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价值观,用符号操作把它的含义传递给受众。比如,宣传部门制定了一些扶持红色文化艺术作品的策略,让“红色作品”在文学和文学领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让红色文化在人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其次,借助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红色文化氛围。一个好的环境既是弘扬红色文化的肥沃土壤,又能调动全国人民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此,应在社会上营造团结、合理、公正的学习与创造环境。最后,充分利用新媒介的传播优势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符号的解读。借助文化符号的优势实现对红色文化的交融互通,在思政教育中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积极搭建优质红色文化传播平台

第一,扩展高校网络传播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学的课程与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其内容的创新与研究也将摆脱时空的限制,网络传播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网络平台上要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文化自信等方面的建设,并将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作为传播媒介,或者将红色文化、文化自信等方面的课程添加到学习通、慕课中,使学生能够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各个大学也要加强网上和线下的合作。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们去阅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等相关内容,并将其与线上线下高效联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学校的线上图书馆,组织各种线上阅读活动。这样,可以优化学生的阅读方式及内容,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和主流价值观[6]。

第二,深化高校网络传播内容。高校在利用互联网进行红色文化传播时不仅要重视“量”,而且要重视“质”的建设。高校红色文化是大学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具体表现,它是一种既有政治又有道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它可以丰富高校网络平台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种正面、健康的精神食粮。目前,新媒体以比传统媒体更快的速度传播,它可以让学生们在网络上获取各种信息,但是,标题党的内容也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对大学生红色文化及文化自信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这就对高校新媒体团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思政教育,在把握舆论走向的前提下持续净化网络空间,进行网络宣传战略的创新,使互联网舆论走向正面、健康,铸牢学生文化自信。最后,还应重视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有特色的红色资源研究基地,并与国内外的科研院所进行广泛的合作,并鼓励有关专家学者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学术交流等,开阔眼界,在科研资源的共享中提升教育队伍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7]。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自信是我国在历史前进过程中总结和历练出来的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只有将文化自信与红色文化进行融合,综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建设路径,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及氛围,同时搭建优质的文化传播平台,才能帮助培养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助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理甫.文化自信视域下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6).

[2]李维意.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本质内涵、精神价值和自觉弘扬[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

[3]刘燕,李楠.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2).

[4]刘权政,黄晶,刘长亮.中国共产党百年自信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论“四个自信”的科学内涵与历史现实依据[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

[5]谭妤晗.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教学研究——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1版)第八章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2(2).

[6]陈达云,赵九霞.民族教育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教育重要论述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2).

[7]李敬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创新性应用——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育人研究》[J].人民长江,2022(12).

作者简介:罗洁(1988—),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研究生,山西工程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思政、红色文化。

猜你喜欢

美丽中国红色文化文化自信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