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民族之乐 观秀美音画
——评2022年“中国—东盟音乐周”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

2023-03-25□朱

艺术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管弦乐作曲家音乐会

□朱 韵

2022 年“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在南宁与观众如期见面,本届音乐周的民族管弦乐音乐会为观众呈现出八部精美的民族管弦音乐作品。作品中既有扎根民族土壤、汲取文学养分的题材,还有立足中华文脉的题材,共同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底蕴与民族特色,为观众呈现出丰富多元、中西融合的听觉盛宴。文章将从本场音乐会的八部作品入手,分析其审美特征。

2022 年末,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在人杰地灵的绿城南宁举行。从2012 年首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创办至今,广西艺术学院坚持承办十一年之久。本届音乐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联动方式为观众开展了八场音乐会、四场学术高峰论坛及四场专家讲座。音乐会作品多样,风格各异,内涵丰富,为听众呈现了一场现代与传统、世界与民族特色融合的音乐盛宴,彰显了本届音乐周“探索艺术、立足民族、包容共性、超越未来”的主题。

其中,民族管弦乐作品音乐会是音乐周的特色节目,由上海附中民族乐团常任指挥刘捷执棒,广西艺术学院民族乐团在广西艺术文化中心倾情演绎。此次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共演奏八首作品,包括薛蕙心为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初晴后雨》、石峰的《盎然》、覃锋达的《大地回春》、郭鸣的《钱塘江·源》、唐建平为歌曲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春之歌》、尹明五的《水墨画意》、陆培的《森林之灵·雨·光影》、苏潇的《英雄丰碑》,前三首是青年作曲家的新作。这八部作品共同凸显了作曲家“音乐与语言”的双重表述,即内涵叙述,音景构建,情感抒发,为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同时,作品的呈现也彰显了“中国—东盟音乐周”这个大型音乐交流平台的独特魅力。

一、扎根民族沃土,诉深邃内涵

将民族元素融入音乐创作是“中国—东盟音乐周”贯彻的创作理念,也是本场音乐会作品的特色之一,更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基础。此次音乐会通过立足民族元素挖掘多民族民间音乐的特色,又有机地融合了深刻的思想主题,并以交融、多元的现代作曲技法进行渲染,向观众呈现出既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具有深邃的精神内涵的作品。

音乐会中演出了由广西艺术学院作曲教师石峰创作的《盎然》,作品取名于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盎然之意。乐曲开头由大鼓奏响浩荡的气势,渲染了庄重的气氛。随后悠扬清脆的笛声响起,委婉清丽的二胡进入与之形成对比,营造出趣味洋溢、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气氛。紧随其后的是各种打击、吹管、拉弦、弹拨乐的共奏,形成宏伟大气的音乐画面,歌颂了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盎然之景。再由笛子与二胡相呼应,塑造出诙谐的旋律,增强了乐曲的灵动性,表达了各民族的喜悦之情。最后,乐曲尾声以浓郁热烈的音乐气氛与引子开头相呼应。宏伟壮大的尾声凸显了中国人民必将走向美好未来的壮景,蔚为壮观。总体而言,该作品的旋律具有较强的民族性与戏剧性。并且,作曲家对岭南音调进行创新,该创新性不仅体现在岭南元素的引用,还体现在声响配置与乐器选择方面。例如,作曲家从笙的独奏出发过渡至笙重奏呼应,再到打击乐扬琴的合奏到丝竹乐的协奏,最后形成一整个音调的大齐奏。如此大胆创新的手法,既使原本具有岭南元素的音调更加热烈多彩,又使作品充满海纳百川之态。此外,据了解,作曲家石峰在创作这部作品时一直遭受病痛折磨,但也丝毫不影响该作品的风韵洒脱雅致、情感活跃奔放的叙述展现。该作品以大气灵动的风格既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又让观众感受到了作曲家生命不息、创作不止的顽强精神。演奏完毕后,作曲家上台致谢,台下观众掌声如潮,反响剧烈,这既是对作品的认可又是对作曲家创作精神的肯定。

