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教育”应有的模样

2023-03-28周卫东

关键词:人文素养思维

周卫东

摘要:“好教育”应是“全然”的,要想获得“全然”的教育,必须处理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好教育”应是“有用”的,理解即有用。“好教育”还应是“人文”的,一所好的学校,要有能力让自己的教师和学生对那些高尚而美好的事情“上瘾”。

关键词:好教育;“全然”的教育;“有用”的教育;“人文”的教育

一年级新生报名时,一位家长向我提了这样一个要求:“周校长,我的孩子可不可以跳级上三年级?”我问他:“孩子的一、二年级都是谁教的?”他说:“我们夫妻俩都是高校老师,我们自己在家里教的。”类似“高度自信”的家长并不鲜见。不过,这倒进一步引发了我的思考:现代小学到底为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内容可不可以被取代?“好教育”应有的模样是怎样的?

一、“好教育”应是“全然”的

“全然”,是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使用的概念。所谓“全然”,不仅指全部,而且指向整体;也不仅指向整体,还指排除一切干扰,全心全意。随着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颁布,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结构已有定论,分成三个方面,即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正确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做正确的事”,必备品格让人“习惯并愿意做正确的事”,而关键能力则是“能把事做成”。

要让学生习得“全然”的教育,获得核心素养,首先得讨论“教育”问题。“教育”由“教”和“育”两个字构成,“教”和“育”之间不能简单地画等号。“教”和“育”的目标指向不同。教,指向“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育,指向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教,可以在短期实现,因为知识的教学可以立竿见影;而育,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如勇敢正直、审美意识等,不是某一节课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践行。“教”和“育”还有一个区别,即评估。教的结果容易被量化评估,通过标准化考试(期末考试、中考、高考等)很容易知道教学的结果;而育关注的是价值理性,其特点就是难以量化评估。当下,学校教育的缺失体现在教和育的失衡,表现为片面化和去系统化。片面化的教育使我们把大量的精力投在教上面,把教育简化成考试、分数和升学。而那些长期的、系统性的目标被忽略,或者说选择性忽视。于是,学生的习得也相应地出现了许多累积性的问题。

要想获得“全然”的教育,必须处理好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维度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观点来看,家庭教育不能替代学校教育,所以“跳级”“以家教代替校教”并不可取。教育本身是一个终身的、系统的事情,是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都不断在发生的事情。四个维度的教育同时作用于个体,变成他的习得。这种模式下形成的学生习得,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次是思维与能力,第三个层次是人文素养。

二、“好教育”应是“有用”的

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说:“我对‘理解的界定,基于一句法国谚语:‘理解一切,就是忘掉一切。书呆子会嘲笑教育即有用这一观点。但如果教育无用,那它是什么?难道它是藏着不用的才能吗?……教育是有用的,因为理解即有用。”

理解即有用,这话说得好!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和科学认识论研究专家焦尔当在《学习的本质》一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中学时几乎每个人都学过欧姆定律:U(电压)=I(电流)×R(电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当电池出现问题时,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将电池送到修理厂去。而剩下那几个为数不多的敢检查电池状况的人,都会因为害怕触电而小心翼翼地避开电池的接线柱。但实际上,根据欧姆定律,人的身体是一个巨大的电阻,即使电池漏电,能通过人体的电流也非常微弱,更何况这个电池已经没电了。

这个例子说明:在学校和生活之间存在着一道巨大的鸿沟,很多人很难调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现实世界的真实问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回归真实,在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掌握“带得走的东西”。

“有用”意味着什么?曾听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校长许凌可讲过一个故事:

美国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孩子犯了一个错误,他的检讨怎么写?学校不会任由他天马行空,而会给他提供一个模型化、结构化的表格,让他完成。需要填写的内容包括:(1)我当时究竟做了一个什么样的选择?(2)当时作出这样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3)因为我的选择和行为,最直接受到负面影响的人是谁?(4)下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将怎么做?(5)这一次为了挽回我的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我能够做什么?

这样一封结构化的检讨,可以帮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同时,培养结构化思维——这就是“有用”。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品质,可以解决发生在教育任何一个环节和任何一个维度中的问题。

“有用”还意味着什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项目化学习小组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任务:“网上有海量的信息,你如何分辨真伪?请给出三种以上的方式。”学生的答案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学生设想通过访谈的方式,搜集大量的样本来检验;有学生设想通过反证的方法来寻找答案;还有学生设想选择消息中的关键词进行文献分析,整体研判历史的动态来说明……这样的结果,让我们感觉到:学生的习得,最不应该被忽略的就是思维和能力,而创造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创造力缺乏的关键,在于没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在于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不足。创造力是不可以教授的,只能培养,而培养创造力的关键在于训练结构化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好教育”应是“人文”的

有理想、有担当等都属于人文素养的范畴。人文素养的培养会赋予一个人丰盈的精神世界、独立的精神和思维,这样的人文素养會让人逐渐活出高级感。如果学校教育出了问题,那么在教师或学生身上通常会有这样几种表现:动力缺失,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则意识。当物质生活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之后,许许多多的人找不到前进的动力,找不到为之奋斗、为之“上瘾”的那些美好的事物。一所好的学校,要有能力让自己的教师和学生对那些高尚而美好的事情“上瘾”。

曾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蒋梦麟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理想、希望和意志,是决定一生荣枯的重要因素。教育如果不能做这样的启发,单单强调学生的兴趣,那是舍本求末的办法。我们只有以启发理想为主,以培养兴趣为辅,兴趣才能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可以这样形象地去形容:理想、希望和意志是一条缓缓向上的直线,支撑着一个人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兴趣、动机和爱好则是一段折线,就像心电图一样起起伏伏。没有人天天处于“打鸡血”的状态,他(她)总有情绪低落的时候。所以,单靠兴趣、动机和爱好,还不足以支撑一个人不断前行,理想、希望和意志是更加重要的因素。

人文素养的养成是一种高阶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协同努力。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以“童心大剧场”为品牌的德育实践引来多方关注。“童心大剧场”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理想、希望和意志的教育样态。以“剧”为表现形式,以“生活沉淀”“情境建构”“角色代入”“合作体验”“评价分享”为主线,以儿童为主角,以家庭等因素为配角,把儿童实实在在的“生活场”和全员参与的“排演场”“表演场”结合起来,让儿童置身于每一个源自真实生活的“剧”所营造的教育场景中。《朱德爷爷的扁担》《少年英雄王二小》《爸爸的烦恼》《保洁阿姨的“百宝箱”》等,既具童趣又极生动的剧目表演,让儿童深刻感受到知识与生活、艺术与情感、文化与科学的关系,获得良好的艺术感知与体验,在参与中更好地积累活动经验和体验,在思辨中形成热爱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情感,进而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思维
人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人文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