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书院制美育思政育人模式探索

2023-03-27李广玉蒋茁王琳

理论观察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浸润式平台书院

李广玉 蒋茁 王琳

摘 要:随着国家一系列美育相关文件的颁布实施,高校美育工作逐步获得更加广泛的关注。研究现代美育的历史演进和类型,分析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讨论当代高校美育思政的内涵意义,有利于以美育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相比于传统的专业学院美育模式,书院制美育思政工作在资源协同、社区育人和“全人”教育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以立德树人观、课程思政观、浸润美育观为观念模式,通过把握美育思政的关键机制,提升品德素养、强化爱国情怀、激发报国热情,构建书院制美育思政实践模式,实现美育思政育人相融合,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书院;浸润式;美育;平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 — 2234(2023)11 — 0050 — 06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1]。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很有必要。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作为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在立德树人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3]提出“以美育人、以文化人”,2019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4],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5]……在我国高等教育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过程中,随着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五育中相对薄弱的美育环节,提升到了新高度。

相比于传统的学院美育模式,基于大类人才通识培养的书院制美育在资源协同、社区育人和“全人”教育方面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显著的优势。将党和国家关于高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把握书院自身特点,发挥书院载体优势,创新美育育人形式,探索形成书院美育思政模式,成为高校美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构成。

一、现代美育的思想内涵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又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够提升审美素养、温润心灵、陶冶情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5]。

(一)现代美育的历史演进

美育是一个历史概念,美育思想在我国自古有

之,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往往从仁、义、善出发,讨论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论语·泰伯》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阐述了“乐教”“礼教”“诗教”相结合的育人策略,强调艺术教育对于情感陶冶与行为规范的积极意义,目标指向个体道德人格的养成。这为我国现代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繁荣,不合理的制度体制下滋生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新的社会矛盾产生使得审美教育更为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席勒于1973年在《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6],将美育作为感性和理性沟通的桥梁,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缓和社会冲突。

20世纪初,由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和朱光潜等将美育与美学的概念一并引入我国,并采用西方近代哲学中通用的“心理三分法”,把个体心智划分为智、情、意三个方面,从而建立起智育、美育和德育的概念,连同体育一并纳入“全面教育”的整体之中[8]。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9]中首次将美育正式写入国家教育方针,并明确了德智体美共同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将劳动教育纳入其中,至此形成了现在的五育育人方针。

(二)美育教育的观念类型

现代美育概念正式引入我国的一个世纪以来,美育作为跨美学和教育学的交叉性学科,在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主体性美育、人生美育和生态美育三种类型的观念模式。

主体性美育起源于康德和席勒的美育思想。李泽厚作为主体性美学的代表性人物,在全面推介西方美育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主体性美育,提出了人类学本体论的美育观[10],认为美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塑造与外在物质文化相适应的人类内在精神文明,走向教化的美育和美学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生美育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美育形态,既包括外化于社会环境的方面,也包括内化于情感、人格、生命的方面,是一种泛美育的形态[11]。代表人物朱光潜是我国当代兼通古今中西的杰出美学家,他基于“有机创造论”的哲学观,将“人生艺术化”贯穿其中,坚持将美育定位于“主观与客观统一”的关系之上,通过美感教育造就“全人”。

生态美育以曾繁仁、腾守尧为代表人物,主张用生态美学观点培育生态审美素养,帮助民众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关爱生命、保护地球[12]。生态审美教育以整体生态观为哲学基础,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加以折中调和,倡导“生态人文主义”[13]。

各种美育观念类型模式,其共性在于人的思想引导与构建。在以知识经济与大众文化为标志的后现代社会中,美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变革,呈现出了大众化美育、美育商品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趋势。根据当代社会和高等教育特征,与思政教育工作相互交融,与时俱进开展美育育人工作,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经之途。

二、美育思政的辩证关系

美育和思政教育之间既相互联系,也存在差异。盲目地泛化美育和思政教育的内涵,将二者等同起来,只看到其中的相通之处,或者简单地将美育和思政教育的辩证关系归结为美育是思政的手段,把美育放在思政教育的从属地位,美育思政“同一说”和“手段说”,都带有片面性而不够准确。

