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名画中的美学观及其教学应用

2023-03-25

教育观察 2023年3期
关键词:名画国画意境

蔡 军

(南京市启迪小学,江苏南京,210014)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是运用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艺术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1]美术是指创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间,且具有可视性的艺术。美术教学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名画又是美术作品中的佼佼者,具有很高的美术教育价值。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传递中国名画中的美学观,让学生认识中国名画、赏析中国名画,进而提升学生对中国美术的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

一、中国名画的美学特点

中国名画是中国的艺术瑰宝,彰显着中国艺术的美学特点,蕴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哲思,具有鲜明的美学特点。有研究认为,传统的中西绘画区别很多,但最重要的区别是西方画以“目视”,国画以“神遇”,而“神遇”要用精神领会、思考。[2]有研究认为,国画耐人寻味的关键,在于其将写实表现与寄托、情感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意境,国画中蕴含着自然美学精神。[3]有研究认为,国画里存在着“齐而不齐三角觚”的美学现象。[4]总结已有的相关研究可知,有关国画的美学特征探讨最多的是意境美、自然美和构图美。

首先是意境美,这一特征被广为认可且研究最多,具体的表述有气韵美、精神美、“意”的美学、“淡”的美学等,这类精神气质加哲学思考之美均可归为意境美。意境是通过画家采用各种艺术手段营造出来的一种境界,它牵连很多内容,如形神、虚实、动静、有无等,这些都是常见的手法,作者能够将自己的心境和现实结合起来,让画作拥有灵魂。[5]意境美体现画作与作者的融合,是作者通过画作传递的精神之美、思想之美、情感之美。

其次是自然美。在很多中国名画中,有山、水、梅、兰、竹、菊、鸟等自然意象,体现的是大自然的和谐,大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的画面。有研究指出,国画作品中所展现的和谐共生的美学精神是对自然生态与人类精神关系的穿插体现,作者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是具有救赎意义的美学精神。[3]例如,《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溪山行旅图》等名画都体现了国画中的自然美。

最后是构图美,即国画本身的结构之美,如常被提及的留白之美、笔墨之美、线条之美。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线条作为最早的造型手段完成了从视觉化到意象化、从形态到思维的转变。[6]从笔墨表现上来说,“齐而不齐三角觚”结构形式符合国画的审美内涵,与国画表现有着渊源关系。 结构美是意境美和自然美的基础,国画的美通过结构表现出来,其本身也蕴含着美的价值。

二、中国名画教学要点

中国名画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的精粹,将其融入美术教学既是发挥中国名画教育价值的需要,又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但中国名画教学要把握以下要点。

(一)把握绘画技巧,训练学生的“笔感”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引入中国名画的绘画解析,尤其是有关画法的视频介绍,以便让学习更清晰地了解国画的画法技巧,并尝试应用在自己的绘画中。小学生刚学习绘画,对复杂的画法会不理解,尤其是国画强调的运笔。为此,教师可让学生借鉴中国名画的绘画技巧,逐渐体会国画的绘画魅力,在不断的练习中一点点领悟,找到自己绘画时的“笔感”。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以下要点。首先,注意纠正学生的姿势。国画的书写工具是笔墨纸砚,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使用技巧,在画画姿势上也有一定的要求,如画国画一般要站着画,这样才能更自如地运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国画的精髓。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绘画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不断调整学生的绘画姿势,以便让学生掌握国画的正确技法。其次,注意教学生正确地握笔。国画的意境美与绘画的技巧密不可分,意境讲求中庸之道,因此国画握笔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画不同的内容也要有不同的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强化这一要求,为学生提供指导,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技巧。最后,注意运笔技巧。运笔需要技巧,运笔自如是国画的最高境界,只有自由地运笔才能画出有意境的国画,体现国画的神韵。在运笔时,学生下笔要根据画的内容适当调整,把握下笔的轻重,注重下笔的线条等。只有做到以上三点,学生才能在掌握国画绘画技巧的基础上逐渐有“笔感”,画出有一定水平的国画。

(二)突出作品的中国美,增强学生美的体验

中国名画是国画中的精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引入中国名画要突出名画的中国美,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中国美是指蕴含中国元素的美学特征,如上文提到的意境美、自然美和构图美。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下途径突出名画的中国美。第一,赏析加讲解。赏析与讲解可以有先有后,也可以同步进行,但要注意赏析和讲解的要点,突出名画的优势特点,这样才能突出名画中的中国美,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对美的体验。第二,讨论与启发。在中国名画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介绍自己对名画的认识,包括名画的创作背景、名画的绘画技法、自己看到画之后的感受、名画中的意境及要表达的内容等。这一步是在赏析与讲解之后,因此学生多少会受上一环节教师讲解的影响。这时,教师就要不断地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有更丰富的表达,得到更多的启发。第三,创造性表达。创造性表达是指让学生根据名画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可以是描摹,也可以是装饰,还可以是手工制作等,学生能够想到的形式都可以让学生尝试,鼓励他们利用名画进行再创作。

(三)融入文化元素,丰富绘画活动

在教育中诠释、运用和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发展基于本土的教育伦理观,这既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应有之义,又是教育回归原点和育人本质的重要途径。[1]在中国名画教学中,教师可融入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以中国名画为切入点,引领学生从中国名画中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在中国名画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也有助于丰富绘画活动,让学生体会教学的灵动性和更多可能性。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把握内容的筛选、融入的契机和形式的丰富性。

