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刍议

2023-03-28纪晓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4期
关键词:刍议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维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纽带。在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有些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在接受信息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特点,给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严峻挑战。对此,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各种途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将详细阐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刍议。

【关键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刍议

【中图分类号】G122;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059—03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其中虽有部分文化不符合现代社会,但其中的精华仍值得现代人学习发扬,让其持续为中华民族服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审美风范、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的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充分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坚持正确的方向和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一、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使其成为生活方式

(一)积极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因而,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广大青少年要努力学习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青少年要把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既要学好理论知识,更要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使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机械地记下来,而是要通过学习,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转化为自觉的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生活方式,成为人们日常行为的准则。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要有载体,要有抓手。比如,可以通过编写优秀传统文化校本教材或辅助教材。开展诵读比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举办各种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展览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开展活动时,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学生容易接受、易于操作的活动内容,使之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比如,通过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举办“我眼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绘画、摄影比赛等活动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积极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长作为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需要肩负起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责任。家长在教育孩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时,应起到表率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在生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和个性发展。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既要有适当的学习任务和压力,又要保持身心健康。既要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和要求,又要适当地休息和娱乐。既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又要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家长还要注意教育方法。一方面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中,家长可以分享自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家长还可以与孩子一起参加一些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亲子感情,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青少年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二、推进文化创新,使其成为时代精神

文化创新,是指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解构”和“重组”,并使之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就是“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创新是一种文化发展的动力,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加快我国对中华文化的应用。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立足当代社会现实。“如果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站在科学和历史的制高点上,必须善于“总结过去、把握现在、开辟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从根本上说都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抗争,积极进取,不断创造新的中国奇迹,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获得感幸福感,让人民能更加信任共产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又要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养分。既要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部分,又要避免将优秀传统文化“庸俗化”“符号化”。既要继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的部分,又要超越其时代局限。

三、在文化交流上,坚持和而不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包罗万象、源远流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积极因素,也有与现代社会相冲突的消极因素,因此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既要吸取优秀传统文化中对现代社会有积极作用的部分,又要注意避免其中不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促进了自身的发展与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要认真总结吸收各国有益经验和做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原则和态度。在對外文化交流中,要更多的展示我国文化的优秀部分,让外界认识到真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近年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对新文化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等现象客观存在。在坚持平等相待、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基础上推动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要充分利用各国关系好的势头,多做“一带一路”建设同各国共同发展繁荣之事。多做相互尊重和文明交流互鉴之事。多做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之事。我们要尊重彼此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尊重彼此选择自己价值观念的权利,进一步扩大同世界各国在各领域特别是人文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是人文交流最深厚的根基。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四、在文化传播上,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一)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手抓传承发展,一手抓教育引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中国青少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其从小就养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惯,并且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提高对其认同的同时进一步对其进行发扬。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时期又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是民族未来和希望,他们对文化传承的态度、对文化创新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途径,切实加强对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青少年从小就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思想道德上提高文化素养。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久而久之可以让中国青年增强文化自信,努力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要发挥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要让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而不要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觉得自己在接受着一种教育。”(《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功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们更好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要发挥大众媒体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就要注重传承、挖掘和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适应、与世界文明对话,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坚持守正创新,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传播手段更丰富、更便捷,使广大受众更方便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通过影视、网络等多种载体进行传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五、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准确把握其精髓要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从《论语》到《孟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思想精华,其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并持续为中华民族和世界各国提供经验和智慧,我国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指导下,正稳步向前,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且还在不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外传播,给予世界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助力世界各国的完善和发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更加发扬光大。

六、新时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相关部门、社会、人民三方共同努力

在新时代,要深入贯彻关于“两创”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要运用好新技术、新媒体,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机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统筹推进。我们要努力建设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不断反思,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以文化自信为基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深厚土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实践。在新时代我们应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更加符合现今时代,为提高我国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助力。

参考文献:

[1]李少虹.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3(5).

[2]王立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视野下的中华法系[J].政治与法律,2023(3).

[3]杜军,王锋.在文化自信自强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2—07.

[4]涂可国.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三大基本方略[J].沂蒙干部学院学报,2022(4).

作者简介:纪晓平(1974—),女,汉族,山西朔州人,本科,山西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高级,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刍议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刍议高中数学解题中构造函数的应用
当代诗词创新刍议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吟坛八病刍议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武经七书》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