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变革:困境、缘由与路径
2023-03-25彭蓉
彭蓉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019)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两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这是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革新,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引领道路。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指出,职业教育必须明确其发展要求,即“优化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这是破除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建设痼疾,寻觅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建设思绪,构筑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建设体系的必由之路。
目前,许多学者从三方面着手研究职业教育的教材,即学科知识逻辑、职业行动逻辑和职业特质[2],多集中于对公共基础课教材的研究,但是对中职和高职专业课教材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过往关于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研究,并没有从类型教育这一理念出发,深入阐释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建设与变革过程中的困境和原因。然而,职业教育已经跨入了类型教育时代,其专业课教材建设已然处于新的历史坐标上,因此,从类型教育出发探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建设的障碍和优化路径,对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深远,这也是新时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 类型教育背景下探寻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变革的价值
《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2019)明确指出,职业院校的教材要适应新时代背景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要素,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微观上,教材是教师开展课程和推动教学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工具,同时也是受教育者形成基本知识结构、习得专业技能的基本依托。宏观上,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育人育才的重要载体,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尤其是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因此,在类型教育的背景下,亟需探讨类型教育的时代意蕴与类型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应然特征。
(一) 类型教育的时代意蕴
何为类型教育?不同的职业教育学者对类型教育的不同理解可以分成三种类别。第一类是基于行政化的教育体系逻辑,即职业教育有自身的递升结构。职业教育不再是“断头教育”和“终结教育”,它有自身的独立体系和递升体系[3];第二类是基于实践性的表征策略逻辑,从教育实践出发,协调职业教育各要素的整体行动,确保职业教育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实现[4];第三类是基于知识论的人才培养逻辑,它将职业教育看作具有独特知识生产背景和传递职业技术知识的产物。基于以上分析,类型教育强调职业教育既不是处于从属地位的“教育阶段”或“教育层次”,也不是普通教育模式的“复制品”“附属”“影子”,它推动了职业教育实现由“层次”到“类型”的跃进。除此之外,界定“类型教育”的内涵,还需要辨析“类型教育”与“教育类型”这两个概念。教育类型的含义是根据教育的对象、任务、内容和形式的特征对教育实践所作的划分[5],如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根据“职教20条”,类型教育的内涵体现在三方面:首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地位上平起平坐,比翼齐飞;其次是职业教育要转变为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最后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优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从该角度而言,教育类型是定位,偏重理论与差异;类型教育是执行,偏重实践与平等。
类型教育思想自提出以来,在社会大众的视野中,并没有被广泛认可,甚至部分民众认为职业教育不如普通教育“体面”,将职业教育当做一种“低层次”的高等教育,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这个问题导致职业教育被“矮化”,并对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产生了双重影响,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建设,间接牵连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故而,继续探索类型教育发展之路,推动职业教育立身扬名,这对职业教育教材专业课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 类型教育下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应然特征
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应然特征是由类型教育的应然特征所决定的,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在于职业教育自身独特的应用性和职业性等特征。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出发来建设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遵循其独有的类型特征去开发专业课教材,这是职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理性遵循和基本指引。
表1从所在体系,所教内容、教材定位、人才定位四个方面显示出了职业教育独特的类型特征,从该表可以看出,在类型教育背景下,以先进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职业教育呈现出独特且浓厚的职业性和动态性,因而其专业课教材也应该彰显职业性与动态性的双重特征。
表1 职业教育的独特类型特征
1. 职业性
