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现状
——基于Nvivo 12.0的质性分析
2023-03-25袁新宇
陈 凤,袁新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幼儿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100)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将教育延伸至0—3岁婴幼儿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也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趋势。[1]婴幼儿早期教育不仅关乎婴幼儿自身发展,也影响到育儿家庭的长远利益。由于早期教育教师是早期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是婴幼儿发展的重要保障,还直接影响着机构的办学质量和整个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许多早期教育机构存在着专业教师不足、教师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专业发展受限等问题。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开展相关专业培训很有必要。接受早期教育培训有助于教师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丰富教学语言,提高教学观察的敏锐度,促进教育质量提升。[2]因此,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早期教育师资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婴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事业进步都有积极意义。
关于早期教育师资培养的已有研究较多,但缺少系统梳理和整合的文献研究。为减少重复研究的资源浪费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本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文献,采用NVivo 12.0软件开展质性分析,总结出已有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规律。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数据的收集与获取
本文以“早期教育师资培训”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家数据库进行检索,共检索到294篇文献。根据主题相关性、近十年、期刊质量三条筛选条件,剔除重复的文献,最后确定51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
(二)数据的编码
数据分析过程分为开放式编码、聚焦式编码和轴心式编码三个阶段,选用Nvivo 12.0质性分析软件辅助完成编码。NVivo 12.0软件主要依托于扎根理论,是基于编码的定性研究方法。[3]本文在研究之前不预先建立理论假设,而是从已有资料中归纳概括出概念和命题,之后建构理论,即在经验事实上抽象概括出理论。[4]将51篇文献导入NVivo 12.0软件中,逐篇逐句精读并编码,最终形成4个核心节点,共计930个参考点,详见表1。
表1 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的核心节点编码
(三)编码的信度分析
为了保证编码的信度,本研究进行了他人的百分比同意度和自身内部一致性的信度检验。[5]研究者对选定材料进行编码,间隔15天后再次编码并进行编码比较,编码一致性的比例为92.35%。随后,请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相同材料进行编码并与研究者的编码进行比较,计算出两者的编码一致性的比例为90.08%,可见编码的信度较好。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分析发现,关于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已有研究主要关注早期教育师资的专业素养以及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需求和提升策略四个方面。
(一)早期教育师资专业素养的研究
编码结果显示,早期教育师资的专业素养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早期教育师资专业素养的维度研究(21次)、早期教育师资专业素养的现状(28次)和早期教育师资专业素养提升(48次)的研究。在早期教育师资专业素养维度的研究中,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其次是专业情感和专业知识。[6]在早期教育师资专业素养现状的研究里,较多研究从人口学变量的角度对早期教育师资的专业素养进行了分析。一些研究提到,部分教师对早期教育的职业认同感不高,对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了解不足以及实践教学、自我提升、家长指导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在早期教育师资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中,许多研究提到应将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种模式结合起来,其中,职后培训对于在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意义更大。
(二)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现状的研究
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现状研究的节点包含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价值、培训的具体情况、培训存在的问题,共计271个参考点。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价值总共编码68次,其中,认为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有助于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最多(32次),其次是对婴幼儿发展(24次)和教师自身成长的价值(12次)。已有研究大多从教师的社会价值出发来探讨师资培训的价值,但关于师资培训对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价值重视不够,不利于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内生动力。
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具体情况被编码131次,主要包含培训主体、培训对象、培训目的、培训形式、培训时间频率、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七个方面。已有研究显示,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组织者主要是国家教育部门和劳动部门、教育机构总部、各机构内部。[7]培训对象主要是早期教育机构管理人员、专任教师,也有少数保育人员培训,其中,前两类人员有机会参与规模更大、专业化的培训,保育人员的培训多为机构内部组织。培训目的主要是让培训对象取得岗位证书和提升综合能力,但培训的目标不够具体。培训形式较为丰富,多为专家讲座、听优质课、教研讨论、外出观摩等,但部分培训流于形式,实际培训效果不理想。培训大多在工作日和周末进行,少数在寒暑假开展,且单次培训时长大多为半天或1—3天,较少能达到5—10天或以上。培训内容多为0—3岁婴幼儿身心发育知识、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卫生保健和安全、家长指导等,可以看出,已有培训更多关注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对儿童的观察和指导培训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培训考核上,不少研究指出现有培训考核流于形式,如让参培教师交培训总结、在机构内做分享或直接不考核;在培训后续教学工作过程中,对培训内容的实用性方面也没有检查和评估,缺乏长效机制,很难督促参培教师将培训所学真正用于教学实践中,培训难以发挥较大成效。
早期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问题共被编码72次,其中被提及次数排名第一的是目前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缺乏科学统一的培训标准(17次)。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机构的课程也各自为政[7],使得培训质量难以保证。排名第二的是培训考核不到位,这与在现状研究中得出的结论相对应。排名第三的是培训内容有待改进。现有培训内容大多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且跟教学现实和学术前沿的联系不够,培训内容包含面较广但缺少针对性,在课程安排占比上也存在不合理情况。[8]排名第四的是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很多培训设计了较为丰富的活动,但最后大多都演变成讲座、参观,而教师真正能参与进去的活动较少。排名第五的是培训机会和高质量培训较少。有研究指出,受培训经费较高、时间安排不足、获取培训信息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能真正去参加培训的教师并不多;也有教师指出,培训大多是“快餐式”的短期培训,培训内容指导性不强,参加培训就是为了获得证书。[9]
