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程意识
2023-03-28万伟
万伟
新课改以来,特别强调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意识,本质上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一种整体认识,是教师的“课程哲学”。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会以自己对课程的独特理解为基础,从目标、课程、教学、评价等维度整体规划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从而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
教师的课程意识包括多方面内容:
一是目标意识。教师必须有清晰的认识:我的教学到底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期待学生在教学中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要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有无目标意识的标志,在于其是否重视课堂教学目标,并是否对此加以审视与反思。
二是学生意识。杨九俊先生曾经提出“洗课”的观点:洗去过高的目标,基于标准;洗去过杂的内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洗去过偏的走向,凸显教学主脉;洗去过花的形式,寻求匹配的教学策略;洗去过虚的议论,回归指向发展的评价。“洗课”的旨归是删繁就简,去掉教学中一切形式化的内容,真正回归学生的发展,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起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三是结構意识。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能够整体把握学科教学内容的结构,在教学中既能让学生接触片段的知识,又能让学生了解这些片段知识与学科整体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
四是生成意识。教师不拘泥于教材,而能够站到一定的高度,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围绕教学目标的落实,进行课程内容的动态生成与重建。
五是资源意识。教材只是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之一。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思考除了教材,还可以引入哪些课程资源。
六是反馈意识。教师必须敏锐洞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自己的教学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的学习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怎样引入更多的优质资源,让学生学得更好。反馈意识驱使教师不断地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不断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教学。
为什么很多教师的教学始终跳不出教材?因为除了教材,这些教师也无法给予学生高于它们的东西。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学科内容与自身完美地编织在一起。教师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以及对学生的洞察与关注,都有可能成为课程里的重要元素。可以说,教师的眼界决定了课程的边界,创生课程应从更新自己开始。(作者单位: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