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反思与探讨
2023-03-27权家敏
权家敏
摘 要: 针对应用型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中的相关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即教学内容的改进、教学互动的加强、课后要求的提高、考核方式的调整,这有助于学生在知识体系和实用技能方面得到全面的提升,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大的发展。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9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和普及教育转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加快。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同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上更注重技能与实用。这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结合在微观经济学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与思考,本文主要探讨应用型本科生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问题。
1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不足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性较强,概念和专业术语较多,经济学原理较为抽象。例如,在马工程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第一章中,需求和需求量的区别、需求价格弹性的应用等,学生在理解上存在困难。如果教学照本宣科,应用型本科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有一定难度。并且,不同专业、不同班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既有高考统招生,也有各种类型的专升本学生,这给微观经济学教学带来更大的难度。
其次,微观经济学有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的情况。例如,在第四章的完全竞争市场中,完全竞争市场在实际中并不存在;第五章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垄断假定只有一家企业也不符合现实。在实际中难以观察到这些企业,这给实际的教学造成相当的困扰。
再次,根据教材内容讲授,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内容参考经典经济学教材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有所欠缺,教学内容停留在知识点层面,不能更好地上升到思维层面。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这样的教学内容显然不能适应大学生竞争力全面提升的要求。
1.2 教学互动不多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担当主角,为了教学进度,满堂课讲授,学生主要负责听课和记笔记,充当配角,教学互动少,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教师沿袭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在教師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始终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强调记忆与复习,这不利于对知识的深入思考与灵活运用,对于微观经济学更是如此,也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内在驱动力的形成。长期而言,学生的厌学情绪不断增加,自我学习能力下降。
在缺乏教学互动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少。学生没有交流与思考时间,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难以发展,应用型本科生的表达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提高。这就是线上教学效果不如线下教学的主要原因。
1.3 课后要求不高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高校本科生课程要求普遍不高,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更是如此,应用型本科生学习课程多、任务轻、学得浅、好通过。课程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堂与考试前,平时课后要求较低。在课后学习中,学生主要看教材和教师的PPT。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真正的掌握,完整的知识体系非常欠缺,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现实的例子,在考研面试中,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知识面显著不足,没有应有的知识广度,这与大学阶段课程要求不高有关。
1.4 考核方式机械
微观经济学课程考核以期末考试为主,总评成绩以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的占比组成。平时成绩的占比基本是统一要求,教师的自主性不够,不利于课后要求的落实,学生平时成绩的区分度不大,平时成绩的重要性得不到体现,最终成绩主要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统一试卷的要求,仍然有应试教育的影子。这不仅对不同知识水平班级的要求不尽合理,而且对教师教学的不同特点不予重视,对大学生多元化的发展不利。
2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教学内容的改进
针对应用型本科生,教师对微观经济学相关理论内容的讲解应该深入浅出,利用案例或者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与想象。例如,在马工程西方经济学的第三章企业的生产和成本中,教师对机会成本的讲授,通过大家熟悉的话题海外留学来解释,机会成本是出国读书的学费加上不读书直接工作的收入,让学生从实例中领悟经济学。
教学内容应结合现实社会,让经济学抽象的理论回归到现实生活。例如,在第二章消费者选择中,教师在对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讲授时,可以结合观光旅游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居民物质产品的消费不断增加,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旅游休闲的边际效用增加,所以旅游休闲增加。生活中的实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经济学。
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应该融合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体系。教师要有充分的驾驭能力,对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与观点自成体系,在课堂教学时,才能得心应手,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点,而是丰富的知识体系与思维方式。
2.2 教学互动的加强
教学互动的加强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教学互动,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授课的内容,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互动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不同于基础教育,大学教育需要显著加强课堂讨论的成分,在交流互动中,思想碰撞带来智慧、激发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教学互动实际上传承了苏格拉底教学法的智慧。通过提问与讨论,对问题刨根究底,学生交流能力与思辨能力在互动中得到发展,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升,交流能力与实际运用能力有利于应用型本科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3 课后要求的提高
对于应用型本科生平时轻松、考前忙的普遍现象,课后要求的提高有利于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系统学习。课后可以要求阅读经济学经典教材,布置适当的任务,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讨论,尽量使得这样的讨论常规化。学生通过课后自学的方式,增强了学习能力,扩大了知识视野,对微观经济学更深层次的理解有利。这样的尝试也面临阻力,因为无形中增加了课程学习的难度,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师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课后要求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并不断调整。如果能够实现课后要求的提高,这无疑促进了应用型本科生掌握充分的基础知识与实际技能。
2.4 考核方式的调整
考核方式的调整可以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占比,使得考核方式进一步合理化。平时成绩要体现学生课堂讨论与课后学习的投入。例如,学生阅读书目、对阅读书目的理解、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这反映学生平时在课程上的钻研情况,更为全面地反馈学生真实的学业水平,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可以使得课程学习功夫用在平时,实现课程的深入系统学习,真正有利于培养应用型本科生牢固的基础知识,有利于今后在职业发展中走得更高、更远。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不同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期末考试可以采取不同试卷,这既考虑了学生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的特色,更具有实际价值。
3 结论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中,本文对教学内容、教学互动、课后要求、考核方式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结合讲授应用型本科生的教学经验,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在教学内容上,微觀经济学的教学应化抽象为具体,化单调为有趣,通过恰当的案例与实例,讲授能深入浅出、贴近生活,教学内容应充实而丰富,让学生收获丰硕。在教学互动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活跃课堂氛围,利用高质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鼓励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增强交流能力与思辨能力, 通过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与合作能力。在课后要求上,教师应给出学生阅读内容,布置相关问题,并循序渐进地坚持下去,最终有利于学生构建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对于今后职业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考核方式上,应突出平时成绩的要求,尽量避免平时闲得慌、考前忙得慌的状况,逐渐改变为了考试而学习的不良状况,真正把平时的时间充分利用,进行探索性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总之,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上,不断提高教学的科学与艺术,使得应用型本科生在大学期间,夯实了基础,锻炼了能力,增长了才干,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学术本科、应用本科和职业本科概念释义、办学特点与教育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22,(8):6168.
[2]刘献君,赵彩霞.在融合中生长: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1):7985.
[3]胡建波.应用型高校“以学生为中心”范式转型的案例研究——西安欧亚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11):5768.
[4]夏林艳.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视角[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20,22(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