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创新变革的实践路径及启示
2023-03-25韩健文习成赵瑞吴巨友
韩健,文习成,赵瑞,吴巨友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21世纪以来,各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和投入达到历史空前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高等教育的发展既要结合所在国家的国情特点,也要借鉴世界著名高校的发展路径和经验。从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路径中可以发现,完善的治理结构和管理体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提条件,且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正是其迈向世界一流的必经阶段[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正是以一流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基础,来逐步实现其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南洋理工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81年在原南洋大学校址建立的南洋理工学院,1991年更名为南洋理工大学。2006年4月,新加坡政府发布《大学自治:迈向卓越巅峰》的报告,开启了南洋理工大学自主化办学模式的新征程[3],各项治理改革行动铺展开来,南洋理工大学通过自主引进顶尖人才、加快推进国际化、开启跨学科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培养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现已发展成为一所理、工、商、人文等多学科并重的世界一流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实施了一系列创新变革举措,凭借其卓越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快速跻身于全球顶尖大学百强之列,在2021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11位,成为进步最显著的建校不足50年的年轻大学之一。南洋理工大学的发展迅速,一方面是来自于新加坡的大学自主化办学方针,为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南洋理工大学制定了明确的大学发展规划,抢抓时代发展的机遇,深化办学过程的各项改革,积极争取各项社会资源、吸引顶尖人才、加强内部管理等,为其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南洋理工大学在短短的30年时间从一所以教学为主的普通大学发展成世界顶尖级的科研密集型大学,堪称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南洋理工模式”也成为众多后发型大学学习的典范。因此,探究南洋理工大学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南洋理工大学为案例,分析其在办学自主化背景下重要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实践,以期为我国“双一流”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一、 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构建自主的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
新加坡政府开展的大学自主化办学改革为南洋理工大学从一所普通大学跃升为世界知名大学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为实现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新加坡政府从2000年起,适度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并进行大学自主化治理改革试点。2005年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公司化)法案》和《南洋理工大学(公司化)法案》,2006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这两所高水平大学成为自主化大学。随着教育部下放更多管理权,南洋理工大学董事会和校长将对学校的发展负责,并在学校的发展战略制定与决策中发挥更大作用[4]。因此,南洋理工大学的行政权、财政权和人事权等相关权力实现了很大程度的自主,大大增加了办学的活力和积极性。南洋理工大学自主化后与政府的关系主要通过相关法案和协议来确定各自的权责,具体而言包括:第一,国家和政府赋予南洋理工大学独立的人事权,学校自主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灵活地聘用或解雇教职员工。第二,南洋理工大学校长和董事会可以自主管理和决定大学发展的具体事务,由董事会牵头制定大学发展的方向,并对人事管理和财务政策做出相应的部署。第三,政府继续给南洋理工大学提供优惠政策和相应的拨款,帮助学校筹集更多的办学资金,且学校具有资金的自主使用权,可以根据发展的需要灵活使用资金,由大学董事会监督。第四,南洋理工大学的法定机构地位得到改变,成为担保型非营利的企业有限公司,不再附属于政府,与教职工、捐助者、政府、学生和校友等利益相关者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南洋理工大学的自主化转型,即从政府主导转移到使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大学治理,并对大学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议。实现自主化以后,南洋理工大学在学校发展的事务上,主动地听取教职工、校友、企业、社会组织等的意见,形成了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的良好格局。
在新加坡政府推动大学自主改革后,南洋理工大学从行政管理、教授治学以及人事制度三方面改革和优化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完善了大学职能部门的运行机制,保证了利益相关方切实参与大学治理。一是完善董事会管理制度。当前,由18人组成的南洋理工大学董事会,由校领导、政府代表、杰出科学家和校外企业家等组成,是大学管理的核心支柱,负责校长的任命和评估,对学校制定重大战略和决策把关,并对具体的战略方向提供领导和指导。董事会帮助学校联络校外支持者,寻求更多的资助来源和捐赠,确保大学资源的使用更高效和高价值。二是健全学术委员会的管理运行机制。南洋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是一个由所有终身制职员构成的学术机构,负责学校的学术事务。学术委员会通过它选举的咨询委员会、学术参议会以及其下设的各个委员会,为学术事务提供意见。三是完善人员结构和人事制度。2021年,南洋理工大学有7613名教职员工,其中教师1627人占22%,研究员3073人占40%,行政人员1776人占23%,辅助人员1137人占15%。教师中,教授206人占13%,副教授572人占35%,助理教授338人占21%,讲师346人占21%,访问教师81人占5%,其他教师84人占5%[5]。人事制度方面建立了一整套包括人才招聘、教师培养、绩效考核、职称晋升、人文关怀等制度规范,既借鉴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世界一流大学的共性经验,也具有南洋理工大学自身发展理念、办学定位层次水平和现实需求的个性实践, 总体有效[6]。
二、 对标一流提升水平: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对接国际一流的评聘标准
