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拢慢捻闻秦韵
——论琵琶独奏曲《渭水情》对陕西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
2023-03-25林菁燕
□林菁燕
琵琶独奏曲《渭水情》是任鸿翔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琵琶独奏曲。本文通过对陕西民歌、陕西秦腔以及乐器技法的分析,进一步理解该乐曲对陕西民间音乐元素的运用。在此过程中笔者也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与艺术的结合和运用对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正面作用。
一、《渭水情》旋律中的陕西民间音乐元素
琵琶独奏曲《渭水情》的创作涉及陕西民歌、陕西秦腔等陕西民间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陕西音乐风格。作者任鸿翔先生为平湖派琵琶大师杨少彝的传人,拥有杰出的琵琶演奏水平和创作功底。他在该曲的创作中创造性地将琵琶演奏与独具特色的陕西民间音乐相结合。作品为听众呈现出壮阔的黄土高坡、川流不息的渭水以及作者浓烈奔放的对三秦大地的眷恋之情。下文通过对陕西民歌和秦腔曲牌在琵琶独奏曲《渭水情》中的运用两方面,分析旋律要素对作品所呈现的音乐风格的作用。
(一)陕西民歌的运用
陕西民歌主要有陕北民歌、关中民歌、陕南民歌三大类。琵琶独奏曲《渭水情》运用了陕北民歌的元素。陕北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陕北信天游。陕北信天游主要传唱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条件导致其节奏自由,旋律起伏大,音域宽广,具有北方地区独特的苍凉感。《渭水情》中融合了信天游中甩腔滑音和音程跳进的特点。
1.甩腔滑音
甩腔是陕北民歌中从真音向上行至假音的一种装饰手法。陕北民歌中常有真假音的转换,主要就是通过甩腔来实现的。真假音的转换体现出陕北民歌音域宽广的特点,也能使声音传得高远。《渭水情》的慢板主旋律便融合了甩腔的民歌元素,使乐曲在入板时便展现出浓郁的陕西民歌风味。
滑音则是琵琶作品中体现陕北民歌风格的重要手法之一,《渭水情》中就大量出现了该手法。《渭水情》运用绰注的技法表现滑音,模拟陕北民歌中真假音转换的特色,以塑造黄土高原的民间风情。《渭水情》中用来表现甩腔的滑音主要是虚滑,即快速地滑向一个有倾向但音高不明确的音再虚滑回来,这样的手法就如同甩腔中真假音的转换。
如乐曲慢板主旋律第1 句,由升4 至5 再滑至高8度2,开篇便运用滑音来展现民歌中甩腔的手法。在《渭水情》的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虚滑不能完全按照谱面的具体音高来演奏,应与谱面所记的音高有所偏移,根据演奏者对作品的个人感悟来进行处理。这样的虚滑体现出作品中陕西民歌的特色,也对塑造黄土高坡和滔滔渭水的意境起了重要的作用。
2.音程跳进
音程跳进频繁是陕北信天游最具代表性的旋法特点。这是因为黄土高原特殊的地形产生了特殊的交流方式,进而形成跌宕起伏的民歌。陕北民歌中4、5 度音程和7、8 度大跳音程随处可见。《渭水情》中也沿用了陕北民歌的特色,将4、5 度音程和7、8 度大跳音程融入旋律中。《渭水情》模拟陕北民歌运用了大量的特色音程,并加入小跳、大跳、倚音、滑音等手法,丰富了音程跳进的音色,使作品更具层次感和陕西风味。
(二)陕西秦腔的运用
秦腔是我国梆子腔戏曲的代表剧种,主要流行于西北一带。
1.秦腔花音和苦音的运用