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分界线,它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内容基于知识应用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技能,而不是基于知识存储的应试能力[6];应该是寓学于做,寓做于学,而不是只学不做,只做不学。故而,基于职业性的类型特征和类型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内容应该凸显职业性,以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建设专业课教材,以此挣脱企业与学校割裂的桎梏,打破工作与学习分离的藩篱,跨越职业与教育分裂的鸿沟[7],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和核心职业素养。同时,作为知识传播的媒介,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建设与开发必须联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方面考虑职业、知识和学习等不同维度;另一方面,坚持“职业本位”和“实践导向”,从这两方面出发指导职业教育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安排,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2. 动态性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学科教育”,它是教育与产业结合的跨界教育。职业教育作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重器,其专业课教材作为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基础,要坚守动态性,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在教材内容上加强与技术发展、产业变革、结构调整的联系,这意味着专业课教材必须持续调整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确保职业院校教材内容“够新”[8],促进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与当代技术发展同步;另一方面,坚持“动态开发”的原则,创新教材形式,不仅确保教材内容跟上时代,教材形式也要紧随信息化脚步,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凸显动态性,紧跟科技革命的脚步。
基于以上分析,类型教育背景下的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具有职业性和动态性这两大特征,这两大应然特征要求其专业课教材不仅要在形式上体现职业教育的价值独立性,同时也要在内容上满足类型教育的基本要求。故而,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类型化改革不用刻意效仿或者追赶普通教育,而是必须去找寻自身的发展规律,确认自身特色和优势所在,从而发展成别具一格的特色教材。
二、 类型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变革的困境
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入学人数日益增多,教材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质量。但是,目前职业院校中成千上万的在校师生日复一日所使用的专业课教材,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动态性缺位和职业性淡化的问题。
(一) 动态性缺位:相对稳定性与开放动态性的对垒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科技革新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开放动态性,而教材本身具有相对稳定性[9]。然而,在教材相对稳定性与职业教育开放动态性的对垒中,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性缺位,这是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障碍之一。动态性缺位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科技革新,无法做到与时俱进,与时偕行。
首先,专业课教材内容落后于具体情境和行业发展,学生难以习得行业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也无法满足当前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其次,专业课教材内容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速到来,各项新技术,新工艺更新换代与创新发展的周期日益缩短,但是,在传统教材编写模式与管理体制之下,教材的整个编写流程与出版流程耗时极长,需要数年时间,致使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未能及时吸纳行业的新规范和新标准,未能及时更新行业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等内容。此外,尽管“挽救”教材时效性的举措相继出台,例如,每三年修订一次教材的要求,然而该要求却“形同虚设”,教材更新缺乏制度保障。最后,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动态性缺位不仅表现在新兴专业,还表现在传统专业上,无论是传统专业还是新兴专业,普遍存在专业领域无法反映最新产业发展成果的问题。
(二) 职业性淡化:学科知识化与职业能力化的对决
职业教育的本质类型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的职业性,其专业课教材必须兼顾学生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兼顾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而今不少职业院校脱离实际,背离类型教育的初衷和轨道,复制研究型高校的教材选用模式,照搬研究型高校的教材编写理念,致使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逐渐学科知识化。在学科知识化与职业能力化的博弈中,部分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材面临职业性“淡化”这一问题。
其一,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的内容上,无法打破学科论框架,缺乏职业教育特色。追溯职业教育发展源头,“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的传统知识观伴发了“学科知识体系”与“职业实践体系”的二元对立,催生了以科学知识和理论体系为主的教材内容,如我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机械制图》以培养学生作图能力为主,多为基础理论知识,并未真正完成职业能力的转化和知识的重构[10];其二,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的形式上,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在职业院校中仍然占绝大多数,挤占了立体化教材和一体化教材的生存空间,传统的书本式教材主要是围绕知识和技能要点展开,理论阐述过多,应用实例比较少,对学生课外拓展和实践实习的描述不足,不能体现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这也是教材“职业性”淡化的体现;其三,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中缺乏对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的相关指导,部分职业院校配套实训类教材匮乏,甚至在仅存的实训类教材中所展示与介绍的器材“有价无市”,难以在市场上购得。
