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力的有效路径
2023-03-25万韵
万韵
摘 要:社會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互动性的学习.在小学数学社会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研发协商性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责任性的对话,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涌动性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社会性学习;学习力
学生不仅仅是自然性的学习个体,更是一个合作性、互动性、交流性的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室这样的“生态圈”中,学生彼此之间就形成了“社群”.社会性学习就是学生基于彼此的共同愿景而展开的一种互助性、合作性、共享性的学习.社会性学习的方式很多,诸如小组学习、社团学习、社区实践学习、场馆学习、家庭学习、户外旅游学习、社交媒介学习等.实践证明,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社会性学习,需要让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向课外、生活等方面拓展延伸.可以说,学生未来的学习方式一定是基于社群的,一定是社会性的学习.实践证明,社会性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协商性目标:社会性学习的“准备期”
目标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原点和归宿.社会性学习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设计研发学习目标.借助于目标,学生的数学社会性学习更有方向性、针对性、实效性.所谓“学习目标”,是指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方向、预期的结果.在设计研发相关的学习目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协商.只有这样,目标才具有社会性,才能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现实性团体愿景,才能更具有凝聚力、向心力.
协商性目标是学生对话、协商的结果.作为教师,在设计研发相关导学案、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赋予学生充分的主体性,为学生的目标协商预留空白.要引导学生转换视角,不断地优化目标、完善目标,让目标既具有群体性,同时又契合学生的具体学情.基于社会性的学习目标,一般不会使用“让学生……”“使学生……”而是要从群体立场尤其是要从学生立场上进行设定.一般来说,社会性目标往往直接采用“行为动词”,简洁、明了,指向性明确.比如教学《解方程》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在设定初目标的过程基础上,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目标进行不断地丰富,从而对目标进行适度的调整.在协商目标的过程中,学生自己会对目标进行圈画、批注,并作出自我的解读.如有学生在“目标”中提问,如“什么是方程的解?”;有学生则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目标上圈画,让目标中的关键词更加突出,如“文字”“图”“观察”“分析”等;有学生在目标“方程的解”那里写下这样的批注——“使得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有学生在“目标”中的“检验”那里写下这样的批注——“将得出的答案带入式子中检验”,等等.通过对目标的深度解读,能让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数学学习.
2 责任性对话:社会性学习的“展开期”
学生的数学学习说到底就是“对话与交往”的过程.在小学数学社会性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机械的、盲目的交谈,也不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命令”,而是一种责任性的对话.作为教师,要营造积极的、负责的“对话场”;要培育学生,使之成为负责任的“对话者”;要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形成“负责任”的对话成果,通过责任性对话,有效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探究,有效引导学生对相关数学学科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精加工.
负责任的对话,要让学生成为一个真正的、有深度的“对话者”,要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能自然地暴露自己的困惑、问题.要让小组长成为对话的组织者、推进者;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设计研发“对话规则”,力图通过引导学生对话,让学生达成共识.负责任的对话过程,是学生自组织数学学习资源素材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化解认知冲突,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追问.比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致力于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对学生列竖式过程中的一些结果进行追问:这一个“2”表示“2个几”?这一步计算结果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商在十位上的数字表示什么?通过对话,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每一个计算结果的实际大小,渗透了“位值原则”,同时还让学生理解、掌握了每一个计算步骤的意义.在引导学生负责任的对话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积极的发问者,不仅仅向他人发问,而且向自我发问.作为教师,要跟进学生的对话,主动地、适度地介入学生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消解问题、消解困惑、消解盲点.通过负责任的对话,积极推进学生达成共识.负责任的对话能切入学生数学认知、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能导引学生的数学学习从“现实发展区”经由“最近发展区”迈向“可能发展区”.
负责任的对话犹如流淌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涓涓溪流,能帮助学生消除认知的盲区,减少学生的“未知区”,能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探究过程可视化.作为教师,要积极培育学生的对话.通过对话,形成学生的观点汇聚.而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观点采择”的工作.引导学生“负责任的对话”,难在观念、贵在行动、赢在坚持.
3 涌现性生成:社会性学习的“深化期”
生成是社会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在“社会性学习”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不是线性的、封闭的流程,而是一个充满着未知的生命旅程.所谓“涌现”,也就是“大量出现”“大量呈现”.在社会性学习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原有认知不同,导致学生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见解和主张.“社会性学习”就是学生带着各自不同的原有认知,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影响、相互分享,从而让学生在社会性学习中能诞生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在碰撞中触发、在跟进中迭代.
为此,在社会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打造学生对话、交往的时空、场域,赋予学生对话、交往的权利,让学生的观点因为深度互动、交流而绽放、涌现.作为教师,要及时跟进学生的数学社会性学习.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挑战自我认知的盲区,捕捉学生的隐性错误,提升学生的认知精准度,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之后,学生彼此展开积极的对话,他们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灵魂之问”.如“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一定等底等高吗?”“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吗?”等等.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积极的辩论,能澄清、廓清学生的认知,消解学生的迷思.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度对话、交流、研讨,能让学生聚焦矛盾,理清思考的方向.从而便于学生“集中火力”进行深度思考、辨析,从而能敞亮学生的思维,澄明学生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还建构了对“等底等高”“面积相等”“完全相同”等相关概念关系的层次性、阶梯性的认知,即“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等底等高”“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一定等底等高,也一定面积相等”“面积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完全相同”“等底等高的三角形不一定完全相同”等等.对于学生的社会性学习而言,其“出厂设置”的一些观点见解往往是凌乱的、琐碎的.作为教师,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经历社会性的学习,让这些零散的、琐碎的观点、见解系统化、结构化.
学生的涌动性生成往往是一种未曾预约的精彩.在引导学生展开数学社会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用最为本源的问题驱动学生思考、探究,敞亮数学学科中最为本源、最为朴素、最为本质的思想方法.要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想通透、理明白.作为教师,应相机而动,或以问题回应,或搭建“脚手架”,或清晰地点拨、启发,从而给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突破的方向,启发学生的火热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本质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8):8-9.
[2] 陈小彬.高阶思维:超越“低阶”认知的全息思维[J].江苏教育,2017(10):56-57.
[3] 王力争.课堂教学对话系统的重建基于一所中学的个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4] 蒲大勇.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彰显数学育人价值[J].四川教育,2021(7-8):13-14.
[5] 杨学.“双减”背景下学生社会性学习的新视野[J].江苏教育,2023(8):69-71.
[6] 吴刚,黄健.社会性学习理论渊源及发展的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8(5):69-80.
[7] 陈传锋,万霞.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12):119-125.
[8] 陈传锋,万霞,潘丽琴.中小学生课外社会性学习活动研究概述[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2):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