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经典,立德树人

2023-03-28沈晓清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华教材传统

沈晓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要求在课程教材、教育教学等育人环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22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教材进行了整体规划,并提出实施建议。可见开展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永续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在语文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遵循基本原则,科学有效实施

(一)注重有机结合,兼容并蓄

要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凸显共性和个性;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做到中西文化融会贯通;坚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

(二)强化经典意识,去粗取精

要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传统文化取精去糟,区别对待,理性继承。在语文教学中要选学经典内容,结合时代要求,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和现代化的教法,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遵循认知规律,关照学情

要充分考虑学情特点,注重内容选择和施教方式。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贴近实际,确定不同学年的教育目标及具体内容、载体形式,区分层次。要突出重点,体现学习进阶,形神并在,内外兼修。

(四)立足课程特点,科学融入

要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的内在联系,结合具体主题、单元等,融入适合的内容和形式。也要善于跨学科学习,特别注重语文与历史、政治、艺术等学科的融会贯通,形成纵向有机衔接、横向协同配合的格局。

二、发挥学科优势,挖掘文化内涵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名篇佳作。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如杨振宁写的《邓稼先》,体现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如儒家经典选篇《〈论语〉十二章》,体现了崇德向善、治学修身的社会风尚;如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体现了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以上这些,都体现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强化语文学科铸魂育人功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所以要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要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文化获得、精神传承的过程。

三、立足课堂教学,做好文化传承

(一)多措并举,营造文化氛围

1.课前诵读听雅乐

语文课要上出文化味,要着力体现浓郁的文化氛围。除了课前诵读古诗文外,也可以听古典名曲,让学生在雅乐中或放空自己,或洗涤心灵。雅乐可以是古典乐器演奏的纯音乐,如《春江花月夜》《云水禅心》;也可以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舒缓的名曲,如《跪羊图》《中华民族颂》等。

2.学以致用起字号

在古诗文学习中,可以把对作者姓名、字、号的探究作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分析文人姓名、字、号的关系和寓意。在此基础上打破古代由长辈取字的规矩,发动学生的智慧,调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根据个人志趣也给自己起个字或号,并能阐释自己的字号由来。也要提倡同学间称对方的字,突出文化实用性。

3.专注细节求儒雅

语文课上,要注重言行举止追求儒雅,谈吐和坐姿等方面要符合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常礼。教师要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举手投足要有儒雅之风,有古之学者、师者风范;学生出言吐语要典雅,坐立行走要庄重,课堂互动要文明,谨记弟子之规。

(二)研磨课文,加强文化引领

教材是最好的范本,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挖掘整合,融会贯通,着力引导学生多角度领悟课文中的经典文化。

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古诗文中的人文精神。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要引导学生对一代名相的上表谏言的内容分析,一方面感受其运筹帷幄的智慧,还要体会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要引导学生听范读,再自读、展读、齐读,在多样化朗读中感悟诗情,理解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现代文中去探寻流传千年的传统美德。如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一课,可以通过文中以小见大的写法,感受学习“尊老爱幼”的美德;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一课,可通过反复朗读课文,理解诗中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体会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如学习《端午的鸭蛋》,可以带领学生走近端午,进而关注家乡的民俗文化。这些资源的不斷整合、渗透,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激趣为要,用好信息技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唤醒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须与时俱进,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传统文化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可在课堂教学或活动开展中辅之以音乐、视频等元素。使呈现内容更直观,更美观,以求容量更大,方法更新,效果更好,实现古今纵向链接,课堂内外的横向衔接。

四、开展主题活动,进行文化熏染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拘泥于教材,也要拓展到生活中。

(一)每周一次新秀讲坛

可以经常组织学生集体收看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名家讲坛,如王立群讲的《史记》;易中天品的《三国》;赵玉平分析的《水浒传》等。一方面沟通课堂内外,一方面调动学生兴趣,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范本。可以让学生也准备一期时长在8分钟以内的传统文化讲座,每周固定一节课去讲解,每节课安排5人展示。

(二)每月一次综合实践

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开展每月一次的实践活动,活动内容要指向传统文化。一要有鲜明的目标,做好核心理念、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的渗透;二要有可行的方案,做好活动的设计,努力做到吸引学生、推动学生、发展学生;三要有精彩的展示,要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四要有科学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促进活动可持续开展。

(三)每年一次诗词大会

可据学情、校情,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编写学校“古诗词必背100首”,根据课业压力分初一学年40首,初二学年40首,初三学年20首。发动学生每周背诵一首,年末参与学年的“诗词大会”。

此外,还可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原创对联或诗词活动、传统节日集体活动。如端午节踏青、元宵节猜灯谜活动等。总之,要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感受文化之魂、文化之美。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既功在当代,也会泽及后世子孙,增进人类福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学校教育始终,理应成为学校的办学理念;融于课堂教学,也应是教师坚守的原则。

猜你喜欢

中华教材传统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