花音与苦音是秦腔中感情色彩不同,具有代表性特征的调式音阶。其中花音也称“欢音”“硬音”,苦音也称“软音”,二者具有不同的音乐色彩。不同的特性音在调式方面也有差异。
花音以徵调式和宫调式为主,并且其音乐色彩流畅明快、轻盈欢畅,在作品中融入花音很容易表达出喜悦欢愉的情绪,这与其特性音息息相关。花音的特性音主要为3、6 两个音。在琵琶独奏曲《渭水情》的引子部分就很鲜明地融入了花音的元素。在引子开始的第1、2 小节,作者都选择让最后一个音落在6 上,第3、4 小节则选择以3 为起始音,不断地凸显花音的元素。引子的旋律也体现出花音较常出现的进行方式——波浪式进行。这样的进行方式使旋律一直不断进行,围绕着特性音演奏也能很好地巩固花音的色彩,使引子部分展现出吟诵吟唱的效果,同时也很好地利用花音自身的音乐色彩,表现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引子部分将长轮与花音相结合,明亮的音乐色彩加之长线条的旋律营造出渭水滔滔不绝的意境。
苦音则是以徵调式为主,其音乐色彩与花音有明显区别,被称为“能使喜者堕泪”的“哀哭”之腔,其特色不言而喻。与花音相同,苦音的音乐色彩主要通过特性音4、↓7 展现。《渭水情》引子之后的慢板主旋律部分就大量地使用苦音的元素。慢板主旋律中运用了↓7 音和2 →4 的小3 音程,使旋律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悲凉、哀怨的小调色彩,常会采用音阶下行的旋律走向,更加突出苦音的色彩,使主旋律有饱满鲜明的陕西民间音乐风格。作者在使用苦音音阶特性音的同时也搭配了重揉和滑音,尤其是虚滑的手法非常真实地还原了苦音中↓7 音微降音的效果。在粗犷的陕西民间音乐风格中融入细腻的处理,能使作品既有大开大合的情绪表达,也有细腻至极的细节处理,乐曲也因此有更丰富的层次感。
2.秦腔曲牌的运用
秦腔曲牌丰富多样,曲目类别繁多,是秦腔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曲牌主要起着塑造人物形象、渲染舞台气氛、增强舞台效果等作用,是表现不同人物动作、过场、各类角色思想感情变化的伴奏乐曲。琵琶曲对曲牌的运用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如琵琶协奏曲《祝福》运用的曲牌《祭灵》、琵琶独奏曲《秦川抒怀》融合了曲牌《锣鼓经》以及琵琶独奏曲《渭水情》运用了曲牌《苦音永寿庵》等。秦腔曲牌素材的融入使作品整体风格很自然地呈现出浓郁的陕西音乐风格,凸显了作品的民族特色以及艺术深度,也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其中琵琶独奏曲《渭水情》将《苦音永寿庵》改编作为第一段慢板的入板旋律。这一段在旋律上保留了《苦音永寿庵》的旋律核心,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反复和旋律重音的调整,融入了附点、切分等节奏型,在凸显琵琶演奏特色的同时,进一步突出旋律素材的“秦韵”,使《苦音永寿庵》曲牌的旋律在与琵琶演奏的结合过程中,展现了浓郁的秦腔韵味,增加了旋律的柔婉哀愁,中和了秦腔的粗犷豪迈,将琵琶和秦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比《渭水情》慢板主旋律第1 句和《苦音永寿庵》对应的旋律素材,能够很清晰地看出《渭水情》慢板主旋律第1 句与《苦音永寿庵》片段的曲调和骨干音基本相同。在段中《渭水情》对↓7做了更多的处理,体现了《苦音永寿庵》旋律素材中苦音的元素,大量保留了2~4 的小3 度音程和4、↓7 的特性音,使主旋律开门见山,一经出现就带来浓郁的陕西秦腔风味,并且与引子部分的欢音元素形成色彩和情绪上的对比。
二、《渭水情》的陕西风格表现方式
