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在城市再生中的发展策略研究
2023-03-25金彦秀
□金彦秀
随着我国城市改造等一系列重要举措的进行,城市经济的发展更加迅猛,城市建设规模空前且趋于饱和,未来城市步入“再生”之路将不可避免。公共艺术与城市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既在城市发展的沃土中成长,又反作用于城市的文明建设,促进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巴塞罗那、拉德芳斯和芝加哥等城市的成功,证实了公共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宏观环境分析下的芝加哥公共艺术
由于城市再生战略发展理念的引入,城市的投资方式更加全面,城市发展更加注重传统与脉络的维系、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城市用地的合理性、城市各部门之间的和谐等,并希望借此机会重振城市生机,恢复经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21 世纪后,芝加哥的城市发展重点开始转变,并向着更密集、更宜居的方向进行城市的全面规划:通过共享战略,建立全面的规划政策和分区法规,来减少城市无序增长,保护绿色和开放空间;通过对法律法规、地方经济发展计划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将城市空间转变为相互连通、自给自足的“完整”社区;开展跨部门合作,制订社区推广战略并量化可持续性城市规划政策的影响。从政策法规、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析总结,可以从更宏观的视角探究公共艺术在芝加哥的城市再生中是如何得以有序发展的。
(一)政策法规方面
芝加哥在1978 年实施艺术百分比法令,将公共建筑成本的1.33%用于原创艺术,通过专业艺术家的高质量作品来改善公共环境;20 世纪80 年代美国开始实施区划法,分散性裁量权和“鼓励性区划”(Incentive Zoning)进一步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城市公共艺术委员会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在实践中实现了一体化,在法律上明确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管理主体以及管理权和决策权;政府采取多种举措改善艺术家谋生的方式,投资芝加哥每个街区的公共艺术项目,加强社区的文化艺术建设,改进和完善文化艺术的相关计划和政策;成立跨部门的文化艺术工作组,确保芝加哥市对艺术家和社区的投资完全透明、协调并具有战略性,社区对文化艺术的需求问题在此过程中得到了全面解决并被融入关键对话和政策制定中;扩大文化咨询委员会规模,将芝加哥的创意产业、政策制定者、文化倡导者和社区等多方代表都纳入其组织架构中,让各个层面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有机会参与其中,确保城市投资和政策实施顺利进行。
(二)经济方面
芝加哥制订了五年资本计划并于2021 年启动,借此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全市每个街区的经济发展;对投资做出有意义的改进,以解决芝加哥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制订新的社区投资规划,以增强社区活力并推动经济发展;开展大型、长期的艺术项目来吸引社区成员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政府与微软等企业也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与就业培训;通过“50x50 邻里艺术”等项目为艺术工作者筹措基金。
(三)社会方面
芝加哥本地长时间支持和发展公共艺术事业,并致力于修复芝加哥的标志性景观。2019 年非营利性的美国艺术协会在芝加哥成立。该协会认识到艺术在教育中的变革力量,并希望以艺术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年轻人的自信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家可以直接与当地组织机构和居民合作,确定优先考虑和发展的领域,开发和实施一系列反映社区历史、符合当地特色的文化项目。
(四)技术方面
芝加哥是全球50 大智慧城市之一,为公共艺术在智慧交通、智慧民生等方面的拓展提供了技术应用平台。另外,由于芝加哥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数码艺术投影,所以公共艺术在传统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还可以利用LED 技术、摄影、录像和视频投影等多种媒介进行应用拓展。
二、公共艺术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现存问题
(一)参与互动性的缺失
城市的服务主体是公众,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要符合公众的审美认知,还要提高公众的艺术鉴赏能力,从而为公众构建一个更高水准的文化空间。但是,伴随着我国城市的高速发展,公共艺术往往忽视公众的参与性与民主性,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与公众脱离,忽视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公众的角色渐渐沦为公共艺术的被动接收者,而且公众面临这种“不平等性”时,并没有有效的途径去参与相关的决策与创作,导致对公共艺术的兴趣逐渐降低。虽然公共艺术在城市的街区、商场和公园等各类公共空间已经较为常见,但由于大部分公共艺术被随意放置或年久失修,同时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引导公众欣赏和参与,最终导致公众与公共艺术之间无法按照设计初衷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与互动机制。
(二)城市特征的忽视
时代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使城市公共艺术的范围和领域不断发生着这样那样的嬗变。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地位与作用已经远远跳脱出审美的基本功能,开始与城市的公共设施、景观和建筑融合,共同促进着城市物质环境的升级转型与城市人文精神的蜕变。公共艺术一些城市特征的丧失,阻碍了城市公共艺术去承载城市的“文明成果”。
第一,不具标志性。城市再生进程中,过度重视作品的数量,而忽略了作品的特征。目前我国的公共艺术作品在保有量上已经位于世界领先水平。据统计,仅上海市的雕塑就有上千座,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上海的标志性作品,从中也可以看出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城市发展规划严重脱钩。
第二,缺乏城市个性。我国历史悠久,民族多元,受城市定位、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影响,城市之间差异性较大。就目前的发展来看,无论是设计理念还是材质运用,过于随意和形式化,无法彰显出城市的个性化特征。另外,许多公共艺术项目的资本注入来自投资商,作品的艺术感不可避免地偏向决策者的个人喜好。
