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2023-03-28苏扬汪文勇

文教资料 2023年2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大学生

苏扬 汪文勇

摘 要:文化自信实际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前提和基础,文化自信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伴相生、相辅相成,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保证与重要内核。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也是巩固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们可以从个人、高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關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自信 大学生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这一高度阐述文化自信。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同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2]。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保证与重要内核,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正普遍面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程度较低、对革命文化缺乏正确认知、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情感认同不足以及理想信念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探索通过文化自信的提升来培育精神世界富足、理想信念坚定的新时代大学生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树立本国文化观的正确心态,要求我们以一种成熟的心态,用理性、科学的态度认清文化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3]换言之,就是中国人民在对待自身文化时,能进行全面认真地审视,了解其发展脉络,洞悉其优缺点,将本民族的文化内化为一种身份符号,与外来文化加以区别,并能科学对待外来文化以及本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在复杂多变的文化背景下,对自身文化保持高度认同并始终坚信其具备的光明前景;积极推动自身文化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好文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新时代,人们常说的文化自信实际上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这三种文化在构建文化自信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都是不可或缺的。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稳固基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等特点,为个体和社会提供了稳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基础,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稳固的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标识和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其强调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忠孝、诚信、和谐等,从古至今都受到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永恒性,即便在现代社会里,也有着充分的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为保持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提供了价值共识和稳固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僵化的,它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可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世代相传而生机勃勃,因与时偕行而欣欣向荣。时至今日,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可为当代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难题提供中国智慧,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贡献特有的中国方案。

(二)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珍贵财富

革命文化是在革命年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翻 “三座大山”的伟大斗争过程中创造的独特文化,形成了以“革命”为内核的文化形态,孕育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念、追求和特质。[5]

革命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革命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信心。

革命文化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社会公平正义等。这些价值观念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可以加强对这些价值观念的认同和坚守,在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同时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革命文化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凝结了无数先辈的精神力量,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之处,是文化自信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革命文化仍旧激励着中国人民坚定地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连绵不绝的精神动力。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不竭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文化复合体,也是文化自信的实践源泉和现实基础,为文化自信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倡导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和现实影响力。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又在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

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6]一方面,蓬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蕴含的中国符号、中国特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基因,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其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是巩固提升文化自信的过程。

(一)文化自信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7]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无疑,一个国家的历史底蕴与文化根基将渗透于发展道路之中,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也将作用于现代化建设道路。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正是来源于薪火相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鲜明的文化基因、独特的发展进程、特殊的国情社情,從一开始就决定了中国将开辟出一条不同于已有的现代化发展模式的道路。

同时,对熠熠生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认同与强大信心将给予中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敢闯敢拼的雄心斗志、团结奋斗的激昂热情以及埋头苦干的不竭动力。显而易见,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织,同频共振、联动发展。汲取了文化自信的充足养分,中国式现代化事业必将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发展前景也必将一片

光明。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构建文化自信

立足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以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中国式现代化是符合人类现代化发展客观规律的一条崭新且科学的路径,指引着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演进和文化自信的树立具有高度的内在同构性,两者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之中。[8]

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的生产生活实践成为孕育文化自信的源头之水,而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出来的辉煌成就、世界奇迹让中国人民有着充足的底气去攻坚克难、再创辉煌,成为提升文化自信的现实土壤。另一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加速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进程,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不容乐观的外部大环境中仍能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让中国人民更加坚定文化自信。

三、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当从个人、高校、家庭、社会等众多主体出发,通过整合多方资源,持续不断地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生命力、创造力与竞争力,夯实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底气。

(一)大学生要主动深入学习,强化自身文化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绝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究其本质而言是文化的现代化,是人的主体精神的现代化,更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9]这些无不要求人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精神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与标准,主动深入学习,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1. 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化自身文化认同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与历史观,意识到文化自信对于自身成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深入且全面的学习中,慢慢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有魅力,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磅礴生命力与活力,不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与喜爱,杜绝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

2. 学会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既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如其他国家文化,也不目空一切地随意贬低其他国家的文化,而是在了解本民族文化来龙去脉以及优缺点的基础上,仍能以一种平等谦虚与科学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外来文化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当提高警惕性,提高判断能力,学会利用辩证思维,将那些企图颠覆我们正确认知、危害社会主义发展的糟粕及时剔除。对于外来文化中精华的部分,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将其巧妙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融合,与当代国情相适应,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潜力,促使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 积极投身文化实践

作为衡量一个人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标尺,实践是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好方法之一,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实现以行求知、以行促知。例如积极参与高校、社区举办的文化活动或主动参观文化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力求在身体力行中更好地感悟名言哲理、爱国情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高校要抓好文化建设,营造自信氛围

中国式现代化迫切要求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高校要提高办学水平,探索高效路径,有效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1. 进行教学体系改革

