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厌学心理及教育转化的个案研究

2023-03-27简单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厌学心理教育转化

摘 要:采用个案分析的方式剖析小学生厌学心理的表现及其原因,基于心理营养和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理论,从学生个性特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小学生厌学的教育转化对策。个案研究证明,给予孩子足够的心理营养,调整教育评价标准之后,学生厌学心理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厌学心理;教育转化;心理营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5.084

1 小學生厌学心理及其表现

1.1 厌学的内涵及表现

《教育大辞典》将“厌学”解释为“对学习过程感到厌烦或厌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小学生厌学就是小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消极,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提不起精神,学习态度不端正,抗拒写作业等。“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目前约有7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厌学对学生本身、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很大困扰,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小学生厌学主要表现为:

(1)专注力较差。对学习提不起兴趣,上课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坚持不了多久,频繁离开座位。

(2)畏难情绪明显。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害怕做作业,采用逃避的方式对待学习。

(3)频繁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早晨起床后精神萎靡,动作缓慢拖拉,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经常表达不想上学的想法。

(4)学习态度不端正。表现为坐姿不端正、书写潦草等,作业质量较差,经常得到负面反馈,进一步加剧了畏难情绪。

1.2 个案资料

D区X小学为省一级学校,D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成绩显著,学风严谨,连年获得区教育质量一等奖。

(1)个案基本情况。D区X小学二年级学生小Z,男,7岁5个月。小Z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业表现良好,于一年级下学期(2020年3月疫情期间)出现厌学情绪,多次表达不想上学的想法,抱怨作业难度大,作业量多,抵触作业。厌学情绪在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前达到顶峰,多次哭泣,对母亲对立违抗。

(2)个案家庭情况。小Z是家中老大,有一个4岁的弟弟,小Z从小辗转多个居住地,由外婆、奶奶、母亲等多个照顾者照顾长大。父亲为公职人员,母亲是教师,均出身农村,经过艰苦奋斗才扎根城市。父母双方事业心重,工作压力较大。父亲工作繁忙不顾家事,母亲在工作之余承担家务、照顾孩子,常年焦虑。父母经常当着小Z的面为琐事吵架。小Z与母亲关系亲近,非常依赖母亲,但又受母亲焦虑不安的情绪影响,脾气急躁又害羞敏感。父亲对小Z关注较少,多用讲大道理、责骂、贬低方式对待,父子关系生硬。

2 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小学生正是好奇、好学、好问,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年龄阶段,厌学心理是受到多方面不利因素而产生的。小学生厌学是学生个性心理、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体制模式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对于低龄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对他的学习影响作用更大。

2.1 个体本身的个性心理原因

不同气质和性格的孩子在面对学业挑战时反应不同。高自尊水平的孩子更偏向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学习任务,而低自尊水平的孩子在面对学业挑战时,更容易退缩,缺乏勇气。性格沉稳的孩子在面对学习压力时,相比性格急躁的孩子,压力调节能力更强。

小Z产生厌学心理,一方面是因为他本身性格敏感害羞,脾气急躁;另一方面,他的启蒙年龄偏小,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且上小学前没有学科知识的积累。内外部因素导致小Z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非常吃力,一直处于追赶同学的状态,自信心和胜任感不足。疫情稳定返校上学后,由于学校要追赶学习进度,给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减反增。小Z无法承受对他而言过大的压力,从而出现“恐学”情绪,且未及时得到疏导,逐渐演变成厌学心理。

总结起来,就是内部主观因素导致小Z更容易感受到压力和情绪紧张,外部客观因素又加重了他的敏感和紧张,两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小Z的厌学心理和行为。

2.2 家庭环境的原因

家庭氛围、家庭教养方式会对孩子的个性产生深刻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学习。宽容和谐、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和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形成积极乐观、坚强勇敢的个性品质,这些品质能够帮助孩子战胜学业挑战,提高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反之,严厉苛责、缺乏幽默感的家庭氛围和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会让孩子形成敏感退缩、低自尊的个性,在面对学习挑战时,选择逃避。