(一)审美教育的思政元素

审美教育从人的内心着力,以审美的态度影响人的思想,正如席勒所言“我们只要给他以重大的推动,就能使审美的人获得理智和高尚的情操”,美育育人内在包含着思政教育元素。

聚焦到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孔子在《论语·八佾》中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虞舜时期的《韶》乐,以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渗透着浑厚的道德伦理基础。蔡元培先生以“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源邃人之性情,崇尚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为治”阐述了美术教育中的思政元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强调通过对童话的欣赏来培育爱国热情,“借助童话展现出故乡美,是对祖国爱的源泉。人逐渐感受和理解祖国的强盛,这种感受和理解的渊源就在于美”。审美教育让受教育者在艺术活动中通过品读美的内容而收获美的感受,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

审美教育中可以寻找到思政元素,并不等同于“同一说”和“手段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现代美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其关注点在于人的生存与发展,认为美育的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个体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平衡协调发展,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又赋予了审美教育新的现实作用,美育在社会关系调节、提升全民价值取向、丰富民众精神生活、形成创造美的巨大动力、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迎接新时代技术创新挑战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12]。

因而,美育包含思政元素,但是其价值取向在于“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念,在于人的生存发展,在于与时俱进丰富内涵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思政教育。

(二)思政教育的美育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思考任何人类生存发展问题时,都会不同程度涉及审美的人生价值和美育的哲学问题。美育是五育的一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活动,都离不开美育。蔡元培先生在《美育与人生》一文中说:“人人都有感情,并非都有高尚而伟大的行为,这是因为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14]他倡导的“纯粹”美育思想,希望通过审美教育提升国人的情感,消除人们内心的“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从而为实现人道主义理想开辟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形成、综合素质提升和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思想情感基础。

思政教育是指政党、社会群体等,根据人和社会发展需要,作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交往过程,使得受教育者形成特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具备相应的行动力[15]。根据思政教育的概念内涵,发现其与美育存在一些差异。在内容方面,思政教育关注党的理论知识、相关文件精神、教育对象的思政素养和行动方向,而美育关注于人性发展和个体思维活动;在形式方面,思政教育更多采用宣传贯彻学習的形式开展,相比之下,美育教育形式更为活泼生动;在目标方面,思政教育侧重于人的社会属性培育,美育倾向于人的个性人格塑造。

虽然思政教育和美育存在以上差异,但是,思政教育与美育的共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意识发展对于个体认知情感的依赖上。柏拉图认为审美教育达到的心灵和谐与思想教育达到的理性秩序是一致的,要求用美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心灵的和谐为思想认知打下必要的基础[15]。思政教育是培育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来达到教育的效果,需要以人的思想认知的内在情感活动为本元。

由此,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以美育为前提和基础。在开展美育教育和思政工作的过程中,如果简单地采用灌输形式渗透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应当在思政教育和美育教育之间寻找到契合点,开展“美育思政”教育。

在分析美育思政辩证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美育思政的内涵,可以认为:美育思政是指通过美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活动,从人的内心深处强化思政教育,达到提升认知层次和思想境界的目的和要求,从而提高思政工作效果,实现人的内在思想和政治思想相统一,实现人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相统一。

三、书院制美育思政的观念模式

西方国家现代书院制起源于15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最早形成了以导师制为中心的书院模式,20世纪3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借鉴英国的书院制模式,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美国书院制,而后在西方国家逐步推广开来。

书院是我国传统的教育形态,始于唐代,在宋代和明代逐步兴盛,在清代普及开来并更名为学堂。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普及和通识教育的广泛实施,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校寻求改革创新之路,陆续建立现代书院,推行了基于书院平台的通识教育本科生培养模式。

