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PP模型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建设评估研究
2023-03-25杨洁赖佳琪张欣
杨洁,赖佳琪,张欣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一、 引言
2020年7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此次会议提出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可见,国家对研究生培养高度重视。导学共同体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思路,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导学共同体”有助于师生的共同发展,因此“导学共同体”评估体系的构建是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
导学共同体是指以知识传创和全面育人为目的,在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的努力下,通过合作与交流,实现自我价值和共同发展的教育形态与交往过程[1]。导学共同体是新时代研究生高质量培育的新路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与使命。许多学者对导学共同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方磊认为导学共同体具有科研导向性、价值导向性、情感导向性的特点[2];张荣祥等认为导学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得益于共同的价值、明晰的权责、共情的体验、充分的沟通和科学的评价[1];胡洪武基于导学关系视角认为“师生发展共同体”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特征——统一价值观的团队理念、平等自由的沟通文化、教学相长的协作模式和互利发展的共赢结果[3]。以上学者主要分析构建导学共同体的特征并给出有效实现途径,但缺乏真实论据,无法直观体现每个特征对导学共同体构建的具体影响,需采用量化的方法去探索导学共同体构建的合理性。傅慧俊通过文献、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提出研究生导学关系理论模型,基于研究生导学关系模型和主要影响因素,探索研究生导学关系的评价机制[4]。王新荣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初步建立了和谐师生关系评价体系,但是AHP法计算量大。为克服AHP法计算量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且限制同一层次中的指标数目的缺点,本文采用有序比值法来确定各项指标权重[5]。有序比值法是结合专家咨询法和排序一致性原理,创造性开发的权重计算方法,该方法具有容易理解、计算简便的特点。
此外,在新农科背景下,面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新农科建设对学生的培养应从偏重服务产业经济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转变,从单学科割裂独立发展向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转变,从专注专业教育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高度融合转变,从专注知识本位向侧重个人本位转变[6]。目前农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选拔、专业设置、知识结构和人才培养数量这四个方面[7]。与传统农业人才相比,新农科背景下的农业人才需要具有新的历史使命与新的特征[8]。因此需要新的涉农型研究生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农业人才,而构建完善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体系是培养高质量农业人才的关键。
构建导学共同体的目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并为国家提供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的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变化,需要及时调整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由于评价体系能有效展示出系统存在的长处与短处,许多高校构建了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体系,但其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体系局限于仅评估导师或学生。有学者发现导学共同体的双主体,认为需要对导师和学生均进行评价,同时学术环境的影响对研究生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评价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导学共同体,并为导学共同体的完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本文引入教育评价中常见的CIPP模型。CIPP模型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以及成果评价,是一种全过程的评价模式。同时,CIPP评价模型强调改进,即通过对方案的调研、分析以及评估,从而做出决策并提高评价的效能[9]。CIPP模型可以从以上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导学培养进行系统评价并根据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将其引入研究生导学共同体构建中。
在新农科时代背景下,农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高质量农业人才势在必行。导学共同体是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新思路,导学共同体构建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质量。因此,为了科学引导各学校培育高质量农业人才,有必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体系。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基于CIPP模型构建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的指标体系,利用有序比值法对其进行赋值,得到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的综合评估体系。此评估体系对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进行综合科学评价,为导师、学生、学校提供评估思路,对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农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 CIPP模型与研究生培养导学评估适切性分析