小Z的家庭环境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在原生家庭中都是老大,双方相处时互不相让,形成多年来冲突的相处模式。在育儿方面,父亲注重个人发展不管家事,在家庭教育缺乏存在感,母亲常年处于焦虑状态,抱怨父亲缺位,家庭氛围充满矛盾和冲突,争吵不断,这导致小Z的内心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二是家庭环境变化和冲突。一年级上学期,家中只有小Z一个孩子,学习氛围较浓;下学期,原本在外婆家寄养的弟弟回归家庭,小Z看到弟弟没有做作业,而自己每天需要完成大量且有难度的作业,强烈的对比让小Z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逐渐形成厌学心理。三是父母教育方式粗暴冷漠。父母对待小Z的厌学情绪,缺乏耐心,用讲大道理、责骂、贬低、惩罚等方式督促小Z学习,进一步加重了小Z的恐学、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小Z的家庭环境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家庭给孩子提供的心理营养不足。

2.3 学校教育模式和评价方式的原因

中小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以考试为核心,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在起支配作用。学校的教学体制是铁定的,即课程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是无法更改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应试目标,教师教学模式跟着教学计划走,教学内容跟着教学进度走,教学过程不考虑学生的接受和消化程度,无法做到以生为本。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评价方式单纯以文化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对文化成绩好的学生另眼相看,对文化成绩一般的学生缺乏关注,这无疑打击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Z的学习基础薄弱、跟上学习进度很吃力,同时每天都要接受新知识。疫情影响,老师必须要加速赶上教学进度,课程难度不断升级,这导致原本基础较差的小Z学习压力逐日增大,与优秀学生的学习差距逐渐拉大,母亲非常焦虑,间接将焦虑传导到小Z身上。临期期末,学习的进度、难度、压力和差距累计到了峰值,小Z的学习信心近乎崩溃,挫败感与日俱增,形成厌学心理和行为叛逆。

3 心理营养理论

心理营养是马来西亚亲子教育专家林文采提出的理念。她提出人类不但有生理上的天性,还有心理上的天性,并将人类在心理上最重要的五种天性称为“五朵金花”。任何人只要得到了足够的心理营养,这五朵天性之花就会像走路一样,自然而然发展出来。只要父母给足孩子心理营养,孩子的五朵天性之花就能美丽绽放——能够去爱、去连接、去选择、去追求价值感,也能够有安全感。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的心理营养包括:无条件的接纳;能够得到重视;足够的安全感;得到肯定、赞美、认同;能找到自己的榜样和模范。

图1 心理营养理论

4 小学生厌学的教育转化对策

4.1 塑造儿童坚韧乐观的性格

研究表明,性格、个性等非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学校和父母要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锻炼厌学儿童的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如开展榜样教育、体育锻炼等活动。榜样的案例要鲜活、接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产生钦佩和向往之感。体育锻炼要选择考验耐力、需要团队协作的种类,不宜安排竞争性过强的运动种类,以免加剧学生惧怕挑战的心理。

小Z的班主任安排小Z和班上学习优秀的学生同桌,小Z受到影响,学习态度得到改观,学习积极性增强,经过几次正向反馈,小Z的厌学心理大为改观。此外,小Z的父母根据孩子的兴趣和个性特点,给小Z安排了围棋和足球兴趣班,通过围棋竞技和足球训练,小Z的心态变得阳光许多,淡然看待成败得失,更能应对学业的挑战。

4.2 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家庭教育,补足心理营养

(1)接纳和欣赏孩子,让孩子获得安全感、自信心和价值感。多元智能理论显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且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个性特征,有优点也有缺点。平均来说,男孩大脑天生不能很好地适应那些强调阅读、写作、复杂的组词和教学方法,而且有大量的研究显示,男孩的学习方式与现行教育模式不匹配。因此,家长首先要正确认识并真正接纳、欣赏孩子。当孩子达不到父母预期时,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接纳他的,这样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其次,要仔细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独特的优势,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最后,要善于创造条件,因势利导,帮助孩子小步子进步,让孩子找到价值感。

(2)预留“过渡空间”,给孩子自主感。小学生仍处于好学、好奇、好问的年龄阶段,仍需要大量自由嬉戏的时间和空间,即小学生的学习要劳逸结合。家长要主要给孩子预留一定的“过渡空间”,让孩子可以处理情绪,恢复能量,产生自己可以自主安排的自主感;在生活中,多给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并将这种品质迁移到学习中。切不可用各种学习填满孩子的时间,将孩子变成“空心人”。

