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结构化学材助推认知过程

2023-03-28王佳

关键词:小学数学

王佳

摘要:从“零散型学材”向“结构化学材”转变,是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单调走向丰富、从碎片走向整体、从肤浅走向深刻的关键。《认识角》一课教学,引导学生联结感知角的认知经验、关联抽象角的模型意识、循环应用角的概念创新,经历“一组一组学材”手脑并用、“深广”并进认知角的过程,从而逐步建构角的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结构化学材;认知过程

*本文系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发展项目“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课程基地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结构化学材可以帮助学生的认知过程从单调走向丰富、从碎片走向整体、从肤浅走向深刻。在《认识角》一课教学中,笔者尝试从“零散型学材”向“结构化学材”转变,引导学生联结感知角的认知经验、关联抽象角的模型意识、循环应用角的概念创新,经历“一组一组学材”手脑并用、“深广”并进认知角的过程,从而逐步建构角的概念。

一、联结直观感知,形成空间观念

教师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起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结构化学材开发与体验性活动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调动多种感官体验,进而逐步发展空间观念。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的观察、操作等活动,丰富对几何图形的感知,使“角”的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让自己的空间观念从少到多、从模糊到清晰,不断发展。

比如,教师通过课前调查,联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在对“原始角”的欣赏、交流中,引导学生将生活事物中的角和数学图形中的角初步分类,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对象(见图1)。接着,提供一组精心设计的结构化学材(见图2),包括图形、实物,含有锐角、直角、钝角的学材,以及能直接触摸到角的学材与不能直接触摸到角的学材。

一开始,教师让学生“找角”:每人选一个物品,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哪儿是它的一个角。这时,大多数学生对角的表象感知是模糊的、不完整的,他们不能准确指出图形或物品上的一个角在哪儿。通过小组交流,大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前拓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包括能完整地指出一个角、描述出角的特点等。接着,教师作为合作者参与其中,将学生头脑中“不完整的角”“拓”了下来。视觉的直观感知让所有学生对角的表象都清晰起来,认识到:“他指的是一个点,不是角!”然后,“小老师们”上台演示到底该怎样完整地指角、“拓”角,使角的完整表象逐渐浮现出来。最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完整地摸角,并说一说感受。对结构化学材的“看、摸、说”系列直观感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触觉、视觉、知觉,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多种方式直观感知角的模样和特点,对角的表象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感性走向理性。[1]将生活经验与数学概念联结起来,是形成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经验基础。

再如,认识角的大小时,教师提供各不相同的角,包括边长的角、边短的角、两边长短不一的角,让学生经历“变角”活动:

生不管怎么变,它都是角,它都有两条边和一个顶点。

生角有大有小,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学生演示:把边往外面拉,角的张口变大;把边往里面拉,角的张口变小。)

操作感知是学生理解“角的大小和张口有关”的重要认知经历,使他们直观感知了“数学道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刻感受到影响角的大小的因素是张口的大小,从而强化空间观念,为下一步比较角的大小以及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

二、关联程序抽象,树立模型意识

图形作为几何学科的研究对象,不论多么复杂,都是由一个或若干个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组合而成的。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运用结构化学材的过程中,逐步将“角”从生活经验中剥离,形成数学图形的表象;接着,让学生完全脱离图形、实物学材的帮助,再次表达出心中的角。学生在不断进阶的认知过程中,运用想象、概括,抽象出最基本的“标准角”几何模型,并应用角的特征解决遇到的一类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形成模型意识。

首先,教师需要留给学生独立、安静的思考空间,提供真实的、具有实效的学材,使学生初步抽象出角的模型。“現在角在你心中是什么样子?闭上眼睛想一想。想好的同学请在学习单上画出一个角。”这是一个独立思考、自主理解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抽象出数学概念来。

接着,教师以学生的作品为学材,问道:“有什么要提醒他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应该用尺子把角的两边画得直直的。”“描角有误差,应该把角的顶点画得尖尖的。”学生通过反思修正,进一步抽象角的模型。可见,结构化学材不仅仅是教师提供的、精心设计的学习工具,学生生成性的作品资源同样可以作为生动多样的学材,为学生在不同认知阶段的学习服务,丰富他们认知的进阶过程。

最后,师生交流共同画角:

生先画一个点,然后用直尺画一条线。

师为什么要用直尺?