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南洋理工大学发展的核心动力。目前,南洋理工大学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优秀人才吸引和作用发挥的机制、体制。通过国立研究基金会研究学者奖学金(NRF)、南洋助理教授职位等国家、学校人才专项的支持和正常的高标准面向全球的招聘,引进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学者和青年才俊,使南洋理工大学的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一方面,南洋理工大学设计了严格的教师招聘制度,这是建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关键所在。实施科学、严谨的招聘制度,人才引进坚持“内外结合、上下一体”两个原则,以保证招聘最优秀的人才,打造卓越的师资团队。学校通过预算来调节招聘的规模,主要依据大学和学院的需要以及师生比。通过成立招聘委员会,全球发布招聘信息,严格、全面的面试,全球相关领域顶级专家的评审,学院、学校的严格遴选,最终确定入选者。另一方面,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吸引国际顶尖的人才。南洋理工大学建立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薪酬制度,且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薪酬制度灵活,提供给教师良好的子女教育津贴和校内住宿条件,提供充裕的科研启动资金,面向全球招聘顶尖的学术人才,并逐步完善外来人才的优惠政策,如永久居民政策——以“绿卡”的方式给予外来人才在购房、医疗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诸多优惠政策,使外来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吸引了大量高水平的外籍教师。
在教师队伍的管理上,一方面,南洋理工大学主动对接国际一流的评聘标准。对照美国大学的用人标准,实施了终身教职制度,其显著特征为非升即走、淘汰率高、流动性强。在教研人员的招聘和职称晋升中,引入了斯坦福大学的学术评价标准。对于助理教授实行合同制管理,首个合同期一般为4年,期满考核合格可续签,期间可开展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评价。如第一次晋升没有成功,3 年之后还可再次申请一次。如果7年之内还没有晋升副教授,原则上要离开南洋理工大学,但出于人性化考虑,学校一般会与其再续签1 年,给予寻找新工作的缓冲期。教师职称管理上采用美国大学的模式,分为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三个级别的职称均不限名额,主要依据教师的工作业绩来判定,同时参照国际同行学术评审标准来考核。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师职务晋升制度,严格遵循国际同行的学术评价标准,校内未设具体的标准,主要参照于排名接近或者靠前的美国大学教师晋升标准,且评审专家的资历较高,一般是在本学科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详见图1)。另一方面,实施完善的师资培育和绩效考核与评估制度,并对新入职教师制定了一系列的培育举措,如提供丰富的科研启动基金,助力新教师的科研发展;减免首年教学工作量,帮助新教师适应新岗位;组织优秀教师传授方法和经验,实施资深教师传帮带机制等。这些举措使广大新教师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快速提升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师资考核管理是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增强师资队伍创新活力、提升高校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6]。基于此,南洋理工大学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谋划,设计完善的考核方案,进行量化和定性考核,实行科学合理的动态考评机制,考核结果与教师收入和晋升等高度相关。
图1 南洋理工大学大学聘任、晋升与长期聘用程序(1)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访学研修成果整理
三、 审时度势优化路径: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跨学科研究
为了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增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入国际高校联盟,逐渐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一是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依托雄厚的经济基础、优美的生态环境、包容的人文氛围,加之政府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投入,任人唯贤的引才机制,丰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保障,吸引了大量高水平顶尖人才加盟南洋理工大学,为大学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南洋理工大学70%以上的教研人员来自海外81个国家的570多所高校。二是扩大国际学生生源,培养国际化人才。南洋理工大学为了引入更多优秀人才,制订了一系列吸引优质生源的政策,如给予政府留学津贴、提供详尽的留学信息、设置高比例的奖学金和其他留学资助计划等。南洋理工大学现有33200名学生,来自全球80多个国家,其中76%的博士生、53%的硕士生和15%的本科生是国际学生。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留学教育体验,设计了多种海外留学体验项目,以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复合型领袖人才。目前,超过80%的本科生在校期间都参与海外留学项目,未来这一比例将达到85%。另外,南洋理工大学与全球37个国家的300多所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合作教育项目达60余个,积极申请各类国际专业鉴定和认证课程。目前,所有工程类课程已经通过华盛顿协议的认证,商学院获得欧洲质量发展体系及美国国际管理教育联合会两项认证。三是加强国际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南洋理工大学致力于构建世界级研究型大学,与全球的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合作伙伴开展的科研合作项目达700多个,与顶级工业界伙伴开展科研合作,建立国际合作实验室,主要行业合作伙伴包括法国泰勒斯集团、英国劳斯莱斯等。同时设立高等研究所来推动科研发展,研究所顾问由9名诺贝尔奖得主和1名菲尔茨奖得主担任,为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建议(详见图2)。
图2 南洋理工大学教育国际化实践路径(2)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访学研修成果整理
从全球高校跨学科教育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国内外有关跨学科教育的研究可知,目前跨学科教育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等高校,且以分析华盛顿大学、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等传统的综合性一流高校为主,而较少关注新兴理工科大学在跨学科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发展。实际上,随着科技变革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兴理工大学的发展往往更具时代价值,以培养适应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为导向,就不可避免地进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使科学、技术和产业融合发展,其跨学科教育的实践经验丰富且具有前瞻性[7]。南洋理工大学就是这一新兴理工科大学发展的全球典范,其在跨学科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组织结构和相关配套措施值得我们关注和学习。面向未来,南洋理工大学审时度势,根据国家的战略需求、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不断调整其发展战略,持续推进跨学科教育。2015年,南洋理工大学开始实施“NTU2020年策略”,全力推进可持续地球、全球亚洲、社区安全、健康社会和未来学习“五大巅峰计划”[8],依托于跨学科平台建设、跨学科人才培养、跨学科研究来实现全球性卓越大学目标,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紧跟世界战略前沿,与时俱进,以助推大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 南洋理工大学创新变革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从南洋理工大学的办学实践经验可知,在大学自治后,经过一系列创新变革举措的实施,成为享誉全球的世界一流大学。当前,我国第一轮“双一流”建设已经结束,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展望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与南洋理工大学相比,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大学治理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且缺乏特色的办学思路。对此,我国“双一流”高校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 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提升大学治理能力