青年作曲家覃锋达创作的《大地回春》,也是一首民族风味与现代音乐交织融合的作品。如作品标题所示,该作品展示的是生机勃勃的春天之景。其中,令人惊叹的是,在该部作品中,作曲家尝试运用色泽音响、空间环绕声响等作曲技术来表现春天充满朝气的宏景,如将最古老的传统铜鼓乐音色与现代打击乐音色进行碰撞,意在虚实地重现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并且,该作品别出心裁地采用了鸟笛,尽可能地为听众还原了大自然真实的鸟鸣声,令观众陶醉于鸟语花香、绿荫葱葱的春天中。再者,在主题叙事过程中,D、G、A、B 四音关系组的骨干音赋予了主题鲜活的民族风味,凸显了广西民歌元素。总体而言,该作品以严谨的传统民族音乐创作手法加以融合现代音乐作曲技法,以柔美流畅的曲调塑造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景。该作品的主题有机地整合了作曲家对自然的崇敬,对过去的辨思以及对未来的呐喊,折射出自然与生命的音线,并显现出情理相融的美学特征。

此外,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尹明五创作的《水墨画意》也颇有特色。该作品于2014 年被选入文化部“欢乐春节”十部优秀交响乐作品。这是一部植根传统文化,将水墨艺术中“重意不重实”的美学观念与音乐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佳作。该作品汲取中国戏曲音乐音调,通过管弦乐色彩性音响造型及对比手段、写意式的描绘、浓郁热烈的气氛、极具张力的配器,描绘出中国水墨画中所蕴藏的多姿多彩、出神入化的特征。再如,该作品采用两种主题材料进行纵横向音色对比。在材料的交织变换与音色横向变化中,有意令观众在音乐线条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水墨画中的“水”与“墨”的生动气韵。

二、乐奏人文,赓续中华风采

从文学中汲取养分也是当代音乐创作的一大特色。在本场音乐会中也不乏以文学作品为素材创作的音乐作品。它们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表征符号,如古诗词等,传递了情景交融的美景与意境。因此,在现场的听众不仅能聆听到美妙的民族管弦乐,还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青年作曲家薛蕙心为琵琶与民族管弦乐队而作的《初晴后雨》,其创作灵感起源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古诗词:“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乐曲开头以琵琶与笛子、二胡、马林巴等乐器配合,勾画出波光粼粼之意象,随即由琵琶独奏,以弹挑、轮指等技法生动刻画西湖柳浪闻莺之景。乐曲进入中部,突出打击乐,进一步推动音乐的发展。后又接琵琶的独秀,在大段的琵琶独秀中将风光旖旎的西湖刻画得淋漓尽致。最后,音乐在激进的情绪中戛然而止,令观众意犹未尽。作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的开场曲,作品通过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乐器琵琶的融合,以“有形有神,形神兼备”的音乐创作手法成功勾勒出西湖晴姿雨态、山明水秀的美丽画卷,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中央作曲系教授唐建平为钢琴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而创作的《春之歌》,其原曲名为《春之随想》,这也是一部音乐与文学作品相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这首作品创作于2014 年,同年在第31 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荣获原创作品奖。作品以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为音乐素材,运用钢琴与中国民族管弦乐队混合的乐队形式,突出了钢琴华丽的声音,同时运用自由变奏的手法,呈现出春之韵律、春之炫彩以及春满江南的美丽景象。其中,钢琴由广西艺术学院钢琴教师陈斯凡演奏,其精湛的演奏与乐队配合默契,让钢琴与乐队的音响水乳交融地化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流动性立体音响,令听众仿佛置身于满城春色关不住的江南美景中,从而短暂地摆脱城市的喧嚣。

