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似是而非的期刊编校“差错”辨析
2023-03-28马欣荣
张 洁 王 倩 杨 峰 马欣荣
2020年5月2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了《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报纸、期刊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出版形式质量、印制质量,“期刊编校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二的,其编校质量为合格;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二的,其编校质量为不合格。”[1]这一规定将期刊原来的出版物差错率合格标准(不超过万分之三)提升了30%多,对期刊的编校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20年起,中宣部以及各省市区宣传部组织了多次期刊质量检查,约谈了质量抽查不合格的出版、主办、主管单位负责人[2-4]。因此,在编校、审读期刊的过程中,出版从业者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制度规定。但在具体的编校实践中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编校“差错”,不能完全判定是否为差错,尚需进行探讨。
一、“粘”与“黏”的区分
关于“粘”与“黏”的区分,人民网2021年8月21日以《语言文字报》原主编杜永道通过答读者问的方式[5],《编辑学报》用补白的形式做过简单阐述[6],也有其他微信公众号等分析过“粘”与“黏”的区别,但错用之处依然大量存在。人民网虽然也刊登过二者的区别[5],但其后续涉及二者的文字报道仍然出现了错误,如《依安:小小粘豆包变身“金疙瘩”》[7]。上述分析总体而言比较简略,并且到目前为止报纸期刊在使用黏与粘时错误仍然很普遍,1988年以后出版的个别词典也出现了“黏”与“粘”界限不清(如“粘”读为nián时同“黏”)[8]。有些文学期刊在描述流出的血液黏附在皮肤上时也用粘结,等等。因此,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地讨论交流。
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黏”字,如黏液、黏性、黏米、黏土、黏膜,等等。在科技期刊的流体力学中经常出现黏度(粘度),如运动黏度ν,动力黏度η。以前是粘度,现在用黏度。在期刊审读中经常发现有作者把“黏”误写为“粘”,这在科技期刊中比较常见。《力学的量和单位:GB/T 3102.3—1993》[9]把运动黏度、动力黏度写成“运动粘度”“动力粘度”。在网络中和报纸期刊中,把“黏”写成“粘”的错误更是司空见惯。在初稿成文的时候,我们恰好阅读到《××都市报》刊登的一条消息:“××××发布声明称,经检测报告表明异物并非虫卵,属于胶粘剂类物质”。笔者用“胶粘”和“粘性”作关键词在百度上检索,分别得到99 300 000条[10]和1亿条[11]结果,见图1和图2。
图1 用“胶粘”作关键词搜索结果
图2 用“粘性”作关键词搜索结果
黏,读音为nián,形容能把一种东西粘(zhɑn)连在另一种东西上的性质。如:这胶水黏得很;黏液;发黏;黏稠;黏附;黏性;发黏等。跟“粘”不同。“粘”读zhān,用作动词;读nián时仅用作姓。含“黏”的复合词均不宜写作“粘”[13]。
《辞海》对黏的释义为:“①胶附;黏合。②有黏性的,如黏液,浆糊很黏。③指近体诗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的平仄协调。”[14]1 643《辞海》对粘(nián)的释义为“姓。另见2 846页zhān。”只有一个含义[14]1 643。《辞海》对粘(zhān)的释义为“粘贴;胶合。”“另见nián”[14]2 846。从2021年12月第一版(辞海第七版)来看,“粘”只能当动词用,粘贴;把两个物体胶合到一起的含义,没有其他释义。
从以上分析可见:①“粘”只能当动词用,当名词用时仅作“姓”。②“黏”的复合词均不宜写作“粘”。③“粘(zhān)”是两个物体通过黏性物质或第三方使其变成一个整体。例如前文提到的流出的血液“粘附”在皮肤上就是错误用法,人体流出来的“血液”具有黏性,使其自己“黏结”在皮肤上,而不是通过第三方的物质使其与皮肤粘(zhān)连;再如医学上当黏膜、黏膜组织、脏器因为炎性疾病、创伤等多种因素联合在一起时就应该用“粘(zhān)连”;计算机上的“拷贝”也称其为“粘(zhān)贴”。④“黏”字早在1988年就已经重新“上岗”,它与“粘”字分工明确,不应再与其混淆使用。
二、统计学中的自由度符号
学术期刊进行统计分析时,经常用到自由度(degree of freedom,DF)这个概念,并且将其当作一个量来使用。百度百科对自由度的解释为:自由度(统计学术语),指的是计算某一统计量时,取值不受限制的变量个数。国标对其的定义为“和的项数减去和中诸项数的约束数”[15]。自由度在统计分析中是一个使用比较广泛的量。