书院制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班级和专业界限,彰显出学科交叉、相互融合的育人功能,实现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体现了书院重思想、重心智和重人文的特色。书院协同多方资源育人,秉承“全人”教育理念,强化社区浸润式思政教育。书院的组织形式和育人特色,使得书院的育人观念与美育育人思想内涵不谋而合,在育人观念上为书院美育思政工作提供了土壤。

(一)以美育人的立德树人观

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说:“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又教育者所不可不留意也。”20世纪3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威尔逊(Wilson)和哈佛大学校长洛威尔(Lowell)等人基于对传统和现实的双重反思,提出了培养“全人”的全新高等教育理念。美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更是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塑造完美人格的重要途径[17]。

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加强敬业奉献精神,着力培养学生诚信高尚的品德,提高友善待人能力,在培养人方面,更加注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我国学校美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5]。

与传统的专业学院制模式下教师主导形式不同,书院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中心地位,关注全体同学的全面发展和每位同学的个性化成长,激发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爱党爱国,培育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扎实基础知识和优秀创新意识的领军领导人才。

因而,在以美育人层面,书院制平台下的美育工作,将育人属性作为重要的特征属性,侧重于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和使命担当,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思想政治意识,助力思政工作开展。

(二)通识美育的课程思政观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力开展通识教育,2015年,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共同发起创建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共同探讨通识教育方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应当“两条腿”走路成为了普遍共识[18]。书院实行不区分专业的大类通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抓好大类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着眼于通识类课程建设,美育类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制模式下的通识教育平台为美育思政工作提供了良好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推进高校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

推进教学与课程改革是高校美育建设的重点环节。美育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是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方面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美学和美育的基础理论课程,第二是文化艺术课程,涵盖美术、音乐、影视、戏剧、舞蹈和园林建筑等丰富内容[7]。在美育课程体系建设中,在课程内容设置和课程教学方法设计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开展課程思政工作,是审美教育和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理想着力点。

虽然美育思政育人成效具有“潜伏性”,但是,书院美育思政机制,充分认识到美育课程在思政育人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系统化建设美育通识课程体系,以美育课程优化大学生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养,提升精神境界,完善人生修为,以美育课程传播正能量和主旋律,让美育教育成为通识教育的深化内涵,不断基于书院平台探索建设美育通识课程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切实发挥出美育课程的思政育人功效。

(三)以文化人的浸润美育观

学校美育工作应当遵循美育特点和学生成长规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应当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校美育培根铸魂的基础,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4]。在高校美育的顶层设计中,不能把美育局限在公共艺术教育和通识教育之中,要经过专门规划设计,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课外实践的育人合力,建立起全面而综合的审美教育体系[7]。

作为大学生文化情怀培育的第一扇大门,书院在以文化人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书院围绕学校文化、学院或书院文化、建校元老精神等主题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组织新生校情校史教育、邀请专家作校园文化报告、排演学校文化主题话剧等典型美育工作的方法,将大学新生浸润在校园文化环境中,影响学生思想认知,熏陶学生爱党爱国爱校情怀。

在开展传统美育思政教育的基础上,书院制育人模式将通识教育、行为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等进行融合,集我国古代书院与西方高校住宿社区理念为一体,倡导以学生住宿社区为中心,常态化浸润式开展美育思政教育。当代高校书院提倡在构建全面综合的美育体系方面持续发力,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自身热情,以社区为载体,帮助学生自发建设形成美育社团、美育实践、美育展览、文艺演出等相互交融的高校浸润式美育思政教育环境,在社区美育育人过程中传达文化思想,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四、美育思政实践的书院案例

据统计,我国大陆共有37所高校建立了114个书院。各高校以书院为载体,不断探索美育思政工作新途径和新方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院制美育思政强调发挥书院优势建设有书院特色的美育思政模式,以立德树人观、课程思政观、浸润美育观为观念模式,通过对书院制美育教育关键机制的把握,达到美育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和统一,实现书院制美育思政的育人功能。

(一)书院制美育思政的宗旨要义

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钱学森强调“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有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高校美育育人既是陶冶情操的育人途径,也是优化思维模式的创新灵感来源。

