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赛课”教学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2023-03-24徐海虎
徐海虎
摘 要:“赛课”教学是理念和设计的展示,对常态课有着很重要的指引和导向作用.教师既需要观摩学习,也需要反思总结.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课堂环节诸如板书、课堂小结等设计上,不能机械地模仿,还要有批判性的思考.在反思中提高,才能更好地将赛课中所传达的理念落实到实践中去,服务教学.
关键词:板书;教育技术;课堂小结
2023年江苏省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观摩评比活动在镇江顺利落下帷幕,这也是笔者连续参加观摩学习的第四届赛课活动.
从这几届的现场观摩、听课,以及对实录视频的再学习,笔者发现,赛课教学在理念支撑与环节设计上似乎也正在慢慢形成一种固化模式.这些模式,有的可以成为常态课教学的有效参考,有的可能会成为常态课教学的束缚.因此笔者把听课过程中的感受与困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反思整理成文,与读者共同探讨.
1 板书的“围城”
数学偏重于逻辑和思维的训练,抽象程度高,所以很多时候教师需要把思考和解答的过程用板书呈现出来.通过观摩可以发现,在赛课中,几乎所有的选手都有板书.板书对于数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细细想来,对于概念教学,板书什么,什么时候板书,却又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例如在笔者所观摩的《函数奇偶性》一课的教学中,很多选手都将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原样地抄在黑板上.这样的板书是不是有必要呢?
对于函数奇偶性这一课,概念的建构有两个重要过程:一是通过“形”的直观感受来建构函数奇偶性的意义;二是通过思辨和抽象把这个概念用数学符号化的语言加以描述,从而达到“数”的理性回归.所以,函数奇偶性这节课教学的主线到底是什么?是让学生经历一个由形到数的知识抽象和生成的过程,而这个主线也恰好是板书的设计出发点:
留在黑板上的内容并不一定是原始定义,这其中应该包含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分解与细化,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解读与再加工,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从直觉到理性的发展过程.
其实,无论是赛课教学,还是常态课教学,都不应该为了板书而板书,定义的板书也不应该只是照抄书本.同一个内容,冗余式的重复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板书需要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解读对知识点进行强化和重复,这样才能促进知识在学生大脑中的有效建构.
2 教育技术的应用
在这几届的赛课中,没有一节课是单纯用粉笔加黑板来进行现场教学的,所有的课都有PPT演示.
PPT的作用是什么?PPT是用来综合文字、图象以及视频,简化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1].用过PPT的老师都会有这种感受,它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和形象的感官体验.但是PPT也会带来很多的束缚,比如课上学生一个充满灵感的提问,一段有趣的自主探究,就会让课堂的生成走出预设的框架,而此时的PPT就会成为一个累赘.这种情况在赛课中也不可避免,笔者在观摩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每届的赛课都会有因为课堂的生成与教师PPT预设内容不一致所带来的尴尬,或者是PPT被赛课老师不小心提前播放带来的“剧透”恶果.所以,对于赛课教学而言,在课堂的预设和生成之间,PPT的作用和定位是什么呢?
除了PPT,几何画板也一直是赛课教学中的常客,它可以通过图象形象地展示复杂函数的形态,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几何画板所呈现出来的结果,作图的动机和过程往往才是最重要的教学节点.比如函数奇偶性的教学中,如何验证对称性,并不是说用一个点在几何画板现成的图形上左右拖动一下就能说明的.标出一个动点(x,f(x)),动态地展示它的对称点(-x,f(-x))的轨迹,比较它与原函数图象的关系,才能更直观地反映出奇偶性在“形”上所表现出的特征,从而有效地过渡到数学符号的刻画.在这个过程中,方案的制定、画板的实际操作才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抓手.
在几届赛课的观摩中,部分参赛者还利用了Pad进行教学,方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从课堂的呈现效果来看,优点很明显,能直观、实时地展现学生的画图和书写过程,但是否对课堂效率的提升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呢?若将Pad与线上随堂测验相结合,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课堂节奏,或许可以成为提升课堂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信息化技术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技术的加持下,电脑、平板、电子白板、实物投影等教学设备都已经成为很多教室的标配,如何瞄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 赛课教学的定位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课堂的主体是谁?毫无疑问,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或者是高级别的赛课,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落到实处.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渗透新课程的理念,抓住课堂中每个能提升学生素养的细节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挑战自己.然而在赛课过程中,少数教师的教学设计起点和立意过高,企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深刻理解几百年才创立完善的数学概念与体系,这种出发点已经远离了学生作为新知初学者的能力范畴,私以为是不可取的.认知是一个螺旋上升和拨乱反正的过程,教学要深入浅出,给学生留有兴趣和思维的增长空间.
因此,当教师觉得一节课设计得很顺的时候,需要去反思,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真的很顺吗?当教师觉得一节课挖掘得很深刻时,也需要去反思,学生能理解和接受这种深刻吗?教学最可怕的事情是新知的教学打乱了学生原本清晰的知识结构.
同时,作为一堂好课,知识的获得过程应该是愉悦的.国家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先生说:“好课要有三声:课堂有笑声,课后有掌声,长远有回声”.对于数学而言,追求严谨和深度的同时多一点“笑声”是不是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之外产生“回声”呢?
4 赛课的课堂小结
无论是常态课,还是赛课,課堂小结都是必备的环节,但是这样一个环节做得如何呢?赛课过程中,少数老师课堂小结比较匆忙,甚至有铃响了之后才开始课堂小结的.小结的内容无非是“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或者是“这节课我们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等等.这样的小结往往流于形式,学生无法从容深刻地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学习感受表达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小结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阵地,也是课堂教学应该长期坚持和优化的环节.小结的内容可以分成两个主要部分.首先是知识与方法,学生要对知识和研究方法进行复述: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它和原来学过的哪些知识是相关的,新知识是如何发现和获取的,研究的路径是什么?其次是思维与体验,可以是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也可以是知识生成之后应用的体验:所学的新知识新方法中哪些对自己来说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发生发展的研究过程中体现了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哪些方法可以借鉴到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去?南师附中特级教师陶维林先生每节课都会花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课堂小结,在他的培养下学生逐渐形成了总结反思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有时候,哪怕仅仅是一句“这节课我学得很开心”也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直观反映.
宋代大儒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对学生而言,应该在“无疑处教有疑”[2];对教师而言不能让习惯和模式成为数学教学的枷锁,常态课如此,赛课更是如此.在“无疑处存有疑”,不断反思,不断尝试,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中寻找数学教学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杨梓,杨文丰.PPT的制作以及PPT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8(7):154-155.
[2] 顾锋,宁连华.于无疑处教有疑——高中数学课堂“教思考”质量提升策略探索[J].数学通报,2022,61(7):35-38.
[3] 史圣朋,鲁珀特·韦格里夫,袁莉.人工智能时代的对话式教育技术理论[J].开放教育研究,2024,30(1):24-32.
[4] 施存寿.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初中化学数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学周刊,2024(5):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