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游戏助力幼小衔接“软着陆”

2023-03-25施娅林

数学之友 2023年23期
关键词:软着陆数学游戏幼小衔接

施娅林

摘 要:幼小衔接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生活到以学科学习为主要目标的小学生活,容易引发儿童在心理、学习和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基于儿童与数学学科的立场,将数学知识以游戏形式再现,设计角色游戏、系列游戏和改编游戏,减缓儿童心理和思维上的陡坡,助力儿童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

关键词:数学游戏;幼小衔接;思维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小学要强化衔接意识.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生活环境、学习方式、活动规则等随之发生变化,恰似一座“陡坡”横亘在学生面前,容易导致心理不适应、学习不适应和社会性不适应等“适应性障碍”,这对其后期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一年级数学课堂中如何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幼小衔接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在不断的实践中,笔者发现数学游戏教学既符合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认知特点,又符合教学的需求.通过游戏活动,可以减缓幼小衔接的“陡坡”,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

1 游戏再现,降低心理“陡坡”

苏联教育学家阿尔金说:“游戏是儿童心理健康的维生素.”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幼小衔接期游戏再现,对学生来说是“心理维生素”的持续补充,降低了心理“陡坡”.游戏是学生自己的世界,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活动以外因素的控制,是自由自在的.另外,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

1.1 数学游戏,弱化学科学习的负担

幼儿园与小学的数学学习有诸多不同.幼儿园阶段学生是在玩中感悟、体验,学习的是经验的数学.而到了小学阶段开始学习学科数学,“规规矩矩”的40分钟课堂学习,虽然仍有操作活动,但是在操作之后需要对内容进行提炼与抽象.再加上7-8岁学生主要思维方式仍是具体形象思维,抽象的数学也会让学生难以理解.这些变化会让初入小学的学生倍感压力,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而数学游戏因兼具数学的抽象性和游戏的趣味性在幼小衔接阶段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学游戏能有效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数学游戏在数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思维上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弱化学科学习的负担.

1.2 数学游戏,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

一年级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思维感性的阶段,他们有意注意力持续的时间短,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差.而游戏是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活动.游戏中学生需对自己的注意力和行为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控制,才能完成任务;游戏中学生还需要积极参与,主动研究才能完成挑战;游戏中学生发现数学、感知数学、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应用性,从而又促进其主动学习.

1.3 数学游戏,发展社会交往的能力

初入一年级的学生社会性不适应主要表现为自控能力差,规则意识差,交往困难等.游戏,恰恰为学生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游戏为学生提供了交往的机会,有助于学生习得交往规则,掌握交往技能,如表达能力、协作意识等,从而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游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化,正确认识自己、学会理解别人;游戏中蕴含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在游戏中学生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克服困难,延迟满足,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学生在游戏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挑战自己,并从游戏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建立自信心.

2 游戏巧设,减缓思维“陡坡”

教育学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幼儿园的数学学习,主要是在游戏中认识和感知,对知识不需要深度的提炼与抽象.一年级数学学习,则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逐步地提炼与抽象,理解数学本质.一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如果长期简单地从“教师的语言——黑板上的板书——教师的动作”中去接受知识,容易造成对知识理解不深刻,思维能力也难以得到提高的后果.因此,可以借助数学游戏减缓学生的思维陡坡.但是,处理游戏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应充分发掘素材,设计丰富多变的游戏形式激励其不断思考,优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2.1 角色游戏,引生入境

角色游戏是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主动探究,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游戏中学生能发挥其主动性,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特级教师余颖在其专著《数学小游戏》中指出:“数学游戏的思维性体现在其过程中,关注学生在玩游戏时的思考过程,关注学生赢的策略等,是让学生获得思考方法、提升思维能力的重要渠道”.

案例1:在教学《10的分与合》时,筆者尝试设计了角色游戏:教师身着魔术帽,手中拿着黑色魔术盒,变身为一名神秘魔术师走进教室.然后教师故作玄虚地请一位学生从魔术盒中任意摸球,同时请其他学生都闭上眼睛,摸完后请全班学生猜一猜.

师:他摸出几个球?

学生们迟疑地说出了很多不同答案.

师:看来你们都不能确定摸出了几个球,不过魔术师能确定有多少个球!

教师说出答案并请学生当场验证结果,学生们目瞪口呆.

师:谁能破解这个魔术?

生1:老师有透视眼!

生2:老师偷看到了!

生3:再来一遍,看看刚才是巧合还是真的猜中的!

通过再一次魔术表演,学生思考出魔术的秘诀就是运用了10的分与合.

师:谁也想当魔术师?

全班学生都迫不及待高高举起小手,于是教师为每位学生提供魔术用具(图1),并制定了游戏规则:任意摸球,先猜一猜盒子里剩下球的个数,再验证结果,并用红色小磁钉在磁板上记录下摸出球的个数和盒子里剩下球的个数,最后“小魔术师们”在全班展示游戏记录结果,共同探索出10的分与合.

