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审美时代下美学特点与功能作用研究
2023-03-25□马健
□马 健
在泛审美时代,美学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所涵盖的领域愈加广泛,从传统的艺术美学,到设计美学,再到生活美学。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美学知识、审美观念、审美能力、艺术、情感熏陶、人格塑造等。泛审美时代下的美学具有启发性、形象性特点。美学的主要功能和作用在泛审美时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美学是人文学科,通过情感陶冶和精神启迪,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美学还具有审视文化产业、艺术设计和社会价值等多重功能。本文立足泛审美时代,研究美学特点和功能作用,系统分析美学的内在特征、作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美学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美学概述
美学一词源自希腊语aisthetikos,最初意义是表达个体“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一词,他出版了一本以“美学”命名的书籍。《美学》一书的出版意味着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是主要探究美的意义与本质的一门学科,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艺术是美学探究的主要对象,但探究的是艺术中有关哲学的问题,而非艺术的具体表现问题,所以也被称作“美的艺术的哲学”。
美学的切入点是个体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崇高、丑、美等审美范畴,个体美感经验与审美意识,美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创造等。美学探究方法除了哲学思辨方法外,还可以采取社会学、文化学、语言学、人类学等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等都是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些是客观与主观结合在一起的研究,皆是经过个体的理性与感性作用后形成的结果。德国理想主义认为美学有自己的唯一标准,即形而上学美。研究美学的学者开始划分成两派,即“美学”“心理美学”,前者属于理性认知,后者属于感性认知。学者认为这两种美学是互相对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关于美学的认识也在改变。现代的学者认为美学不存在对立面,有关美的理性认知必定通过感性认知过程才能形成,纵然是理性十足的逻辑学也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时代的发展变化促使审美活动出现了各种不同形态,审美活动的不同形态决定了美学研究主题也不同。清代学者王国维提出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说”等美学观点,给了后来的学者很多启发。另一位研究美学的大家朱光潜围绕人文主义,在文学研究中融入带有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特点的美学思想,揭示了道德同情和审美同情的本质区别。《朱光潜美学文集》明确表达了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主张。王国维与朱光潜都是我国美学研究中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也为美学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中国当代美学因为学者努力追求审美现代性而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但是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等的发展,让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不再一味追求审美现代性,这表明当代的审美特征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人们希望通过商品来体现自己的审美情趣,所以社会开始生产带有审美化倾向的商品,促使社会迈入了泛审美时代。
二、泛审美时代下的美学特点
(一)泛审美时代概述
泛审美时代是指以审美为主导的时代,也是一个汇聚了各种审美体验和文化美学的时代。人们进入泛审美时代后,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和多元的文化追求。因此,这个时代的审美自然呈现出更加广泛和复杂的特点。
泛审美时代产生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美学审美观念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表现为对审美的拓展和延伸。传统美学往往注重庄重、高贵的审美特点。而在泛审美时代中,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多样性、实用性的审美体验,不局限于传统的审美标准,包括外在形式和内在感受等都成为衡量美的标准。在泛审美时代,审美也不再只是一种艺术形式的鉴赏,它涉及所有的人的生活方式,从衣食住行到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人们对审美的认识要更加深入和广泛,同时,也需要专业美学学科与各专业领域进行多方面融合,满足当代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审美需求。
(二)美学特点分析
德国古典美学家提出包含艺术与审美的美育能让人格更为完善,进而促使个体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解放人的思想。美学的独特作用以及特点让它在诸多学科中占得一席之地。近年来,美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普及范围更广。美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美学具有启发性
美学和其他学科并不一样,没有教性,也不属于强制性内容。美学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获得精神享受。德国美学家黑格尔在自己的著作《美学》第一卷中提到“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这是由于人是以一种自由活泼的精神来完成整个审美活动。审美活动也是人想象力、创造力的呈现过程,能够启迪个体的心灵。美学并不像思想道德、政治法律等学科一样具有明文规定或是约束性。美学不带有一点强迫性,个体对美的欣赏与感知一定是由于被事物的美所吸引与感化。例如,有些人喜欢看芭蕾舞剧,有些人喜欢听钢琴曲,喜好不同,审美对象不同,但带给人惬意的精神享受是一样的,人都在这种审美活动中获得了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因此,美学价值一定是通过精神愉悦且自由的方式实现。目前国家和教育部门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美学教育,很多学校都将美学作为必修或是选修课程,目的在于通过美学教育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启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为国家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2.美学具有形象性