书院美育兼具人格塑造功能、文化浸润功能、情操陶冶功能、智力开发功能、服务社会功能等。在这些基本功能的基础之上,书院制美育思政育人宗旨要义在于提升品德素养、强化爱国情怀、激发报国热情等方面。

在我国近代美育发展历程中,美育在爱国主义思想启蒙和教育传播过程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推动了社会发展进步和历史车轮进程。美育概念引入我国初期,美育就作为启蒙话语而存在,近代知识分子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追溯到先秦儒家经典,从乐教和诗教引发出以“情”为本的命题,形成了感性的审美启蒙思路[8]。在抗日战争年代,毛泽东指出“我们要文武两方面都来。要从文的方面去说服那些不愿停止内战者,从文的方面去宣传教育全国民众团结抗日”,《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歌曲极大地鼓舞了中华民族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坚定信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系统阐述了文艺工作的思想理论体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发展,文艺工作者利用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文艺形式进行渗透,通过年画开展宣传工作,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涌现出了《上甘岭》《龙须沟》《林海雪原》等大批优秀作品[19]。

现代大学书院开展美育思政工作,继承了美育思政的传统优势,从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浸润的角度出发,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书院制模式在低年级本科生教育方面的优势,创新书院美育工作形式,突出思政育人特色,在拔节孕穗期抓好美育思政育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过排演《罗阳》主题音乐剧的形式展示英雄事迹,实施脊梁工程鼓励院系创作《守锷百年》《永恒》《腾飞》等爱国主义戏剧作品,面向师生和社会开放航空航天博物馆宣传空天报国精神。北京工业大学鼓励学生以党建思政主题海报、国庆阅兵彩车设计方案等艺术作品形式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首都建设,帮助学生深切体会祖国的繁荣富强[20]。河北大学将微电影美育教育模式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美立德,着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了品德修养[21]。各高校充分挖掘美育工作的爱国主义教育潜质,大力开展美育思政工作。

(二)书院制美育思政的关键机制

书院制美育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浸润式思政教育效果,与书院自身特色有着密切关系。在教育对象上,书院主要针对低年级本科生开展美育思政工作;在培养模式上,书院实行大类培养的通识教育模式;在育人理念上,书院主张以学生为本的“全人”教育。因此,书院开展美育思政的工作机制,具有着书院特色。

一是资源协同机制。书院通识教育的特征,决定了其资源需求旺盛。由于各学科任课教师行政编制通常在专业学院,因而,书院在运行机制上需要汇聚各学院精锐师资力量,协同专业学院开展通识课程教学、专业认知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实践教育等工作。在美育课程和美育实践平台建设时,由于书院自身美育师资力量储备往往不足,因而需要进一步协同校内外资源,和学校机关、专业学院合作开展美育思政工作,通过跨校资源协同的形式,实现优质美育思政资源共享。资源协同机制成为高校书院制美育工作的核心机制之一。

世界著名書院制高校一直重视资源协同调度,广泛动员校内外优质资源,将特色美育课程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形成了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核心课程型、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经典名著型的通识课程体系。香港中文大学作为海峡两岸最早推行书院制的高校,其“大学通识+书院通识”课程模式,也将美育类课程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育人体系中。

二是全时浸润机制。书院制教育模式倡导以社区为育人载体,强调以人为本思想和学生主体地位,主张将学生全时段地浸润在校园文化氛围和社区育人环境中。在空间维度,以社区育人为龙头辐射至全覆盖的空间场所维度;在时间维度,以浸润式思想为导向实行全时段美育思政教育。书院制育人模式,实现了全时段、全空间的美育思政育人工作,有效地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优化了传统的思政工作方法,提升了思政工作效果。

以社区育人为特色的浸润式美育育人模式,在全球高校普遍采用。哈佛大学模仿英国剑桥大学与牛津大学的住宿制,将校舍作为学生的学习中心与生活场所,通过各种展览、电影与表演等社区美育活动,提升学生思想素养[22]。我国西安交通大学、汕头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围绕住宿书院模式,积极推行以宿舍为载体的教育组织模式变革,在浸润式美育思政教育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实践。