南洋理工大学在实现自主化办学后,在大学治理上敢于突破,首先是制度的顶层设计。所有的制度应服务于大学的战略目标与使命的实现。在大学治理中,注重网状思维和系统思维,避免了各部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实现全校上下一盘棋。如:南洋理工大学预算制的执行很好地实现了“学校决策、学院和部门执行”的一体化管理,提高了目标管理和执行的效率。其次是制度的严格执行。科学的制度只有在高效执行中才能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如南洋理工大学的教师绩效考核制度规定,考核教师连续3次未达到职级要求的将被解聘,从而有效避免教师“混日子”的现象。再次是对制度的不断修正,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从2018年4月起,南洋理工大学重新调整了教师绩效考核的等级和比例,并对优秀等级的评定采取了更加严格的程序,学院的话语权进一步提高,以通过绩效考核来抓住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
就我国“双一流”高校而言,仍然需要完善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推进一流大学规章制度建设和执行程序的严格化和科学化。就大学层面而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办学治校理念,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结合我国国情,持续推动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实行教授治学,形成校友、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治校的良好格局。学校行政事务由校长统一领导,各部门分工负责,实施精细化管理,发挥公共服务的价值属性,尤其要加强学术委员会的建设,使学术委员会成为大学学术治理体系的核心。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学术委员会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和评定等职权,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和学风建设等发挥关键性作用。
(二)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南洋理工大学尽管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然而却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在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是以学生为本。学生是高等学校存在的根本。南洋理工大学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体验,并从硬件和软件方面全力实施这一目标。硬件方面:学校优美的环境,标准的运动场所和设施,遍布校园的就餐、学习、交流场所,快捷免费的校园巴士,舒适的学习和生活场所,有力保障了学生专心致志地翱翔于知识的殿堂。软件方面:通过制度化设计和实施,使教师招聘、职称晋升、个人收入等环节体现出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大力支持学生自主化管理,培育领袖人才;通过全球浸濡计划,让学生获得留学体验,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其次是以教师为本。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决定了大学发展的高度。南洋理工大学通过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教学上的传帮带、子女教育津贴、提供校内公寓住宿等多项措施,解决了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快地、更尽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再次是与校友保持良好的联系。优秀的校友是大学发展的名片,也是推动大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力。南洋理工大学重视校友工作,广泛联络全球的校友,在各地区设置校友组织并开展校友活动,提升校友的身份意识等,凝聚校友力量,以获得校友的大力支持。
南洋理工大学以人为本的有益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学习。就我国而言,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明确,关键在于贯彻和落实,从学生、教师和校友三个层面出发,以形成良好的人文氛围。其中,重点是要提升我国高校的师资建设水平,结合南洋理工大学的经验,我国高校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入手。在宏观层面,政府要继续发挥引领作用,在高校师资建设上把方向、定标准和适时监管,充分下放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权限,加快推进高校自主化、灵活化办学。在微观层面,我国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师资考聘的规章制度体系、优化人才引进工作流程、健全师资培养和人文关怀举措等,逐步将管理权下放,解决“下事不下权”和“权力失效”等问题。
(三) 加强跨学科教育,培育国际化人才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高校在知识技术创新的作用愈来愈重要。单一学科的研究、发展已日趋深入,很难产生重大影响的创新发现,走多学科交叉与组合的创新之路是必然趋势。南洋理工大学从多方面鼓励学科交叉与合作,如成立了跨学科研究生学院,主要集中于可持续发展、医疗保健和新型媒体三个科研领域,促进该校在这些领域创造学科高峰,同时培养跨学科研究的人才。在教师招聘时,注重引进有跨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以多学科的视角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生培养上,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方面,与国际著名大学建立了多个联合培养项目,实行双导师制,并专门设立了跨学科的研究方向,由来自不同的学科的两位教授共同负责,并给予重点支持,如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设立了工业史研究、商业史研究等不同的跨学科研究方向。
对我国而言,跨学科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开展跨学科教育对我国“双一流”高校而言任务十分艰巨。一方面,需要加强跨学科平台建设,打通跨学科合作研究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不同院校的师资和研究团队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建立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设置跨学科课程,引进、培养、聘用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多导师制”,培育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跨学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