CIPP评价模型于1966年由斯塔弗尔比姆提出,此模式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四项评价活动组成,是一种具备发展性功能的模型[6]。背景评价是指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要与目标;输入评价是指在达到环境评价的基础上,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分析;过程评价是指对方案实施过程中进行持续的监督与反馈;结果评价是指对目标达成度评价[10]。CIPP模型意在强调改进,并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提高了其在评价活动中的认可度。CIPP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各方面教育发展评价中,如CIPP模型适用于高校创业教育能力评价研究[11]、公务员培训评估体系研究[12]、高校课程思政教育评价研究[13-14]等。因此,尝试将其应用于研究生导学关系培养中。CIPP评价模型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对象的信息,以帮助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条件的效用、培养过程的监督以及培养结果的考核。本文将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以及结果评价四个方面分别系统的论述CIPP模型在研究生导学关系培养中的作用。
背景评价关注研究生导学培养的教育外部环境以及培养的目标。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断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的提升。与此同时,社会上对于学术人才也更加重视。完善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能让学生和导师体验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15]。研究生的导学培养不仅要注重社会大背景,还要注重本校实际情况,学校整体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构成了导学关系发展的软环境[16],通过在校内外宣传优秀的导学关系形象,强化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能够达到在全校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导学氛围的目的[17]。在社会支持系统下,学校、导师、研究生三方努力[18]共同打造出研究生导学培养的新路径。因此,在研究生导学培养过程中,应该同时考虑社会环境[15]、学校环境[16]、各方态度[18]和培养目标[19]以保证研究生导学培养环境与目标的合理性。
输入评价强调在达到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对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进行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分析。新时代发展环境下,各大学需确定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在此基础上,研究型院校需考虑自己是否具备培养研究生的基础条件。一方面,学校需要具备经费以及软硬件设备等基本条件[20],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19],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为培养高质量研究生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不仅研究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决定其最终发展,而且导师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1],所以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生源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条件。因此,输入评价包括经费保障[20]、制度保障[19]、软硬件设施[20]、师资队伍[21]和生源状况[22],以保证研究生导学培养条件的充分性。
过程评价是指对研究生导学培养过程进行评价。导师与研究生是研究生导学培养过程中两个最基本的主体,这两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研究生导学培养的基本过程。新时代的导学关系中赋予导师更多的义务和责任,导师需为研究生提供的引导和支持不仅包括学术性指导还有择业等人生方向性指引[16]。沟通能帮助导师把握学生动向,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导师和其所有学生共同构成一个团队,好的团队氛围能够感染每一名学生,带动大家一同发展,有助于构建积极导学关系[22]。此外,将就业培训融入过程评价中,让研究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社会需要、认清社会发展,在实践中了解国家改革动态[23]。因此,过程性评价从导师指导[16]、沟通情况[22]、团队状况[22]、就业培训[16,23]四个方面考虑,有助于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调整培养方案,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结果评价是对研究生导学培养的结果进行评价,即通过评估研究生是否充分发挥个人价值和潜能、是否促进自我实现[24],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情况以及各方的满意度[5]来衡量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评估和分析研究生导学培养是否成功,为改进研究生导学培养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所以评估研究生导学培养结果通过学生成长[24]、教师发展[4]以及各方满意度[5]来进行评价(见图1)。