我们在阅读中发现绝大多数作者及编辑把这个量的符号搞错了,特别是社科类学术期刊,经常用“df”作为自由度的量符号使用,这样使用不够准确。物理量是用于定量地描述物理现象,是指物理学中所描述的现象、物体或物质可定性区别和定量确定的属性。量有中文名称、英文名称、英文缩写、量符号等。以自由度为例,中文名称是自由度,英文名称是degree of freedom,统计计算软件把其简写成df,因此有些作者和编辑就把“df”这个写词当成量符号使用。关于自由度的量符号,《统计学词汇及符号 第1部分:一般统计术语与用于概率的术语》中的国家推荐标准用“ν”表示[15]。ν是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希腊字母的数学记号和符号,是希腊字母的第13个,其书写格式与读音如下:大写正体为Ν;小写正体为ν;大写斜体为Ν;小写斜体为ν;读音为nu。在遇到与统计计算相关的文章时,一定要正确使用这个量符号。在公式运算中必须用斜体字母表示(量的符号通常是单个拉丁或希腊字母,有时带有下标或其他说明性标记。无论正文的其他字体如何,量的符号都必须用斜体[16]181)。因此,在期刊编校过程中,编辑一定要深入系统地学习国家标准,正确使用自由度符号,将期刊差错率降到最低。
三、组合单位中单位符号与单位的中文符号使用问题
在期刊编辑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物理量的单位,它有三种形式:单位名称、单位简称和单位符号。以我们常用的时间物理量为例,其单位名称有分、[小]时、日等,小时就是时间的单位名称之一,时是单位的简称,单位符号为h。单位名称是该单位的中文符号(单位名称的简称可用作该单位的中文符号)。在某些特殊领域有些单位没有国际单位制(SI)单位,没有得到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承认的SI以外的单位,因此就没有单位符号,只有单位的中文符号,但这类单位在生产和生活领域还需要使用。如:亩在我国农田面积方面经常使用,并且需要用到其组合单位。例如在农田机耕的时候,有些统计或衡量机械效率与能力需要体现1小时耕地多少亩的问题;再如某刊中展示转速、负载突变的实验波形时(图3),需要对图中的物理量单位进行特殊处理,200毫秒每格,2安培每格,格在此图中就表示一种长度“单位”。以上两例没有相应的SI单位及SI以外的单位,也就没有单位符号,在出版工作中使用这种组合单位时给编辑人员带来比较大的困惑。
图3 单位符号与单位的中文符号同时使用举例
如何使用与处理组合单位,各家出版单位采取的方法不同,常见的如某机械耕地效率达到10亩/h,如图3中的200 ms/格和2 A/格,等等。采用上述处理方式的依据是没有公认的单位符号就用单位的中文符号。我们认为上述处理方式是不正确的,主要依据是GB 3100—1993是国家的强制性标准,其6.1.5明确要求:“不应在组合单位中同时使用单位符号和中文符号;例如:速度单位不能写作km/小时。”[16]142正确的处理方式:一是考虑出版物的读者对象。如“三农”研究类期刊和面向国内读者的期刊,采用全部中文符号的形式。机耕效率10亩/小时(也可表述为机耕效率10亩每小时)。图3中的文章如果是面向国内读者可以改为200毫秒/格、2安/格。我们的依据是“在某些必须使用中文符号的情况下,可按GB 3100的规定构成中文符号。”[16]183“中文符号只在小学、初中教科书和普通书刊中有必要时使用。”[17]142单位的名称及其简称用于口述,也可用于叙述性文字中[17]141。二是面向国际交流的期刊,能换算成国际单位制的尽量换算成国际单位制。10亩/小时可以改写为6 667 m2/h,或者采用括号的形式另外补充说明。诸如图3的情况,可以直接在横轴上标注数值,标目改为t/ms,或者采用变通方式,用地图的图例形式以及用图注的方式表示。
四、结语
报刊质量无小事,出版物代表着公信力和权威性,会直接影响到读者认知。但近年来部分出版工作者出版质量意识有所淡化,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导向正确,字词差错以及是否执行国家标准是小事。为了加强出版物质量管理,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加大了对出版物的质量监督,编校质量的抽查越来越频繁。在具体的编校实践中,对国家标准的理解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出版物编校质量。如果理解掌握不到位,会导致出版物质量下降,影响出版物的权威性,甚至会给部分读者造成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认真学习和准确领会国家的标准的基础上,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态制定更严谨规范的编校和审读规范,提高期刊编校质量,这也是我们撰写此文与同行共同学习讨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