生因为角的每条边都是直直的。然后用直尺再画一条线。

(教师随意画。)

生(指顶点)不行,要从这个点出发。

师为什么要从这个点出发?

生否则就不是角了,就没有尖尖的“点”了。

数学模型其实是在观察、分析等活动中提炼而成的,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一个程序抽象的过程。不难发现,“标准角”的模型已经深入学生心中,前期对角“直直的、尖尖的”特点的认知也抽象出了简洁的图形表征。板书中的标准角是以水平方向呈现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角常常是以不同开口方向、不同大小存在的。于是,教师以学生的生成性作品作为学材,通过展示样式不一的角,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操作、辨析的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抽象出角的模型。而运用几何模型的过程又是一次对问题进行全方位思考的过程。在提炼、运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去反思,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模型意识与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循环概念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结构化学材重点围绕“认知结构、知识结构、思维结构”的根本性问题[2],支撑学生不断清晰对角的外延认识和内涵挖掘,使学科知识与学生思维互動生长起来,并使学生在不断变换的复杂情境中回归到对概念的深度理解上,进而培养创新意识。

比如,学生因做的角两边一长一短而被质疑:“他做的也是角吗?”有学生指出:“这个角只是两条边不相等而已,它有两条直直的边,也有顶点,所以它是角。”可见,学生在制作角的过程中抓住了概念的关键要素,对角的外延认识不断清晰,形成了初步的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意识。

再如,比较角的大小活动中,教师有选择地在黑板上贴了四个角(如图3所示):有两边很短的活动角、两边很长的活动角,还有两边一样长且张口差不多大的两个角、两边一样长而张口大小差很多的两个角。这样一组结构化学材,能驱动学生在认知冲突处实现概念本质的积极迁移,加深学生对角的大小认识,循环挖掘角的内涵。

学生在比较角的大小时经历了分析、判断、选择等思维过程。教师通过精心选择学材,把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向高处、深处:

生3号角比2号角小。因为3号角比我的一拃短,2号角有我两拃那么长。

师他在量哪里?

生(全体)角的张口。

师这时,两个角的边长差不多,所以可以直接量张口的长度,看张口的大小。

生4号角比3号角大。虽然4号角的边比3号角的边短得多,但是4号角的张口明显更大。

师他有没有量?

生没有。

师因为这时两个角的边长差很多。

生我选1号和2号,它们一样大。

生我不同意。可以把它们拿下来,放到一起比。顶点贴在一起,一条边对齐,2号的另外一条边在外面,就说明2号的张口大。如果它们的边都重合,两个角就一样大。

生不管是用目测还是用重叠的方法比较角的大小,都要看角张开的大小。

每一次操作都要让思维走在前面,每一次操作都是有目的的思考。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出了精彩多样的比较角大小的方法,包括:对能一眼判断大小的两个角,选择目测法;对不能一眼判断大小的两个角,选择重叠法;当两个角的边长差不多时,可以量张口的长度。多样化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出现是学生在问题解决时的应用与创新,是他们对新事物的理解,是之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迁移。同时,在变换的复杂情境下,学生反映出对影响角大小因素的深度理解。可见,结构化学材的使用对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有着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为了实现课堂上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往高处走的目标,教师要提供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多样的活动形式,要设计出生动活泼、多维多层的学习活动,要提供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结构化学材。借助结构化学材,让学生经历直观感知、程序抽象、应用创新的进阶过程,帮助学生深度明晰数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着力学生认知经验、情感态度与应用创新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晞.小学数学结构化学材开发“三部曲”——以“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J].江西教育,2020(2):2628.

[2] 吴玉国.小学数学结构化学习的实践研究 [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21:43.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