三、 类型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变革困境的缘由剖析
教材质量不仅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也是考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标识之一。是以,如何解释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变革面临的困境是时代发展的重大命题。根据《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教材建设是一项由教材编写、出版、发行、选用、评价等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因而,从教材建设的基本环节去剖析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变革面临的困境,探明阻碍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良性发展的症结,有助于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 教材管理的裂缝
无管理不成好教材,教材管理制度是优质教材生产的重要制度保障。然而,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管理出现了裂缝,即政府的“断层管理”,该制度性障碍是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出现困局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省市区(县)相关部门没有建立专门针对职业院校的权威教材管理机构和规范教材管理制度,教材动态开发缺乏制度保障;同时,各省市甚至没有建立统一的教材评估制度,专业课教材的指标评估缺乏标准。江西省中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问卷调查表明,一半的教研人员认为教材管理制度并不完善,部分教研机构不开展教材管理的督查工作。顶层设计决定下层建筑,政府“断层管理”导致了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动态开发的制度缺位,进一步引起了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动态性缺欠和职业性寡薄。其次,在微观层面上,法律和法令形式的规制性要素缺失,致使市场主体没有严格遵守教材管理的相关条例(如职业院校教材规划和职业标准),使得教材市场的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大量劣质教材涌入教材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显现,劣质教材挤占优质教材市场,引致了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动态性缺位和职业性淡化的两大难解性病症。
(二) 教材编写的失范
当前,国家明确了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依据,其一是职业院校教材规划,其二是国家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11]。然而目前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编写过程中尚存失范现象,即在专业课教材编写过程中未将这两类标准作为编写依据,部分专业的教材编写缺乏标准指导,衍生了动态性缺位和职业性淡化的问题。
首先,一些学校的教师出于职称晋升等需要,打着开发优质校本教材的“旗号”和“幌子”,不顾教材开发的职业标准和动态标准,将低劣校本教材作为个人晋升的垫脚石,扰乱教材编写秩序。其次,基于类型教育的指导思想,动态性与职业性的实现需要学校与企业的跨界合作,共同发力。但是,在实践中,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有调查显示,大多数教师和教研人员认为企业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参与度较低,且部分编写专家不擅长现代信息技术,致使信息化手段与教材建设的融合受阻。最后,职业教育的教材编写标准没有覆盖所有的专业,一些新兴专业教材开发出现无规与无序现象,新兴专业课教材开发存在盲目性。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有207个,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347个,然而这些标准无法全部覆盖所有的中职和高职专业。
(三) 教材出版的乱象
教材出版作为教材开发的重要一环,是保证教材质量的关键。然而,教材出版的乱象纷繁,鱼龙混杂,无序竞争,这些已然成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变革过程中的梗阻。
一方面,出版社缺乏严格的准入机制和考核退出机制,教材发行渠道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在一项江西省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调研分析中,部分教师在访谈中表示教材出版缺乏严格使用与管理制度[12],教材出版市场鱼龙混杂的现象依然较为普遍。出版企业基于现实利益的理性考量,与中职学校相互“照顾”,让一些不具备资质教师成为挂名主编、挂名作者,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13],导致一些粗制滥造的教材充斥市场,部分职业院校所开发的校本教材出现了动态性缺位与职业性淡化现象;另一方面,信息化与大数据时代下,数字出版人才匮乏。同时,部分出版人员对类型教育理解出现偏差,导致对职业教育教材定位与特征的误解。
(四) 教材选用的脱序
教材市场鱼龙混杂,教材质量参差不齐。教材选用的脱序现象在各大职业院校时有发生。
尽管在省级层面设有权威教材选用机构引导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选用和建设,但是各市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尚未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统筹管理职业院校专业课教材的选用。职业院校先由专业课教师提出教材选用的意见,经过教研组组长确认同意之后,就将教材选用目录报给学校教务处。选用程序的脱序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学校层面,没有设置专门的教材征订审核小组;其二,在二级学院层面,以专业课教师为主导的教材选用程序下,教师之间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教材会出现内容缺失和内容重复等问题。部分教师出于费力备课的顾忌,不愿更新教材。
四、 类型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教材变革的优化路径
类型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本应具备动态性与实效性两大应然特征。然而,由于教材管理的裂缝,教材编写的失范,教材出版的乱象和教材选用的脱序衍生了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建设的困局。从类型教育出发,弥补教材管理裂缝,规范教材编写秩序,根治教材出版乱象,遏止教材选用脱序,是推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一) 弥补教材管理裂缝,契合类型教育趋势