小Z的母亲在小Z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将小Z带回农村,让他放下学业尽情玩耍。短短一周,小Z在大自然中汲取了大量的心理营养,被破坏的学习动机得到了恢复,重新恢复了对未知的好奇心。此外,在农村的体力劳动,也锻炼了小Z的耐受力,这种吃苦耐劳的品质让他更能适应有难度的学习。

(3)改善家庭关系,改变家庭教育方式,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改善夫妻关系是改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关键。夫妻双方要通过积极赋意、改释等方法改变看待问题和行为的固有观念和方式,让夫妻关系更加积极、和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采用权威民主型教养方式,多用正面管教的方式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简单粗暴的责骂、惩罚等方式只能让孩子退缩或反叛。

小Z的母亲作为职业女性,但却要牺牲大量时间去辅导孩子学习,当辅导成效不大时,她产生焦虑、不甘心的心态,进一步影响了她与小Z父亲的夫妻关系、与小Z的亲子关系。在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在自己之后,小Z的母亲将关注点转移到自身,先满足自己的需要,再去关注小Z的学习。这样做的效果非常显著,小Z的母亲不再那么焦虑和紧张,对丈夫的指责大大减少,夫妻关系明显好转;同时,对小Z的缺点,宽容度有了明显提升。如此,家庭氛围得到改善,孩子的安全感大大增强。

针对小Z与弟弟对比产生的心理落差,小Z的母亲采用天平倾斜策略,在生活细节中对小Z表现出明显“偏爱”。在兄弟矛盾冲突时,不再先批评小Z,而是将两兄弟放在同一处境中,让他们先冷静,等情绪稳定后再处理矛盾。小Z看到这些明显的变化,很受触动,归属感得到了满足,Z脸上的笑容渐渐多起来,对弟弟的敌意也降低了许多,合作行为增加。

当小Z抱怨学习累、学习难之时,小Z的母亲一改以往讲道理、逼迫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而是告诉他:“确实,学习是挺辛苦的,你能坚持住真不容易,妈妈看到了。”这样的理解和共情,让小Z感受到支持和被理解,对立违抗行为和频率大大降低。一段时间后,小Z能开心地去上学,放学后能主动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有较大提高。

(4)采用量化思维,科学辅导作业。孩子低年级阶段,做作业需要父母陪伴。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要学会用量化思维,采用具象化方法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持之以恒。如孩子做作业时,父母观察并记录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专注时间,走神次数,作业用时等,一段时间后给孩子反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问题和进步,也知道努力的方向。

小Z的父母在辅导作业过程中,及时调整辅导方法,采用量化表观察小Z每门功课的完成时间、专注力情况、作业准确率等情况,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和相应调整措施,短短几个月,小Z的学习信心增强了许多,学习成绩也稳步提升。父母在辅导过程中也看到孩子的进步,情绪化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4.3 顺应双减政策,改革教育评价方式

在双减政策实施之前,一线城市的教育内卷现象比较严重。家长为了争夺少数优质教育资源,学校为了选择优质生源,共同促成了追求“高分”的“选拔考试”评价标准,这无疑是增加了考试难度和学生恐学、厌学的比例。

在教育理念方面,广大教师和家长应尊重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学习应以打基础、培养学习习惯为目标。在课程纵向结构上适当降低课程内容的难度,适当减缓课程内容的教学进度,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学习动力的持续性,保证绝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堂上掌握好知识。如小学一年级上学期的拼音内容,可以适当减缓课程教学进度;疫情期间,网课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返校之后,不要因为要追赶进度而加重学习任务,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在教育评价方面,一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采用多元化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能唯成绩论、唯分数论;二要重视过程性评价,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正强化,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5 结论

小学生厌学是个体、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对小学生厌学,需要从个体个性特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等方面着手,综合施策,对症下药。

针对小学生厌学的教育转化对策,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最终落脚点都是要让学生有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心理营养充分,学生才能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 ]郭娅.缓解中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J ].教育评論,2000,(1):3436.

[2 ]吴舒蔓,吴发科.“叛逆期现象”剖析及其教育对策 [J ].现代教育论丛,2009,(10).

[3 ]林文采.与渴望联结 [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4 ]部云雁.“男孩危机”背后的教育思考 [N ].中国教育报,20100311(6).

猜你喜欢

厌学心理教育转化
浅析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及疏导对策
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
浅析如何引导学生克服 “厌学心理”
也谈后进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