在《渭水情》中,陕西民间音乐元素不仅体现在其秦腔曲牌音阶调式等的运用,还体现在演奏方面具有陕西风格的音响效果。乐曲的谱面中有很多具有特色的音乐处理无法详细地标注出来,如苦音的↓7 等,那么就不能照本宣科地将谱面标注的音高演奏出来,这样就会使乐曲失去独特的陕西风格。
(一)长音的表现方式
《渭水情》的长音主要分布在慢板主旋律部分。长音表现出了旋律的线条感,模仿陕北民歌信天游自由的节奏。粗犷悠长的线条和旋律呈现出疏散、自由、悠远的音响效果,使主旋律在规整的节奏中保留陕北民歌自由即兴的特点。《渭水情》中的长音部分主要是长轮、摇指、双轮技法与民歌的音程跳进、甩腔滑音等表现手法相结合。
《渭水情》的具体乐段中,大量出现轮指和摇指演绎的长线条旋律,并且这些长线条旋律大量结合了音程跳进。如《渭水情》的引子中第1、2 小节运用长轮开篇,配合4 度的跳进,在乐曲伊始便展现出浓郁的陕西风味,体现出《渭水情》的音乐风格特点。主旋律中后部运用摇指和5 度的音程跳进后接滑音模拟民歌的甩腔,保留了低音长线条旋律的浑厚与深沉,还一定程度上模仿了陕西拨弦乐器的音色,从音响效果、调式运用、腔韵特征等方面都展现出陕西民歌的风味。乐曲中部使用双轮模仿秦腔的戏曲伴奏,主旋律加第二声部伴奏,这既丰富了整个乐句的层次,也补充了低音部。
(二)推拉吟揉的表现方式
推拉和吟揉技法是《渭水情》中突出的亮点。该曲中的推拉弦技法配合长线条的旋律很大程度上凸显了陕西音乐的风味。演奏中推拉弦基本遵循快拉慢回的规律,以此突出陕西民间音乐上行多跳进、下行多级进等特点。推拉技法在模仿弦乐器音色的同时也体现出《苦音永寿庵》的特点,其具有苦音中特性音4 和↓7,并通过推拉技法还原↓7 微降的效果,突出了陕西民间音乐元素。在《渭水情》中,推拉技法有时值短的快速推拉和搭配长轮的长线条推拉弦处理,使旋律产生缠绵哀怨的思乡情思。在推拉技法的演奏中,推拉音可以产生小2 度、大2 度、小3 度等音程,音色也会根据推拉弦的力度、角度和速度而产生变化,扩大了二度创作的空间,使作品具有创新的生命力。
《渭水情》中对吟揉作多样的处理,这成为该作品另一特色。吟揉在作品中主要起润音的作用,如乐曲快板部分加入快速的吟揉,润滑了琵琶的音色,模仿了戏曲秦腔中的伴奏音乐,并且连接在快速奔放的弹挑扫弦后作音乐情绪的缓冲,为快板的后半部分蓄力,将音乐推向高潮。
(三)绰注的表现方式
《渭水情》中模仿民歌甩腔滑音以及秦腔的微降音主要落实在绰注的技法上。绰注从低音滑到高音为“绰”,从高音滑到低音为“注”,所产生的滑音根据右手的技法有虚实不同的效果,《渭水情》运用绰注的左手技法与不同的右手技法相结合,演奏出不同效果的滑音用来体现陕北民歌真假音变化的特点,并且通过绰注还原旋律素材《苦音永寿庵》中苦音特征音↓7,不需要严格地演奏出谱例中标注的音高,进一步丰富作品地域性的色彩。
传统乐器和陕西民间音乐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20 世纪80 年代,《渭水情》等一批陕西风格琵琶作品的创作和流传,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琵琶艺术地域性风格作品的发展,也使不同类别的艺术打破原有的分区,以琵琶等乐器为载体,跨区域、跨类别地进行融合,不仅传播了各地的民间音乐,创新了器乐艺术的题材类型,还推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渭水情》通过技法的变形、旋律素材的改编、民歌和秦腔等民间音乐元素的化用,成为具有代表性的陕西风格琵琶作品。这不仅增添了我国音乐文化新的创作形式,为琵琶艺术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厚度,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带来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