图1 基于CIPP的研究生导学培养评价模型
通过上图1可以发现: 背景评价是对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与环境进行评估,应确定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目前的需求,并对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各主体的态度等进行评估,达到为研究生提供适宜的培养环境的目的。以输入评价的培养条件作为保障,对研究生导学培养的资金、设备、师资队伍、制度、生源进行可行性评价,进而提供有质量的培养条件。培养过程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通过对研究生导学培养过程中的导师指导情况、团队氛围情况、师生沟通情况、就业培训情况进行全过程全方面的评估,有效地展示导学共同体的发展过程。以成果评价的培养结果为关键,对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各方满意度进行系统的考查,获得进行综合性评价,为后续改进提供思路。研究生导学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培养方案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而CIPP模型注重评价过程,并在能够凭借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相应问题以对评估方案进行改进,使其不断完善和发展最终使培养方案适用于需求。可见,研究生导学培养过程与CIPP模型的评价框架是高度适切的。因此,将CIPP模型引入导学共同体构建评估体系中,从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四个方面对研究生培养导学共同体进行综合评价,使得评价多元化,同时具有发展性,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三、 基于CIPP模型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指标体系
新农科是当前教育的热点,农林高校教育需要配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美丽幸福中国建设”等战略需求,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农业要求的涉农型人才。在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一般的研究生培养导学共同体指标存在忽略社会背景下政府对新农科建设的重视、新农科的建设与改革下对农业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变更,以及涉农型研究生特殊的时代使命等问题。同时,涉农型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发展性的活动,随着乡村振兴逐步推进,对农业人才要求也不断发生转变,构建一个具备发展性的评价模型更符合实际需要,而CIPP模型是一种具备评价发展性功能的模型。因此,本文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考虑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的特殊性,基于CIPP模型提出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体系。
(一) 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特征
在背景评价方面:从社会环境来看,大众对农业的固有看法停留在传统农业,而舆论氛围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学生与家长对涉农专业存在偏见。增加学校所在区域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有关“三农”文件数量,发挥宏观协调作用,并推动各组织单位开展助农、爱农活动,引导人民大众改变对农业的看法,在政策文件以及活动开展中正确引导农业的舆论导向,树立农业自信。从学校环境来看,农业高校作为涉农型人才培育的摇篮,是农业人才学习、成长的地方,更应构造良好的氛围环境,学校领导应加强对农业项目的重视,并大力营造校内爱农环境,增加宣传栏、展板对农业宣传的数量。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对广大涉农专业学生提出了时代要求,这不仅要求涉农型研究生重视其所学农业专业,也要求导师、学校重视,共同担起这份独特的历史使命,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涉农型研究生。此外,涉农型研究生培养除了符合对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外,还需满足新型农业人才的时代要求。因此,背景评价中提出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各方态度以及培养目标4个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所在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有关三农文件数量等11个特殊涉农型三级指标。
在输入评价方面,首先,考虑到农业科研对象的生命周期较长,同时受到季节、气候等影响的特点,涉农型研究生需遵循客观规律,短期内难产出成果与效益,相较于其他学科研发周期长、研发投入大,对于经费保障、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和涉农型研究生自身均提出要求。其次,在经费方面,由于不同区域、不同高校的农业项目经费并不相同,需要考虑学校对农业项目经费的支出情况;学生科研依托于导师的项目,农业科研短期内难有收益,导师项目需要充足的经费。再者,在师资队伍方面,新农科建设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导师提升自身能力水平、将精力更多的投入于学生,导师不仅“教书”同时也“育人”,导师的师德师风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爱农情怀也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师生中传承。在导师的带领下,自主性强、学习态度好的涉农型研究生成长为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的新农人。与传统的农业从事人员有较大的区别,涉农型研究生应树立新农人观念,在国家需要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最后,导师与学生是合作共同体,应保障研究生应有的权利,避免导师一方独大,打造权责对等的导学合作关系;同时也应完善导师激励制度,对有贡献的导师及时进行奖励,调动导师积极性。因此,输入评价中提出经费保障、制度保障、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与生源状况等5个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在农业项目的经费支出情况等11个特殊涉农型三级指标。
