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小学数学“故事课程”新样态

2023-03-25曹桂芳

数学之友 2023年2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曹桂芳

摘 要:故事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一种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构场域性的故事课程、跨学科的故事课程、生活化的故事课程以及成长性的故事课程.数学故事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加油站”.作为教师,要积极地构建一种基于“故事”的故事课程新样态,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故事课程;课程样态

数学具有极高的抽象性,数学课程是一门抽象性、结构性、概括性的课程,如何让数学课程直观化、形象化?一个重要的方式是教师要对数学课程进行改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着力打造、全面建设以故事为载体的故事课程.将数学知识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生活应用等相关素材、资源引入故事课程中,构建了一种基于“故事”的故事课程新样态.实践证明,故事课程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力,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充满智慧、充满灵性、充满生命活力.

1 优化时空:打造场域性“故事课程”

数学“故事课程”具有融通性.在建构、打造数学“故事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墙壁、班级教室内外的时空,打造一种基于环境、场域、情境的“隐性故事课程”.相比较于显性的故事课程,这种隐性的故事课程,对于学生数学学力的提升、素养的发展来说,更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濡染性、浸润性.在建构情境式的故事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力图用好学校、班级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堵墙壁,力图让每一个角落暗示、让每一个墙壁说话.

在建构这种情境性、场域性的“故事课程”中,笔者打破了数学课程与场域的隔阂,将数学课程与场域课程链接、融通.对于学生来说,教室应当是一本打开的书籍.在教室的墙壁上,笔者悬挂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并且简要地介绍了数学家的相关成就、相关轶事、相关生平、名言等;在黑板报上单独开辟了一个数学园地区域,专门介绍一些古典、经典名题,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想象;在班级的图书角放置了很多的数学故事书籍,打开学生数学阅读的大门;在班级的争章角组成了一些以数学家命名的小章,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攀登、不断进阶、不断超越等等.这些隐性的数学故事课程,对学生数学学习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数学故事中的相关知识、方法、思想、情感、文化、精神等作为元素、基因,并将之融入到班级的隐性课程之中,对学生数学精神丰盈、数学生命成长、数学人格完善等发挥引导性、建设性的作用.在建构数学“故事课程”过程中,笔者始终以“故事+”的方式,来让故事的触角向着学生的生活世界拓展、延伸.故事浸润着学生、濡染着学生、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当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故事场域之中,故事就能融入学生的心灵、融入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有机组成.

优化学习时空,打造场域性的故事课程,是故事课程建设的一种重要方式.作为教师,要充分应用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时空,让班级的教育教学时空写满故事.如此,故事就会走近学生、学生就会走进故事.作为教师,要树立一种跨界融合融通的“大数学观”“大教育观”“大故事观”,将数学故事以各种方式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场域之中,让故事时时处处陪伴学生的生命成长.

2 贯通学科:打造跨科性“故事课程”

打造数学“故事课程”,以“故事+学科”的方式,以主题作为逻辑主线,基于跨学科融通的事业,用主题来统整、优化,就能以故事作为载体、媒介,将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融合、融通起来,形成一种整体育人的方式.如此,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素养等.

在建构“数学故事”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课程与美术课程、音乐课程、科学课程、体育课程、历史课程等相链接.通过跨学科链接,建立一种“大故事课程”.在建构“大故事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数学学科”课程为主体,让其他相关课程的课程资源、素材等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以数学课程目标为統领、为主线,将相关内容融入、渗透到学生的跨学科故事课程实践之中,丰富故事课程建构.以科学课程与数学课程的链接为例,教师可以以“数学家”作为载体,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的数学家在其他科学领域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如刘徽、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墨子、笛卡尔等;教师可以以“方法”作为载体,让学生认识到很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科学学习方法有共通之处,科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可以引入数学探究之中,如“田忌赛马的故事与最优化数学思想”“乌鸦喝水的故事与转化法”“曹冲称象的故事与转化法”等;教师可以以“思想”作为载体,让学生认识到很多的数学思想在科学探究、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如“黄金比与建筑”“黄金比与绘画”“黄金比与舞台效果”“黄金比与斐波那契数列曲线”等.这里,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布丰投针”的故事并组织学生模仿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布丰投针实验”的步骤、计算结果,进而引导学生从“概率论”的视角认识“圆周率”.这样的一种教学,不仅仅拓展了学生的数学认知,开阔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学科与数学学科千丝万缕的关联.

贯通学科,打造跨学科的“故事课程”,就是要将相关学科知识、思想、方法等以故事的形式融入、嫁接到数学学科知识教学之中.如此,当故事走进学生的心灵的时候,数学学科知识就能悄无声息地在学生的心灵中扎根,相关学科的思想、方法也能润泽学生的心灵.同时,当数学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文学学科融通时,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与艺术、文学等的形象思维互相促进,使得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统一.