首先,教师要选择既有深度,又便于学生理解的内容,如在教学《韩熙载夜宴图》时,可融入服装文化,介绍当时的服装特点和流行样式等,以此让融入的内容不突兀,以便更自然地让学生接受。其次,融入的契机要恰当。教师要把握融入文化元素的契机,考虑是在教学引导时还是在讨论中或创作时融入,因为不同的融入时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时,在教学后教师要反思融入文化元素的时机是否自然,只有自然地过渡,将文化元素顺理成章地与中国名画结合起来,学生的认可度才会高。最后,要注重融入形式的丰富性,即教师在中国名画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要有恰当的形式,如插入视频、融入手工活动等。丰富的融入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中国名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南京市启迪小学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在各学科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表现之一。在美术教学中,将中国名画融入教学是教学常态,中国名画是美术教师比较重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本文以苏少版美术第十册第14课《桥》的教学为例,论述中国名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这一实践结合上文提及的中国名画教学要点,具有创新性,教学效果显著。

(一)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

这一课教学内容的主题是“桥”,旨在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桥、欣赏桥、创作桥。根据《标准》中的学段美术目标要求,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第一,认识各种各样的桥,知道桥梁的基本结构、外形特征、功能;第二,欣赏各种各样的桥,表达自己有关桥的想法;第三,结合中国名画中的桥,进一步认识到我国古代的桥,了解我国“桥文化”的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第四,尝试自己创作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有关桥的美术作品。

这部分教学内容属于造型艺术,在教材中有四页内容:第一页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各种各样的桥,由于页面有限,呈现的桥的图片有限,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拓展;第二页为了解家乡的桥并尝试画出来,这一页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让学生从身边的桥开始更细致地了解桥;第三页和第四页为实践,让学生用各种材料做各种各样的桥,是在充分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教学内安排层次递进,可以让学生逐渐深入地学习桥。

(二)融入中国名画的教学设计

根据这一课的教材内容安排,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即欣赏桥、了解桥、创作桥、再欣赏桥,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环节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融入了三幅涉及桥的中国名画,即《清明上河图》《溪桥策杖图》《玉带桥诗意图》。这三幅画比较有代表性:《清明上河图》呈现的是市井繁华中的桥,《溪桥策杖图》呈现的是乡村之桥,《玉带桥诗意图》呈现的是皇家园林中的桥。根据教学内容,为了将这三幅图有机融入教学,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第一环节:欣赏桥

呈现古今中外各种各样的桥的图片,形成视觉冲击,在头脑中丰富对桥的认知。再将上述三幅中国名画融入这些图片。借助的工具是多媒体播放设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在课前师生一起收集和整理。

第二环节:了解桥

第一,讨论桥。让学生充分地讨论自己印象中的桥,说一说桥的造型、功能,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桥,说一说桥对自己生活的意义。第二,分类。欣赏30张有关桥的图片,这些桥各具特色,有代表性,《清明上河图》《溪桥策杖图》《玉带桥诗意图》在其中。学生需要将这些图片分类,是按照桥的造型分、按照画的年代分,还是按照桥的功能分,由学生自己决定。第三,画桥。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画桥,通过画桥更深入地认识桥。教师提供国画画材,带领学生画桥,在画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国画素养。在画桥之后,让学生解释自己画的桥,说一说画的涵义、画法、自己的想法。

第三环节:创作桥

第一, 让学生设想自己想做的桥,并列出需要的材料,想一想做桥的步骤、困难等。第二,提前准备材料,学生可以和家长一起准备,也可以在班级群里互相借用材料。第三,将材料带到教室,一起制作各种各样的桥。第四,学生比较制作好的桥与中国名画中的桥,如比较乡村之桥与《溪桥策杖图》中的桥,并说一说自己的桥周边的景色,自己的桥的特点,自己制作的桥美在何处。

第四环节:再欣赏

这一环节是学生在完成上述所有环节后进行的再欣赏,因为在上述环节完成后学生会对桥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全面地认识桥。教师精简20幅有关桥的画与学生一起再欣赏,《清明上河图》《溪桥策杖图》《玉带桥诗意图》也在其中。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欣赏国画的意境美、自然美、构图美,从专业的角度讲解国画的画法与布局,说明桥在画中的烘托作用,提炼桥之美学价值。

(三)教学过程解析

本课教学遵循上述教学环节,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均有机融入了中国名画的元素,对《清明上河图》《溪桥策杖图》《玉带桥诗意图》进行了逐渐深入的融入。第一环节为一般欣赏,让学生认识这三幅画;第二环节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这三幅图,有学生会从构图、古代人民生活的角度来阐释这三幅图中的桥,这说明学生对这三幅画有了较深入的认识;第三环节通过作品比较,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想象,如《清明上河图》《溪桥策杖图》《玉带桥诗意图》中的桥是怎么建造出来的、这些桥现在还在吗、这些桥的构造与景物的对应关系等,让学生通过想象与思考对名画有更全面的了解;第四环节让学生在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后再欣赏,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欣赏,深入地体会中国名画的意境美、自然美和构图美,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智慧的认同及中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可见,将中国名画融入教学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的内容,而且可以让中国名画再次被欣赏,凸显中国名画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

总之,中国名画具有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其价值属性可以在教学中彰显出来,教师可以借用中国名画的价值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实际中,教师将中国名画融入教学要注重融入的恰当性,需要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将中国名画有机融入、全面融入,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名画、解析中国名画、升华对中国名画的认识。这样,中国名画与美术教学才能相得益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在浓厚的中华文化中产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名画国画意境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名画欣赏
名画欣赏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国画欣赏
当名画变胖以后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