高校根据不同专业学习情况以及大学生文化心理需求,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适当地增加文化类课程或者将文化资源融入专业课程中,以便解决专业分流造成的文化素养培育失衡问题。高校也可根据教学计划调整选修课的结构,适量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例如传统的民族音乐、舞蹈或传统技艺等,以大学生的兴趣取向为切入点,多渠道提高大学生对文化学习的主动性。高校可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民俗风情开设校本课程,提高文化的吸引力。

2. 发挥好“第二课堂”的作用

高校可以在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到来之际,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领悟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强化历史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高校可利用社团以及其他学生组织,在中国传统节日举办相关的文化活动,如赏月吟诗、赏灯猜谜等,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高校可入驻抖音、微博等社交媒体,通过发布相关热点新闻以及榜样人物事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首先,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具备坚定的政治文化立场,能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热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不被错误思潮所迷惑。其次,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储备,并将其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激发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兴趣。最后,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避免“填鸭式”教育,打造愉悦高校课堂,提高教学实效。

(三)家庭要改善文化环境,培育良好学习氛围

文化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搞好文化建设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质量高低、实现与否。[10]家庭是社会文化的载体之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之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家庭成员要深知学校教育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以及成长成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成员首先要意识到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储备,了解时事政治,拓宽文化视野,更新思想观念,通过实践、教育引导、言传身教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家族文化等文化资源传承给下一代,帮助大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要掌握科学正确的沟通方式,发展亲密友好的亲子关系,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是大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最佳场所。家庭成员对于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要有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打造温情平等的交流环境,促进大学生与家人之间的交流,营造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了解、认同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家庭也可以通过共同阅读、观看文艺作品、参观文化场馆等方式,让大学生接触各种文化形式,培养文化兴趣和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家庭可以通过聚会、联谊等方式,让大学生与家人进行文化交流,分享文化体验和感受,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四)社会要在文化自信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社会是文化的重要承载者和传播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并且对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直接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只有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取得成效。

1. 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产出丰富的精神食粮

各级社会组织和力量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供大学生学习和参观。在各类文化场馆中,我们可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演出、展览、讲座等,让大学生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和表达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可以搭建各类交流平台,如文化论坛、文化节等,让大学生有机会与文化专家、学者、艺术家等进行交流与互动,鼓励大学生参与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领域的创作,并为其提供展示和发表作品的机会;也可以支持大学生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书法、绘画、传统乐器的表演和学习等。文艺工作者要肩负起“为人们放歌,为时代铸魂”的重要使命,提高文化产品的格调与品位,坚守文艺作品源自人们、服务人民的理念,发挥文艺作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作用,创造出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满足人们在快节奏社会生活中愉悦身心的文化需求。

2. 利用新媒体进行文化自信培育

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多地倾向于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媒体获取信息。2023年8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10.26亿人。大学生在高频使用短视频的同时,短视频等媒体上的内容也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思维方式。我们要利用好短视频平台的包容性与互动性,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专家学者、主流媒体以及政府机构可积极入驻短视频平台以占据文化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制高点,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性,依据视频的短时性,确保浓缩内容的优质性以便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传播。

3. 要打造清新爽朗的网络空间

当今时代,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11]在庞杂的网络内容面前,大学生的思辨能力显得“弱不禁风”。想要在网络空间发挥好文化作品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作用,同时消除错误观念,避免意识形态领域被动局面的出现,我们就要守护好网络空间的“绿水青山”,积极开展意识形态斗争并牢牢掌握主动权。而开展意识形态斗争,既要“破”也要“立”,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快研发互联网不良信息监控技术,建立一套全面有效的网络内容监管体系,阻挡负面网络信息、错误思潮的传播,并及时清除已发布的不良以及错误信息;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要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党的意志与主张向大众传达的精准性并将其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网络文化素养,积极传播科学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及时抵制并举报错误的价值观念与思潮。

参考文献:

[1] 王敏.习近平关于文化自信论述研究[J].新丝路, 2021(1):2,4.

[2]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2.

[3] 陆丽琼.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表现[J].商业文化,2021(27):15-17.

[4] 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5] 焦玉冰.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J].南方论刊,2023(7):86-88.

[6] 周静.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文化自信道路实践路径研究[J].活力,2022(24):37-39.

[8] 韩润华.文化自信视域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基于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的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57-60,68.

[9] 邹广文.以文化自信自强铸就中国文化新辉煌[J].求索,2023(2):16-26.

[10] 郭周静.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文化自信自强的必然逻辑、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4):23-30.

[11] 郝永平,黃相怀.长期执政如何过好互联网这一关[J].党政干部参考, 2017(24):36-37.

基金项目:湖南文理学院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 (XDC202303),湖南省(国家级)2023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与路径研究——以常德市为例” (S202310549013)。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大学生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