第三,前瞻性不足。公共艺术的项目规划应该是有前瞻性的。随着科技手段、公众文化需求、城市战略规划和经济政策等一系列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的调整与改变,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建设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创作者在前期规划时有一定的前瞻性。城市的建设是长期的,但目前公共艺术过度迎合资本,只着重于眼前,缺乏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
(三)公共空间利用不合理
由于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筑密度逐渐增大,城市人口的增长也造成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拥挤,特别是城市交通道路、停车位等空间扩增,侵占了原有的城市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中的教育、旅游、娱乐、商业、宗教、建筑、交通等环境息息相关。而目前在一些城市中,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不合理规划现象,例如,城市居住区的公共艺术作品数量明显少于商业区,与此同时一些公共艺术和城市设计在空间规划上有较大重叠。这既表明公共艺术作品的分布失衡,又有城市空间利用过于重叠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弊端也就凸显出来了。空间利用的不合理不仅疏远了公众,还导致了空间的浪费。这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缺乏对公共艺术的统筹的、长期的规划,导致公共艺术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性。
三、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策略
(一)提升公众审美能力,引导公众参与
城市再生的工作不仅需要政府去进行规划与实践,更需要全市的组织、单位和公众共同努力。如韩国首尔提出的“居民参与型城市再生”计划,改善了当地的居住环境,并结合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当地特色创造了就业岗位,在整个计划的编制过程中,让作为主体的居民全程参与其中。所以,在城市再生背景下发展公共艺术,重点是采取措施来提升公众的参与程度。
第一,优化公众审美教育,注重公众审美能力的提升。审美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让公共艺术审美教育走进校园,可以尝试让公共艺术的教育普遍延伸到中小学,增强青少年的审美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动手能力、协作能力。虽然目前国内一些大学也开展了公共艺术普及性教育,但只限于大学内部。二是在开展实施前,为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到城市公共艺术中来,需要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第二,公共艺术要注重作品本身质量的提高,满足当地特色和公众文化需求,增加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从而真正地调动公众的积极性。
(二)制订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战略
在定位上,城市要将公共艺术人才视为城市再生中的关键点。在培养方式上,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应组织并打造公共艺术人才培养平台,注重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在深入挖掘生活中有创造力的潜在艺术人才的同时,推动更多的人才进行创作成果展示,提高艺术自信;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和就业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与工作中锻炼能力;加强人才与城市机构、组织、企业、公众之间的联系,让人才深入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与长期规划,以培养出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符合当地特色、能深入基层的人才;加强公共艺术人才之间的交流与信息共享,培养人才的团队意识,使人才在思想的碰撞中互相学习,找到新的灵感,优化自身创作。在用人机制上,政府需要吸引真正优秀的人才,不仅要提供完善的制度和政策,还要注重人才配比的平衡,以灵活有效的激励手段、良好的生活和创作环境来留住艺术人才,使他们为城市的不断发展贡献力量。
(三)制订长期的公共艺术发展规划
城市再生的工作是长期的,所以针对公共艺术的发展,地方政府要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好长期的规划,利用政策与法规来保证公共艺术项目的落地与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加强对公共艺术制作过程的管控,严格按照周期计划推进,认识到公共艺术作品并不是满足投资者的一时喜恶,作品的完成并不代表规划的终结,更要重视对公共艺术作品的宣传与后期维护。政府要认识到公共艺术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战略、城市环境建设、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整体形象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将公共艺术纳入城市未来发展整体规划中,重新定位公共艺术,让公共艺术彻底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等环境中,协调各个组织部门,共同完善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公共空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公众对物质文化需求的变化,对公共艺术的技术应用、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规划应该是长期且动态调整的。在保护历史遗迹的前提下,公共艺术的设计规划不仅要符合当下的时代需求,还要着眼于未来。
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公共艺术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政府机构、社会组织、艺术家以及公众应该信息共享,团结协作,依据城市的发展规划与实情,着手公共艺术的长期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战略,通过政策与法律法规制定良好的制度,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创作出能符合城市自身特点,展现城市形象,深入公众,具有开放性、公众性、民主性的优秀作品,为城市发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