3 迁移生活,打造生活性“故事课程”

“故事+生活”课程,就是要以故事作为载体,沟通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生活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数学学科知识根源于学生的生活、并且服务于学生的生活.将故事与生活对接,能让学生领略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意蕴、生活旨趣.建构数学“故事课程”,不仅仅是让学生读故事、讲故事,更是指教师的教学以故事化的形式展开.或者说,是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故事性”“故事味”.很多数学知识,就是源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是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生活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时候,笔者就引入了“笛卡尔蜘蛛网”的故事,这一故事不仅仅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蜘蛛网”与“用数对确定位置”有某种契合、异曲同工之妙,更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生活中处处藏着数学知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数学的大脑去思考”.再比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笔者采用让学生“抛硬币”的方式.有学生一开始依据其直觉判断,认为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很多学生不愿意反复地抛硬币,他们认为“抛硬币”来探寻硬币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次数差不多或者说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是一桩“多此一举”的事情.据此,笔者在教学中就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了数学史上众多数学家“抛硬币的故事”,让学生一方面认识到“数学家探究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也做“抛硬币的实验”,让学生借助于故事的暗示,始终地将“抛硬币实验”做下去.故事会教育、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家们严谨认真的态度,这样的一个看似机械、重复的“抛硬币”实验,数学家能做上千次、上万次.数学故事,不仅激励着学生“做实验”,而且能导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发现、去感悟,让学生认识到“等可能性”的数学内涵.不仅如此,笔者还引导学生“抛啤酒瓶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抛啤酒瓶盖与抛硬币的结果差异”.学生惊喜地发现,瓶盖的盖面朝上的可能性总是远远大于盖底朝上的可能性.这一惊奇的发现,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与探究.笔者引导学生用一根细线系住瓶盖,让学生认识到瓶盖的重心不在瓶盖的中心,瓶盖朝上的可能性之所以大,是因为瓶盖口的质量不均、厚薄不同,瓶盖的重心偏向于盖面.这样的一种看似“多此一举”的实验,以“故事”作为背景,能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等可能性”的相关数学学科知识的深刻内涵,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内在关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生活化的故事课程,立足于文本故事,着眼于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着眼于学生学力的发展.生活化故事课程将学生从狭隘的教材数学带向更为广阔的生活数学,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以故事形式、故事样态与生活接轨,从而为学生的数学生命成长奠基.

生活是数学学科知识的源头活水.数学故事根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内在的关联.可以将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热点性、争议性等的相关事件等作为数学故事的背景,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将生活与故事相链接,能让故事点亮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平淡无奇的生活增添靓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数学学科知识相关联的生活化故事,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基于数学学科知识去创编生活化故事.创编生活化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相关数学学科知识进行意义赋予的过程.

4 联结活动:打造成长性“故事课程”

学生的生命是在活动中获得成长的.数学故事性课程的建构,不仅可以与学生的生活联通,而且可以融入、渗透到学生的数学活动之中,让学生的数学活动成为故事性活动.作为教师,要打造学生故事性活动的课程平台,赋予学生故事性活动的时空、权利,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到故事性活动课程的设计研发之中,让学生成为故事性课程的开发者、实践者.故事性课程的实践,应当成为学生数学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段难忘的旅程.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故事读书吧”活动,让学生说故事、讲故事,以故事为载体来生动、直观、形象地诠释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展开“故事分享会”活动,将数学故事阅读过程中的精彩书目、精彩片段、精彩感悟等与他人进行分享,使学生在活动分享、共享中扩大故事性对话、故事性交流.比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阅读“加减乘除号的来历”等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在班级中将自己阅读的小故事分享.教学中,笔者不仅引导学生讲述故事,还引导学生改编故事、创编故事.如在上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创编了“加减乘除的争辩”小剧本,引导学生按照剧本的设计,并将“加减乘除争辩”剧本搬上舞台.在学校的校园艺术节活动中,这一具有创意性、创造性的数学戏剧,获得了大家一致称赞.这样的一种具有特色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编数学故事、数学剧本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创编剧本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数学故事、创编数学故事等.通过故事的讲述、故事的创编、故事的表演等特色性、个性化的数学故事活动,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并理解,“数学符号不仅仅是人为的一种简单的规定,而是有其科学性、合理性”,领略数学学科知识看似“被规定的风景”.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数学学科知识的故事,并开展故事分享会、交流会、扮演会,让学生在故事分享、交流、扮演的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通過联结学生的数学故事阅读活动、讲述活动、扮演活动,打造成长性的“故事课程”,让故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一种新样态,成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联结活动,打造学生成长性的故事活动课程,要求教师要用故事的感性融化数学的理性.或者说,要将抽象性的理性数学用感性的、生动的、直观的方式来诠释.实践证明,故事性的活动是学生数学探究的“助推器”,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脑白金”,是学生数学学习、成长的“望远镜”.作为教师,要用数学故事性的活动点亮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数学故事化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深刻的体验.

故事是学生成长的一种方式,应当融入、渗透在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之中陪伴学生的数学学习.当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中有了故事的元素,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数学故事不仅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调味品”,也不仅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点缀”,数学故事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加油站”.建构“故事性课程”,是数学课程建设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数学故事课程进行不断地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 (美)芭芭拉·奥克利.学习之道[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2] 任卫兵.小学数学教学能力提升策略——引领学生走向智慧学习[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 林碧珍.数学思维养成课——小学数学这样教[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4] 张维忠,汪晓勤,等.文化传统与数学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 沈丽霞.数学史与中学数学教育[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 任卫兵.小学数学故事课程融入教学,让课堂更生动[J].教育家,2023(22):51-52.

[7] 周瑜芽,任卫兵.让故事走进儿童生活世界:小学数学故事课程的育人实践[J].江西教育,2022(2):29.

[8] 王雅惠.小学低年级学生故事型绘本阅读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22.

[9] 陈金霞.创设多彩情境,让数学课程走进学生心间[J].天津教育,2021(23):63-64.

[10] 陈碧玲.数学故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1(57):57-58.

[11] 王春晓.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故事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鲁东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