美的根本特性之一是形象直观性。审美一定是针对形象而言的,面对抽象的事物很难谈论审美。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的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形象。换言之,美不是抽象的事物或是思想,一定是具体的个别的事物。美学的感知对象是形象性的事物,如人们谈论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很美,会具体到《思想者》这一雕塑;人们感觉达·芬奇的画很美,会具体谈论《蒙娜丽莎》;人们欣赏钢琴曲,会具体到《蓝色多瑙河》或《致爱丽丝》等钢琴曲。性格丰富、生动有力的具体形象能打动并感染我们。具体事物的魅力能够丰富人的情感世界。例如,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自创作之日起就受到诸多人的赞誉。该作品属于叙事类画作,画的是耶稣和十二门徒。叙事、画人的画作有很多,《最后的晚餐》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名作,是因为该画作对画面中人物的行为、眼神、手势、剖白、怀疑、愤怒等都刻画得惟妙惟肖、精细入微。该画作属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结合的典范。鲁迅先生曾经用烟草公司广告牌上的时装美女和画家米勒的《拾穗者》让学生区分何谓美、何谓丑。两幅画都属于人物画,但放在一起美丑极为清楚,时装美女看着更为清晰,但是形象缺乏生气,而《拾穗者》让人感受到来自劳动人民的旺盛生命力,展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美、真挚的情感,成为被无数人称颂的杰作。
三、泛审美时代的美学功能
泛审美时代的美学功能与传统的美学功能有所不同。它不再是单纯的鉴赏、欣赏艺术品或审美体验,而是涉及更广泛、更深入的生活现实,注重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培养感知美的能力
审美属于社会现象而非自然现象,人们通过后天学习与培养才能具备感知美的能力。感知美的能力并非天生的。人只有对人类的心灵美、社会生活的平凡美、大自然的瑰丽美有对应的感知,才能欣赏这些美。美存在于诸多客观活动与客观事物中,科学、艺术、社会、自然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美,如汹涌前进的江水、雪中绽放的梅花、一望无边的草原、傲然挺立的柏树、巍然耸立的高山等展示的是大自然的美;乐于助人、积极热情、对人真诚展示的是心灵美;绿色、干净、整洁的公园展示的是环境美;见人问好、彬彬有礼、遵纪守法展示的是行为美;罗伯特·密立根的油滴实验、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试验、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托马斯·杨的光的干涉实验等展示的是科学创造美;克拉姆斯柯依的《无名女郎》、乔尔乔内的《入睡的维纳斯》等展示的是艺术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柴可夫斯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贝多芬的《埃德蒙多序曲》等展示的是音乐美……美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在感知美之后,才能在审美活动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美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人们对美的感知能力。
(二)培养鉴赏美的能力
美学的另一个功能就是培养人们鉴赏、欣赏美的能力,让人们能够正确判断与理解事物的美丑,在鉴赏中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这种欣赏能力也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先天具有的。虽然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但有爱美的心也不等于能够欣赏美。特别是当下,人们更需要提升审美能力,如此才能更好地发现美、欣赏美。例如,世界上的家具类型非常多,但是能够以“式”相称的家具只有明式家具、哥特式家具、洛可可家具三种,其中,明式家具位列“三式”之首,西方现代家具在设计上大量参考了明式家具的设计元素。明式家具历经几百年依然受到众人的追捧,是由于结构严谨科学,造型简洁典雅。明代文人志士参与设计,赋予明式家具深厚的文化与高雅的情调,家具成为文人表达自身古雅之气的一个重要载体。而融合了法国本土文化的洛可可式家具,则成为欧洲家具界的时尚之风。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欣赏“三式”家具的美,少部分人甚至认为“三式”家具比较丑。人们的文化素养、心理素养、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等各有差异,审美情趣也存在较大差异,落后的审美、进步的审美、健康的审美等也都存在。美学能够帮助人们塑造健康的审美情绪,让人们追求健康的美,具备欣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人们感知美、欣赏美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造美。大部分美都是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美学包括审美教育、审美实践等,这些活动能够提高人们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创造能力,也可以促使人们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技发明等活动中创造美。例如,原始社会的人们为了生存创造了陶器,陶器最早只是单纯的盛物器皿,后来除了作为日用品用途外,还作为祭祀礼器、殉葬物、建筑物等发挥作用。随着感知美、欣赏美能力的提升,人们开始对陶器进行创新改造,陶器开始逐渐被外观更为美丽的瓷器代替。隋唐时期中国的瓷器受到诸多国家人们的青睐。唐朝的瓷器是当时“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易物,当时的瓷器除了日用外,还具有较大的观赏意义。唐朝最出名的当属唐三彩。唐三彩借助三色交叉混合的上釉技术勾勒出彩色斑斓、变化无穷的各种花朵。唐三彩在今日仍旧有较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这是因为唐三彩是一种公认的美好事物。又如,树木自然生长,有一种生机勃勃的野性美,但是人们将树木修剪成各种形状,也有一种艺术美。看过《剪刀手爱德华》的人,最后无不为爱德华剪出的树木造型所震撼,这就是人们自己创造出的一种美。美学能够让人们认识到生活、自然、科技中蕴含的各种美,并基于美的规律去改造主观与客观世界,创造出更多有传承价值的物质文明,推动人们生活的进步。
综上所述,泛审美时代的美学功能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注重多元化的审美体验,通过形象化地传达文化意识和人文价值,充分发掘人类的审美需求和意识。人们应以谨慎的态度去看待美学,特别是美学研究者更需要应用自身感觉以及知识对各种审美现象进行客观评价,对普通民众的审美活动进行正面导向,让公众可以更好地感知美和欣赏美,了解美的规律,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