角色游戏将学生置身于游戏当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游戏的知识过渡到书本的知识,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充分调动思维的积极性.而且,游戏的道具在学生具体的形象思维与抽象的数的分与合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游戏不仅延长了学生的专注时间,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系列游戏,促生深思

采用游戏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有时,一节课中会编排多个数学游戏,那么,“如何串联多个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玩出数学味,让游戏更好地为教和学服务?”是执教者需要考虑的问题.系列游戏不只是简单的、热热闹闹的堆砌,而是以一个知识为核心,由许多单个游戏组成的游戏群,使学生的思维由低到高发展,在游戏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以及深刻性.

案例2:教学《10的分与合》中,学生通过摸球的游戏找到所有10的分与合后,为了巩固提升学生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和应用,设计了一系列游戏:

1. “魔术口诀游戏”,游戏规则:先跟着视频两手分别表示合起来是10的数,同时跟唱口诀歌,再自己独立完成;

2. “对口令游戏”,游戏规则:同桌互玩,一人出手指表示9以内的数并喊口令,另一人手指表示数并对口令,两人合起来的数是10即完成游戏.如:一人手指表示3,喊口令:“我出(3)”,另一人边出手指表示7并喊口令:“我出(7)”;

3. “双人pk赛游戏”,游戏规则:两人比赛,两组题目同时出现,认为正确的点击屏幕,错误的不操作,最后判断正确数量较多的人获胜;

4. “扑克大王游戏”,游戏规则:四人一小组,每人手中有牌面是1~9的牌各一张,组长出牌,组员出与组长的数合起来是10的牌,只有出牌速度最快的组员可以把牌放到桌上,其他组员的牌留在手中,组长出完牌,手中剩牌张数最少的组员获胜;

5. “霸气消费游戏”,游戏规则:有价值1~9元的商品,每件商品的数量不限,现每人一张10元代金券,必须一次性正好消费,购买商品方式最多的同学获胜.

游戏形式的变换、规则的升级、要求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由于一系列游戏厚实的铺垫,学生对10的分与合的应用才会水到渠成.整节课,游戏就像发动机的引擎一样,不断助推学生思维的拔高.

2.3 游戏改编,激生创新

数学游戏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地玩,还需要变着花样地改编,引导学生创意地玩.这就能够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应用和超越,充分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

2.3.1 “数学化”游戏改编

游戏创编时要抓住数学知识本源和数学思想方法这条主线,以知识内容为载体,创编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凸显数学的本质,使创设的游戏蕴含数学知识的本源,探索的过程即是思维发展的过程.

案例3:教学《认识11~20各数》一课,笔者尝试设计了“看图快猜游戏”(图2),依次快速出示串珠图、方块图、石头图、卷纸图和草莓图(零散的草莓),学生能快速说出前4幅图表示的数,但是到草莓图时,全班顿时鸦雀无声.

师:为什么草莓的个数不能一眼看出来?

生:因为没有“十”.

师:看来“十”对我们认数很有帮助.那怎样能让别人一眼看出草莓的个数呢?

生:10个一圈,就有“十”了.

《认识11~20各数》这节课的本质是认识计数单位“十”.认识计数单位是进位的前提与根本,它是计数的一个标准,怎样让学生体会计数单位的实质是教学的核心.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草莓图创编进“看图快猜”游戏中,前几幅图都有“十”,借助“十”学生能快速猜数,但是到零散的草莓图时学生不能一眼看出来,这就产生了“十”的需要.而书本中的草莓不是实物,也不像学具小棒可以10根一捆,這时就需要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计数单位“十”,10个一圈,充分建立了十几的模型思想.

2.3.2 “生活化”游戏改编

数学思维能力与应用意识密不可分,幼小衔接要为学生创设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抽象符号进行数学问题的解决.把生活和游戏作为数学活动内容的重要生成源,从中提炼数学知识,引导儿童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案例4:在学习《分一分》中,教师将家中的各类鞋服带进课堂,请学生现场分一分.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知道分类标准的不同分得的结果也不同.接着教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编游戏,他们创编了“整理书包”“整理文具盒”“整理讲台”等游戏.

这个游戏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感知到数学是鲜活的、多样的.而这个过程事实上也是学生主动感知、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更是生活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换的过程.改编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积极的,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幼小衔接阶段是学生奠定基础、发展思维的重要阶段.数学游戏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也让他们的天性和社会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数学游戏让数学课堂充满快乐,让每一位学生乐于思考,从而助力幼小衔接的“软着陆”.

参考文献:

[1] 尹默.游戏活动:基于幼小衔接与儿童立场[J].小学教学研究,2018(23):41-43.

[2] 齐胜利,王章莲.从“好玩”到“会玩”——幼小衔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3(Z2):101-104.

[3] 毕可洁.幼小衔接视域下儿童数学核心经验的习得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23(14):88-92.

[4] 余颖,提秀雷.数学小游戏——指向学生自由生长的教学新范式[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

[5] 吴心怡.抓住学生的兴趣心理——小学数学游戏化教学策略分析[J].小学生(中旬刊),2024(1):103-105.

猜你喜欢

软着陆数学游戏幼小衔接
谈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现实意义
巧用数学游戏,成就精彩课堂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的运动”方面教学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