部分教材管理的失范行为依旧在政府“断层管理”的裂缝中生存,只有弥补教材管理的裂缝,契合类型教育的发展趋势,从职业教育跨界性的类型特征出发,建立专业课教材上下贯通与内外互通的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专业课教材管理路径的类型化,才能进一步解决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动态性缺位和职业性淡化的两大困境,促使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向专业特色显明的优质教材转变。
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管理路径的类型化要从以下方面努力。首先,政府主导建立上下贯通的专业课教材管理体系,弥补中央政府与地方省市“断层管理”的裂缝,完善教材管理机制。《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办法》确立了两级规划,三级建设的教材管理体制,因此,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应当加快形成我国“中央政府—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的三级教材管理模式,各省市成立职业教育教材管理委员会和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教材规划与审查,为教材管理提供实体管理基础,建立国家顶层设计与地方省市协同共进的工作机制;其次,政府要通过教材管理的内外融通来弥补政府权威与市场失范“断层管理”的裂缝。基于类型教育的跨界特点,凭借教育部门的“一己之力”难以挽回教材质量不高和教材市场失范的局面。因此,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需要跨部门合作,推进“教育部门—人社部门—出版管理部门”等多方联动,加速形成内外融通的多部门协调机制,为教材质量监管提供坚实基础。
(二) 规范教材编写秩序,切合类型教育诉求
如何解开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编写失范的症结?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和基本诉求决定了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两类标准,促使其专业课教材跨越院校与企业的边界,学习与工作的藩篱,这需要三方面的努力。
孙春兰副总理指出“要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14],那么,如何将新技术和新工艺融入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之中?其关键在于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编写队伍的建设,建立并落实校企合作的教材编写机制,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中有效融入产业元素[15]。一方面,从知识产权费与专家费着手,激发行业企业专家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如纺织专业的《家纺理单跟单》就是由院校教师与企业一线人员共编而成的优质教材;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引导学校建立教师长期入企实践的机制,包括一线教师、职业教育专家等在内的专业编写人员要定期到合作企业培训或进修,及时吸收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推动教材编写人员树立类型教育理念,加强专业课教材的动态性;其次,专业课教材编写也应当鼓励不同地域的多所职业院校合作编写教材,弥补地域性教材的缺陷,加强专业课教材的全国通用性与实际应用性。最后,在法律层面,要提高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两类标准的法律地位,将两类标准作为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编写的依据,在《职业教育法》中以法条形式明确规定下来,为教材编写提供强有力的法理基础。
(三) 根治教材出版乱象,凸显类型教育优势
根治出版社的无序竞争的乱象,彰显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职业性与动态性,建立优质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出版机制,不断修订现有教材,持续开发新型优质教材,以此凸显类型教育优势。
国家出版管理部门在职业院校教材出版资质审批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只有一支熟知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高水平队伍才具备合格出版单位的基本资质[17],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实现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出版从“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同时,各个行业的龙头出版社发挥带头作用,联合教育学会、教学委员会等定期评选优秀教材。二是在出版人才的培养方面,建立出版人才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强出版人才对类型教育的理解,强化对出版人才的现代出版技术培训,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媒介,开发职业教育新形态教材。
(四) 遏止教材选用脱序,树立类型教育理念
教材选用权威机构的缺位和教材选用程序的脱序助长了教材市场的乱象。遏制教材选用的脱序,树立类型教育理念势在必行。故而,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要坚持动态性与职业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此确保优质教材成为教材选用的主体。
其一,二级学院以类型教育的“跨界合作”理念为指导,成立教材选用委员会,审核教材选用小组成员的资质,覆盖教师、教科研人员和行业专家等多个层面,并在小组成员所在单位进行公示,为广大师生以及家长监督各大职业院校公平选用教材搭建平台,杜绝教材选用的“单兵作战”和“单打独斗”;其二,教材选用不是一时之计,助推教师树立类型教育理念。建立教材选用的备案制度,各大职业院校和教材选用单位一旦确定教材目录和选用结果之后,必须上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使得教材选用信息透明化、公开化,从过去“不出校门”的封闭圈走向“有案可查”的信息道,为教材选用的倒查责任提供制度保障。
结语
作为深入职业教育之中的触角,专业课教材动态改革的引擎衍化为科技革命与国家意志,在这种意义上,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的动态变革是外部社会生活方式与内部国家意识形态在教育领域的映射,是拉动职业院校向外部世界移动和内部空间适切的力量。因此,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动态改革的外表之下隐匿着同外部时代与内部意志接轨的欲望。欲望扩张之下衍生出的变革困境,一方面需要从不同于以往的研究视角提出别具一格的路径与策略加以解决;另一方面,还需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大跨越。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需要结合我国的政策要求与时代背景,形成本土性专业课教材。总之,职业教育专业课教材变革是一条全国性与永久性事业,应当坚持类型教育的学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