在过程评价方面,农学作为一个实践性强较强的学科,不仅需要导师的领导与团队的合作,同时也需要沟通作为润滑剂。导师将前沿知识分享给涉农型研究生,帮助其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并及时进行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同时,研究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需要团队一起努力,团队的氛围影响科研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而团队成员的能力则影响团队科研活动是否进展顺利。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以合理的沟通方式进行对话沟通,并增加彼此沟通的频率、以保证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农业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小,平均薪酬低,毕业生难以找到与专业相匹配的工作,致使被迫转行,就业求职存在困难。对涉农专业研究生进行就业指导、安排实习,了解目前社会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为涉农型研究生就业助力。因此,过程评价中提出导师指导、沟通情况、团队状态以及就业指导4个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导师提供前沿知识分享情况等9个特殊涉农型三级指标。
在结果评价方面,涉农型研究生培养结果与培养目标是否一致是导学共同体构建是否合理的关键。学生成长是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构建成果在学生层面的体现。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质量是培养的可见成果、未来发展情况是培养的持续性的体现、“一懂两爱”的价值观认同感是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培养的核心。在新农科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导学共同体评价能有效促进涉农型研究生导师师资的培养,为涉农型研究生教育全面持久深入地提供师资保障。此外,考虑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的构建主要涉及涉农型研究生、导师以及校方等第三方成员,考察这三个群体的满意度作为具体衡量指标,帮助丰富评价信息,使得评价结果更为准确,对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有效的信息。 因此,结果评价中提出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各群体满意度3个二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爱农价值观等8个特殊涉农型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基于CIPP模型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综合评估指标体系
(续表1)
(二) 基于CIPP模型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的评估指标
在本文的研究中,结合已有文献的导学共同体评估指标并结合当下农业专业特点,构建了基于CIPP模型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为影响综合评价的4个方面,包括背景、输入、过程、结果;二级指标为影响综合评价的具体因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各方态度、培养目标、经费保障、制度保障、软硬件设施、师资队伍、生源状况、导师指导、沟通情况、团队状态、就业培训、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各群体满意度一共16项;三级指标为具体因素的相关的细分指标,共39项。
(三) 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综合评估指标体系赋权
虽然上文已构建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综合评估指标体系,但各指标维度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为了实现评估的科学有效性,有必要开展指标权重确定研究。权重表示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可以体现情况评判的重要信息。在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构建评估体系中,每个指标对最终导学共同体构建的评估情况的贡献各不相同。合理的确定指标权重即对各指标分清主次,增加评判的客观真实性。综合考虑后,本文采取有序比值法来确定导学共同体构建评价的权重。有序比值法是结合专家咨询法和排序一致性原理,创造性开发的一种新的权重计算方法[26]。与前人使用的AHP法相比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量更少且简洁易懂,无需限制同一层次中的指标数目且具有保序性。
1. 排序一致性原理
对于一个由m个评级指标Ai(i=1,2,…,m)组成的指标集A,指标集A中任意两个指标关于模糊概念“重要性”进行对比时规定:若指标Ai比Ak重要,则Vik=1,Vki=0;若指标Ai与Ak同等重要,则Vik=Vki=0.5。指标两两对比得到二元定性排序标度Vik=(uik)m*m,Vik为二元定性排序一致性标度矩阵的充分必要条件:
2. 确定指标权重的有序比值法
根据上述的排序一致性原理,确定指标集A关于模糊概念“重要性”的二元对比定性排序一致性标度矩阵Vik=(uik)m*m。
并按Vik的各行元素之和Si由大到小排列确定出指标集A关于“重要性”的一致性排。
(1)
显然,ρi-1,i≥1(i=m,m-1,…,3,2),将式(1)连乘,得:
(2)
将式(2)连加,得:
(3)
因此,可得:
(4)
3. 基于有序比值法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权重赋予
