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角下地方民歌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以客家山歌为例

2023-03-25□蔡

艺术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山歌文化

□蔡 妮

2023 年6 月2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文化代表一个民族的创造性和生命力,而曲艺文化则是体现民族个性与民族情感的重要形式,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智慧创造的成果。在全球化和现代化不断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景逐渐被破坏,进而导致依附于原有生态场景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逐步被瓦解,再加上其他文化的冲击,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序传承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歌这一优秀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留中华民族独特文化印记、凸显生活区域文化特征、发扬文化精神内涵的重要内容。而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如何科学传承和发展地方民歌文化,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客家山歌的基本特征

客家山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一种,是起源于唐代的一种民歌形式,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传统客家方言演唱,文化创作形式丰富,具有鲜明的民俗特点和浓厚的地域特色。客家山歌取材于客家地区的日常生活、地域历史、田间劳动,以客家方言演绎客家民间生活及客家习俗而得名,距今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河源,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广西的贺州、玉林、防城港,中国台湾的新竹以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山歌历经千年的演变和传承,内容淳朴自然,曲调婉转多变,演唱风格富有弹性。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沉淀,客家山歌中的鲜明主题通过原腔山歌的形式传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民歌文化。2006 年5 月,客家山歌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后,客家山歌、赣州兴国山歌、兴宁竹板歌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对客家山歌的保护与传承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二、客家山歌文化发展现状分析

客家山歌最先由民众口头创作,口头传唱,是群众用以抒发感情、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以“歌”为载体的交流方式。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山歌也面临着传承和传播的困境。

(一)城市化冲击下的文化断层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各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在城市化冲击下,客家人聚居地区的不少青年人流入城市,这阻隔了客家年轻一代对客家山歌的自觉传承,客家山歌的创作失去了生活与生长的天然土壤。其次,客家方言中的土话与俚语具有极大的地域限制性,青年人的外出导致传统宗族社会中的人口不断外流,留在家乡研究与传承地方文化的客家人少之又少。不使用客家方言转而以其他语言演唱客家山歌,不利于展现客家山歌的独特韵味。另一方面,传统客家山歌服务于山区生活劳作时的情感传递,依托客家山歌原生态的生活样貌,其本质内涵是表现客家生活,抒发人们的真情。非遗语境下,客家山歌的“守正”与“不变”不仅仅停留于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原生态的演唱环境,更需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情境中得以保存。客家山歌作为地方民歌文化的载体,具有生活之“真”、人世之“情”。社会变迁、文化断层所带来的创作和创新危机,不仅阻碍了以客家传统文化为基调的客家山歌的时代更新,还极大地限制了客家山歌在新生代年轻人中的传播和再创作。

(二)客家山歌创作方面的改革无力

首先,传统生活中的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唱出的客家音乐,以单一的山歌独唱、对唱为主。由于客家人分布地区范围很广,每个地区的客家话语调都有所不同。闽粤赣不同客家地区具有不同的山歌腔调。同一首山歌运用不同的客家话和山歌腔调,会演绎出不同的歌唱内容和歌曲腔调,这导致客家山歌在创作改革方面相比其他流行歌曲更为复杂,创作层面的发展困境需由人为的非物质因素加以干预。其次,青年人的出走导致客家山歌在歌唱环境、歌唱方式和艺术形态上继承和创新出现困境。另一方面,客家山歌的“九腔十八调”远不同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等音乐模式,导致“原生态”“古老”的传统客家山歌对年轻听众的吸引力有限,客家山歌的改革势在必行。

(三)客家山歌传播模式的匮乏

因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客家山歌在2006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客家山歌文化所展现的内容需要政府部门与文化单位共同搜集和弘扬。由于客家山歌文化发源地通常以山区居多,过去传播路径的隔绝使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受到了阻碍。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播以“口口相传”“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这就造成了传播路径的堵塞。在互联网与新媒体的新时代背景下,要想让客家山歌真正“活起来”,走进大众的视野和生活,则必须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型传播媒介开展对文化的宣传与包装。客家山歌文化来自历史和传统,取材于乡野及田间,区别于新式和新潮,具有自身无与伦比的思想厚度与情感温度。非遗视角下,客家山歌朗朗上口却缺乏表现力,只有在“原汁原味”基础上迎合大众审美,将改良版客家山歌搬上现代舞台,并插上新媒体传播的翅膀,以新型传播媒介深入大众视野,才能保障客家山歌这类寄托民众生活希望的群众艺术形式得到广泛传播。