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陆培创作的《森林之灵·雨·光影》,灵感来源于我国清代的短篇小说《聊斋志异》,以描绘神话故事中在密林中穿行的美丽幽灵、闪烁晶莹的雨滴、纷飞的落叶、林中深处不知名寺庙隐约可见的灯光影像为主题。乐曲中短促、跳跃的笛子表现深林空洞的效果,伴随着音乐的起伏仿佛神话中的古怪精灵跳出书中;清脆的铃鼓似飘零的落叶,空洞、零碎之意呼之欲出;在大量的声部线条交错下形成室内乐化的织体,虚空、梦幻的意境再一次得到强化。总体而言,该作品全曲灵动、谐谑、奇妙,是本场音乐会中个性语言较突出的作品。

三、奏民族之乐,抒中华之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音乐创作的内在动力与灵感源泉。“中国—东盟音乐周”作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民族文化展示、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自然也不缺乏立足于中华优秀文脉而创作的作品。在本场音乐会中,作曲家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蕴含的人文情怀、革命精神。

本届音乐会上演了大型民族管弦乐组曲《钱塘江音画》的序曲《钱塘江·源》,这是浙江音乐学院首次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作品以钱塘江为音乐脉络,以民族管弦乐为载体,以音画融合的手法,以水的不同形态为描绘对象,将钱塘江的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经济与社会串成一幅幅生动的音乐画卷。此乐曲采用的是三部曲式结构,首部由一声巨鼓拉开序幕,紧接笛子、马林巴、古筝等乐器进入,流畅平稳的旋律就似涓涓溪流、平缓江水映入观众眼帘。中部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大段激昂的鼓声,似波涛汹涌的江水滚滚而来。再现部以流动欢乐的旋律与首部相呼应,最终以“ppp”弱力度开放,终止于“#C—#F—B—E—A—D—#G”(该和弦为A 大调音阶纵向处理)上。此作品既充分展现了钱塘江悠久的历史传承、如画的自然景观、厚重的人文底蕴和磅礴的现代文明,同时,又在旋律的流动中勾勒事物之变迁、历史之流转,力图表达出“饮水思源”的人文情怀,让观众惊叹不已。

最后,音乐会还演奏了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苏潇创作的《英雄丰碑》。该作品以曹火星先生创作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乐思。开篇以深情、流畅、抒情的旋律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与力量,随后以浩浩荡荡的音响气势赞美了为建设一个全新的中国、为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为实现一个伟大的梦想的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乐思贯穿其中,高度赞扬了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最后,乐曲在一遍遍激昂壮阔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颂中,将音乐会的气氛推向高潮,完美收尾。作为本场音乐会的压轴之作,该作品寓意深刻,不仅能让听众在辉煌的音乐中对先烈深情缅怀,又能让听众进一步感悟中国共产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凸显了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与担当。

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契机,八位作曲家为本场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呈现了内涵深邃、形式精美、创作娴熟的音乐作品,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蕴含民族气韵、文化底蕴的听觉盛宴。“音有尽而意无穷”,在整场音乐会中流动的立体、浑厚、热烈的音响,寓意深远的创作理念,风格迥异的音色效果,鲜明独特的民族风味,令人回味悠长。这既体现了作曲家高超大胆的创作技巧、文化理解能力,又显现了当代作曲家音乐创作水平的迅速提升。此外,从本届民族管弦音乐会的八首作品可以看出,无论是主题构思、作品风格、创作技法,抑或是乐器编配,都蕴含了作曲家对民族管弦乐创作的执着,还体现出当代作曲家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以及对“中国式”音乐的理解。笔者相信,当代的作曲家都在为富有民族特色又不失国际性的民族之音而奋斗,我国的民族管弦乐创作与探索也不止于此,必将在未来继续谱写新的辉煌,绽放耀眼光芒。

猜你喜欢

管弦乐作曲家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小小作曲家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失败的音乐会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失控”乎?“掌控”是也!——鲁肯斯《失控》管弦乐配器技法拾趣
青少年民族管弦乐作品展演在北京举办
对管弦乐《玄梦》的音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