(三)早期教育师资培训需求的研究
早期教育师资培训需求的研究包含5个树状节点,共计229个参考点,其中提及最多的是教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情况(90次)。经梳理发现,教师对教学设计和组织方面的培训需求度最高(27次),接下来是婴幼儿游戏活动开展和指导、婴幼儿身心发展相关知识、家长指导、卫生保健和安全、环境创设及其他,这表明早期教育教师最希望通过培训提升教育教学和婴幼儿照护能力。在培训形式的需求上,排名第一的是听优质课和线上学习,排名第二的是专家讲座和参观观摩。在培训时段上,超过半数的教师希望将培训安排在工作日,其次是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在培训时长的需求上,较多教师希望能培训1—3天,其次是半日培训和5—7天培训。在培训频率上,超过半数的教师希望每学期能有2—3次培训。在参培原因上,较多研究提出,教师参加培训主要是想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说明教师自我提升的意识比较强,而这种内在动力更有利于培训开展。总体而言,多数教师的培训需求度较高。
(四)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提升策略的研究
关于早期教育师资培训提升策略的研究最为丰富,包含5个树状节点,共计编码317次。已有研究发现影响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主体主要有政府、机构以及师范院校三类。很多研究认为,政府应在提升早期教育师资培训中发挥主要作用(135次),一方面,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引领和规范培训工作,如0—3岁儿童早期教育教师的准入标准、早期教育师资资格认证制度、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标准和早期教育师资晋升制度等;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经费投入和保障,如政府应建立早期教育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将其纳入国培、省培项目,尤其是要关注农村和发展落后地区的早期教育教师培训[9]。早教机构也应发挥其作用,主要是应建立符合机构教师实际的培训机制,将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还应关注机构的内在生长力,发挥教师的作用,寻求教学和培训的更好结合。师范院校作为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重要主体,应结合早期教育师资培训需求设计科学合理的培训项目,提高培训质量;还可与早教机构开展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合作研究,助力教师和机构的长远发展,也为培训积累实践经验。
已有研究大多认为培训体系构建是早期教育师资培训工作落地的必经之路,并对如何构建提出了建议(71次)。培训体系构建研究最多的是培训课程建构(29次),包括培训目标的制订、培训内容的选取、培训内容的占比、理论和实践课程如何结合等方面;其次是培训形式的创新,培训形式设置应以教师的知识经验为核心,结合其角色定位,采用“生本教育”式授课形式,多元化开展教师培训。[10]还有研究提出,可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开展分阶段培训,根据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按需参与培训和帮助教师合理规划职业生涯。[11]此外,有较多研究提到应对参培人员进行考核,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实现培训内容落地实施。
策略研究中还有较多研究者关注到了国外的有益经验,对其进行了介绍和总结,主要有英国EYFS(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中关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的相关内容,美国NAEYC公布的《儿童早期教育工作者专业标准和能力公开草案2》中关于早期教育者能力体系构建的部分,日本保育士专业化制度等。各国的经验也为我国早期教育师资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四、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研究的启示
(一)探索研制早期教育教师专业标准
早期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是开展师资培训的基础和方向。目前,早期教育师资培训课程混乱,主要是因为缺乏科学的早期教育教师标准作为引导。已有关于早期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也多延续学前教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模式,较少考虑到早期教育的特殊性。后续研究可在实践调研和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凝练早期教育教师专业标准,并将其具体化、细致化,这不仅能为师资培训提供参考,也能为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提供方向。
(二)深入探索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和需求
现有关于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现状和需求研究中虽有一些实践调研,但大多样本量较小。后续研究应扩大样本量,让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可参考性,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此外,已有研究多以问卷调查为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些情况,但较难深入了解教师的真正想法和背后的缘由。后续研究应将量化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以获取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结果。
(三)探索建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和考核评估体系
较多研究以2021年印发的《托育机构负责人培训大纲(试行)》和《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培训大纲(试行)》为参考,探索如何建构早期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已有研究发现,很多早期教育师资培训课程将这两份大纲中的内容直接变成培训课程,虽然全面但并不聚焦、且针对性较弱,较少考虑培训对象的具体情况,导致培训并未达到真正促进教师提升的效果。因此,培训课程应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尊重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此外,较多研究也提到目前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结束后缺乏相应的考核评估,不利于培训项目的改进,也不利于督促教师将培训所学用于教育实践。因此,应建立与培训课程相对应的考核评估体系,由早教机构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考核,参培教师、专家、培训管理人员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估改进,引入“回头看”的机制,让培训双方都形成自主总结反思的意识和习惯。
(四)探索早期教育师资培训的新路径
已有研究中关于师资培训提升策略的研究数量虽然是最多的,但策略之间的相似度较高,多为政府经费保制度保障、早教机构提供机会、丰富培训形式、规范培训内容等。首先,较多教师认为线上学习是一个较好的培训路径。目前相关师资培训的网站多以专家讲座为主,可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如增加一些与教学实践相关度更高的微课和优质课,方便教师学习和模仿。其次,线上学习平台应打通互动渠道,让教师和培训专家互动。教师还可以上传自己的教学实录或其他分享资料,将培训平台变成交流学习的社区。最后,不管是观看课程、提问或回答问题、上传教学实录等,都可折合成一定学时或学分,以此作为教师培训的成绩,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