三、客家山歌文化传承发展建议

(一)文化传承的契机创造

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应结合现代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环境的发展,增强客家山歌文化发展的生命力。从国内舞台上看,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共建人文湾区,共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并指出“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与辐射力,从而形成人民的、大众的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建设和文化旅游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山歌,是岭南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视角下,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可以和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岭南文化一同,凭借岭南文化之载体,以音乐为形式,通过组织歌唱比赛、音乐交流、学术活动,来促进粤港澳文化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从国际舞台上看,“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中的文化传承契机,为客家山歌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专业的客家山歌学者和教师可以利用新的时代背景,将新时代中国乡土的变迁以将“过番谣”推陈出新的形式来跟进,以此谱写新时代新题材的客家山歌。“一带一路”平台汇集了先进文化的传承经验和海内外华人的文明智慧,将国际舞台作为客家山歌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渠道,有利于提升客家山歌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地方政府要大力发展民族聚居区域的旅游产业,借助当地的地理环境、民俗生态,将客家山歌文化融入其中,通过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地方民歌的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传承的新契机,彰显地方民歌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

首先,文化基因代代相传,传统的山歌产生于草野之间,以最单纯的嗓音来表达人民渔樵耕种时的所思所想,这样的山歌唱出来情真意切但缺乏修饰,难以适应大众的审美。客家山歌的持续发展要依靠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在保有其乡土味道的同时,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时代审美相联结。例如,借鉴美声、约德尔调等特色,融会戏曲和通俗的唱法,让年轻大众更容易接受。又如,经典的闽南语歌曲《爱情的骗子我问你》《月光光》都是通过改变山歌曲调,更新普通话唱词,吸收其他民乐要素,来形成圆润入耳的欢快曲风,因此更容易让听众记住并传唱,使客家山歌获得持之以恒的发展。由于客家山歌传递的是一种客家文化价值观念,这种独具民族特性的客家山歌文化体系中包含着通俗晓畅的抒情曲调、简洁清丽的语言风格以及淳朴坦率的社会风俗。非遗视角下,创作者在对客家山歌进行守正与创新的过程中,要基于客家山歌演唱的环境,保持歌唱语言的正统性,在保证山歌所传递生活主旨不变的同时,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展现符合当下社会与时代的客家山歌,从而传递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具有特殊魅力的地方民歌文化。比如,客家山歌剧团通过开展田野调查,进行录音记谱、结构分析、歌词分类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在收集、整理客家歌谣的基础上打造以客家话为主的戏剧、舞台剧,以重新编曲等方式展开山歌音乐创编、舞台艺术编导的演唱艺术创新。其次,客家山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依靠人的传承与助力。相关部门可定期主办客家文化研究专题研讨会,开发客家方言、客家山歌、客家文化等文字影像资料,开展“客家山歌进校园”“客家文化节”等活动,提升客家山歌的吸引力和内在创新品质,比如:山歌艺术作品《月照围楼》《岭南三韵》,交响乐《交响山歌·客家新韵》等都是当地客家人探索取得的丰富成果。

(三)宣传途径的重点开拓

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播与现代文化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是分不开的。只有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普通大众的传播视野,才能自上而下地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方面,在客家山歌的传承与推广中,宣传路径的积极开拓是向社会进行推广的主要方式。新技术视角下,客家文化的传播不能仅限于客家文化读物、相关典籍资料、独家影像制品的出版与发行,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也为信息传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方面,传统山歌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新媒体提高知名度和大众接纳度,通过短视频平台等,大力宣传以山歌为主题的客家文化。比如,《千年客韵》纪录片就是以客家文化为载体,将客家山歌的发展故事串联展开的纪录片。纪录片对普通老百姓劳作中、生活中、节庆民俗活动中的歌唱活动进行实景拍摄,串联了中外各区域客家人聚居地300 多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山歌,将客家山歌与音乐、戏剧、影视剧相串联,多层次重现了老百姓生活中现存的山歌印记,有利于以新客家山歌的音乐形式全面观察客家山歌的人文生态。另一方面,客家山歌的传播不仅需要通过新媒体平台,还需要加大对客家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力度。比如,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大学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树立山歌文化新帆;开设客家山歌工作坊、开办“客家山歌队”等社团组织,使传统音乐得到新的传承与创新;通过客家民间组织、民间艺人的对唱山歌风俗,加大客家山歌的宣传力度;借助歌唱竞赛奖励机制,吸引更多人深入接触和学习传统客家山歌,为非遗文化从传统生活环境和文化空间转场到现代文化生活场域增添现实活力。

客家山歌以世代口耳相传的形式传播,本文基于客家山歌的创作与传播特性,重点探寻了非遗视角下客家山歌在保护与传承方面遇到的现实阻力,在此基础上考察客家山歌的守正与创新,并提出文化传承的契机创造、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宣传途径的重点开拓三大守住客家山歌原生态的保护举措,希望为国家、社会乃至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的客家山歌传承与保护提供创新资源和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山歌文化
山歌还要妹起头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嫁妆是山歌
十八湾的山歌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山歌
谁远谁近?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