三是素养评价机制。书院制美育思政工作,在理念上强调学生自我管理的学生主体思路,积极挖掘学生自身发展潜力,重点培养具有专业特长的通识型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人才,注重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在内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从全面发展维度构建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机制,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将学生综合素养进行量化,并纳入第一课堂,以学分形式加以激励,通过博雅课程的组织模式,将学生美育素质、思政素养等量化为具体指标纳入课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美育思政教育。

(三)书院制美育思政的典型案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守锷书院秉承“学生为本、通专融合、创新协同、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发挥书院优势,挖掘书院特色,创新美育育人形式,系统化构建了“课堂+课外+社区”的浸润式美育思政模式。

在课堂美育维度,汇聚优质师资,构建课程教学平台。书院组建了集教学、服务、研究、监督于一体,有名师、有传承、有思考、有服务的美育课程团队,悉心构建课程思政模式,打造了内容丰富、中西合璧的美育课程思政体系,解决了书院美育思政师资力量薄弱,美育课程思政建设难的问题。

在课外美育维度,秉承“全人”教育理念,构建成果展示平台。书院组织排演《百年守锷》思政主题话剧,建设学生美育社团,搭建美育活动舞台,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建设多元化美育成果展示平台,通过多角度把思政元素融入到美育活动中,将美育育人和思政育人有机结合。

在社区美育维度,体验式抓美育,构建思政文化浸润平台。以书院制社区育人为基础,以体验式美育活动为途径,将美育思政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将学生置于全时段全空间的美育氛围中,实现由刻意的美育教育,向浸润式美育思政的自然转型,有效提高了学生参与度。

守锷书院浸润式美育思政教育模式,契合了党和国家相关文件精神,经过2017-2022级六届本科生的试点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该模式充分整合了校内外美育优势师资力量,根植了空天报国情怀,服务了首都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综合素养,实现了书院美育思政工作系统化,提高了大学生思政工作质量,探索出一条航空航天特色书院的美育思政育人之路,是现代大学书院制美育思政的典型案例。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Z].全国教育大会,2018-09-10.

[2]周德昌,江月孙.简明教育辞典[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5-09-15.http://www.gov.cn/

zhengce/content/2015-09/28/content_10196.htm

[4]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3-29.http://www.moe.

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

0411_377523.html

[5]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5.http://www.moe.gov.cn/jyb_

xxgk/moe_1777/moe_1778/202010/t20201015_49

4794.html

[6]王汶成.从经营美育到大众美育:两种美育模式的并存与共生[J].山东社会科学,2005(11):53-57.

[7]王敏,曾繁仁.高校大美育体系的现代化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7(07):7-10.

[8]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5.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1999-06-13.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tnull_2478.html

[10]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496.

[11]张海华.走向有机对话美育模式[J].集美大学学报,2019,20(01):56-60.

[12]曾繁仁.美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95-99,136.

[13]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4]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220.

[15]董雅华.思政教育概念厘定的向度和要义[J].思政教育研究,2020(09):116-121.

[16]柏拉圖.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17]申睿,倪晶晶.大学生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03):37.

[18]蔡劲松.通识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美育[J].北京教育(高教),2018(03):10-12.

[19]李娜.浅析建国初期文艺作品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J].智富时代,2017(04):362-363.

[20]黄韬,王超.“立美育人”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J].艺术教育,2021(01):266-269.

[21]柴素芳,程雪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电影教学美育功能三论[J].思想教育研究,2020(06):77-81.

[22]张家勇,张家智.哈佛大学本科生住宿制和导师制[J].比较教育研究,2007(01):1-5.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浸润式平台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小学英语浸润式语用教学
白鹿洞书院记
浅谈主题情境下“浸润式”阅读的有效策略
浸润式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习中的应用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霸讲堂为依托的学生党员学风引领平台建设研究
虚拟现实暴露疗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综述
书院讲习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