本研究评估主体囊括影响导学共同体构建的各个方面包含社会因素、高校因素、导师因素、学生因素。通过制作涉农型导学共同体相对重要性问卷调查表,向多名专家、导师与涉农专业学生发放问卷,回收问卷得到各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的判断。随后,根据上面所述“重要性”的两两比较规则,确定决策指标关于“重要性”的一致性排序,结合式(4)计算出指标的权重。
根据上述有序比值法的步骤,对“社会背景”进行相对重要性分析。将“学校所在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有关“三农”文件数量A111”“学校所在区域开展助农、爱农活动的活跃程度A112”“社会对于农业的舆论导向A113”,两两比较得到涉农研究生导学共同体构建各项衡量指标的关于“重要性”的二元排序一致性标度矩阵:
统计问卷咨询得出高校导师与涉农专业研究生对涉农研究生导学共同体构建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比值为:
根据式(4)可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具体权重。
w111=(1+2.5+1.4×2.5)-1=0.140,w112=1.4×2.5×(1+2.5+1.4×2.5)-1=0.504,w113=2.5×(1+2.5+1.4×2.5)-1=0.356。
最终,得到“学校所在区域(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有关‘三农’文件数”“学校所在区域开展助农、爱农活动的活跃程度”“社会对于农业的舆论导向”三个指标的权重向量为:w=(0.140,0.504,0.356)T。
重复上述步骤计算出指标层各因素的权重向量得到指标评估权重列表,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看出,涉农研究生导学共同体构建评估指标权重的大小关系。一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输入、背景、过程、结果。其中背景评价中的二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各方态度A13、社会环境A11、学校环境A12、培养目标A14;输入评价的二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师资队伍A24、经费保障A21、制度保障A22、生源状况A25、软硬件设施A23;过程评价的二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导师指导A31、沟通情况A32、团队状况A33、就业培训A34;结果评价的二级指标重要性排序为学生成长A41、教师发展A42、各群体满意度A43(见表2)。
表2 基于有序比值法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综合评估指标权重表
四、 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体系的评估建议
根据CIPP模型构建的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评估指标体系,参考导学共同体构建现实案例,现对学校、导师与学生提供评估建议。
(一) 注重树立农业态度,弘扬助农爱农精神
在二级指标权重中,各方态度因素占比35.5%,其中导师对农业专业的态度(50.9%)对导学共同体构建的影响非常大。“简单的事情用心做,用心的事情全力做”,这是获得兰州大学首届研究生“十佳导学团队”活动杨教授导学团队构建导学共同体秉承的信念,也是作为导师应有的态度。国家正高质量推进新农科建设,导师是涉农型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应树立良好的农业态度,带领学生走进农村,弘扬农业精神,做农业科技的有力传播者。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态度难以进行量化测量,可以通过前往农村实地调研的频率和时长进行评估;对学生的影响程度难以量化,可以采用项目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进行答辩阐述,多方面多角度对其进行评估;社会态度则可以通过公共信息网站发布的农业相关政策或举办的相关农业活动进行评估,并通过高校评估达到督促地方政府弘扬农业精神的目的。
(二) 加强考核师资队伍,强化导师立德树人职责
在二级指标权重中,师资队伍占比60.6%。其中,导师的师德师风因素占比最大(57.3%)。山东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五导”卓越导学团队的第一条件为“是严慈相济,甘为人梯的师德楷模”。学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导师师德师风建设。当前高校主要通过硬性指标方式制定导师选拔、遴选的标准,如发表的文章或拥有的项目进行评价。此类考核制度过于僵化,应完善考核制度,将立德树人职责引入职称评定、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机制中,并将其纳入优秀导学团队评选体系。制定导师培训管理办法,定期对导师师德师风进行考核评价,提升导师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视程度,助力导学共同体的完善。
(三) 交流先进经验,传递前沿知识
在二级指标导师指导中,导师提供前沿知识分享情况以及导师指导频率占比相近(35%)。浙江大学“和谐创新之家”俄语学科导学团队由王永教授领衔,以“瞄准学科前沿、结合国家战略需求、追求特色发展”为指导方针,常态化举办读书会,开展文学艺术及文化活动,研究生也乐于与老师探讨学业,漫谈人生。当前,新信息、新知识高速生产与迭代,农科专业性强,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定期开展学术沙龙、研究生导师交流分享会有助于导学共同体不断完善和发展。
(四) 关注研究生成长,培养“一懂两爱”农业人才
在结果指标中,学生成长占比最为突出(40.4%)。华中农业大学张俊飚教授领衔团队师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服务“三农”的生动实践中施展才华。2020年团队近60位研究生完成主题为“新冠疫情对三农发展的影响——来自基层的声音”的调研报告,立志服务于“三农”事业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可见,学生成长显著影响涉农型研究生导学共同体的构建。为助力学生成长,学校应推进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调整部分过时课程,增加新方法、新内容的农学课程,并提供所需的农业设备,以确保科研的与时俱进性。同时,营造良好的农业学术交流环境,如组织学生参加农学研究最新成果展示、下乡学习等,亲身体验农业生活,以激发其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