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化教学提升小学生美术学习力

2023-03-23李美华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

教书育人 2023年31期
关键词:潜质场域生活化

李美华 (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小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习力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在逐步形成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同时,人们也意识到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自己,而表现学生学习效果之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力。研究者普遍认为,一个学习者的学习力通常体现在内在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理解学习力的概念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首先需要结合具体的学科来建立起关于学习力的充分理解。

学生的美术学习力包括“图像识别力”“审美判断力”“美术表现力”“创意实践力”和“文化理解力”等。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必须遵循美术学科特质,遵循学生的美术认知特征。美术教学要贴合学生的生活,要走入学生的生活。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改变“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美术教育传统,而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养料。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能唤醒、激活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质、潜能,能发掘学生的美术学习天赋,能让学生成为美术文化、美术精神饱满的生命个体。秉持生活教育理念,教师要创新课堂设计,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向美而生:构建“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场域

构建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场域,是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前提、根基。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打造生活化的美术教学场域,将学生的美术生活化资源、素材等引入其中,将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工具引入其中。美术学习场域能召唤学生的美术学习,同时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也呼唤美术的生活化场域。如此,美术的生活化场域与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是一种同构共生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不是让学生的美术学习随意化,也不是让学生的美术学习只是降格到生活的层面。而是要求教师的美术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要关照学生的生活,要表现学生的生活。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应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生活中,并且为了学生更好地生活。作为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美术学习链接学生生活,可以融入生活元素、基因等再现学生生活,也可以渗透、融入相关的美术学习因子表现生活,等等。比如教学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千姿百态的帽子”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将身边的帽子带到教室中来,接受同伴的审视、审美。在“帽子博览会”上,引导学生品评帽子,从帽子的造型到帽子的色彩、从帽子的意蕴到帽子的文化,学生在帽子鉴赏中大开眼界。教学中,我们尤其引导学生发掘帽子蕴含的传统民俗文化,发掘帽子体现着的美学元素,发掘帽子的各种功能、价值,欣赏帽子的千姿百态,等等。借助于生活中的帽子创建的生活化学习情境,打造的生活化课堂,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审美鉴赏创造。生活成为学生美术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场域成为学生美术学习的母体、载体、媒介。

向美而生,构建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场域,能激发学生的美术生活化思维,引发学生的美术生活化探究。当学生身处所构建的生活化美术学习场域中的时候,他们能够获得比生活场域更多的美学感知,能够形成更多的美学体验。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且好奇心还没有被泯灭,因此当学生的好奇心与自身的充分体验相遇的时候,往往就能够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些智慧的火花有可能体现在问题的提出上,还有可能进一步体现在学生的探究上。当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之下进行探究的时候,实际上又可以反过来作用于自己身处的美术学习场域,这时学生不仅能够激活自身的美术学习经验,还能够激活生活中的相关经验。于是学生也就会进入向美而生的学习境界。作为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生活化场域的育人功能,激发学生的生活化鉴赏、生活化创作,蓄积学生的生活化表达情感的原始冲动。从多个方面、多个视角、多个领域,全面而深刻地为学生搭建美术生活化学习的桥梁,为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提供物型保障。

二、因美而起:激发“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潜质

美是学生美术表现的一种理想模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打造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场域,将相关的生活化资源、素材等引入美术生活化场域之中,更要开掘学生的美术生活化表现潜质、创新潜质。因美而起,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表达美的激情、冲动、欲望。通过发掘学生的美术表达潜质,能让学生突破传统的美术表现惯习、桎梏、禁锢。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能拉近学生与自然的关联、与土地的亲近、与世界的拥抱。

因美而生,开掘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潜质,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广阔的生活田野、走向广阔的自然天地。比如教学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走进春天》这一课时,笔者没有将学生圈在有限的教室内,而是将学生带入大自然之中,去触摸春天、感受春天。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坐在教室中,看教材插图,然后让学生简单地“描摹”,学生是感受、体验不到春天的气息的,更不会走进春天。而当笔者将学生带向田野的时候,学生会产生很多的“春天来了”的发现。有学生说,“田野绿油油的一片,春天来了”;有学生说,“燕子已经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来了”;有学生说,“天气真暖和,春天来了”;还有学生说,“柳枝发芽了,春天来了”;“蜜蜂、蝴蝶飞舞起来了,春天来了”,等等。正是在与大自然的拥抱中,学生感受、体验到春天的气息。有了这样的“春之感受”,学生就能用自己的画笔去表现春天:春天的场景、春天的故事、春天的情节……在“写生”的过程中,学生的美术学习与现实自然加强了联系。这样的一种生活化的美术教学,赋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表达时空、权利,给了学生更多的动脑、动眼、动手等的机会。在生活化的表现之中,学生发现了更多的春天之美。在观察、表现过程中,学生熟悉了各种生活化景物的特点、特质,因而助推学生创生了更多的生活化表现机会、表现技巧、表现形式,也丰富了学生的美的生活。因美而起,让学生诗意地栖息。

激发学生的美术生活表现潜质,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核心。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表现生活。要尽可能多地开拓生活,让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促进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发展。开掘学生美术学习的生活化潜质、潜能,在一定程度生实现了学生的美术精神世界与生活的融合、融通。档案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美术,当学生的学习经验被美术知识点燃的时候,当学生的学习经验能够为美术学习助燃的时候,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能就有可能被激发出来。一旦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能被激发,就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这些体验都是指向美的,也就是说学生所获得的体验一定是美学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生活中的诸多经验就有可能被激活,且这些被激活的生活体验都有明确的美学指向,此时表征在学生身上的就是美术学习潜质。这些美术学习潜质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基础。美术教师认识到这一价值之后,以教学及其研究的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要基于因美而起的教学思路,去设计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潜质。

三、成人之美:鼓励“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创新

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是一种创新性、创新化的学习。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让生活化的表现、创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生存方式。诗意的生活,就是一种到处存在的美的生活。作为教师,要借助于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成人之美,鼓励学生的美术学习的生活化创新。为此,教师要打破学科边界,将相关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化美术学习之中。学科间的融合、学科边界的消弭,有助于学生的美术创新。

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可以是美术课与语文课的融合,美术课与音乐课的牵手,美术课与舞蹈课的联盟,等等。作为教师,要从美术学科课程的内涵、特质出发,将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素材等引入到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之中,成为学生美术生活化学习的重要辅助。可以采用链接的策略,可以采用融合、渗透的策略等。教学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美丽的纹样”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其一是引导学生进行纹样的审美鉴赏;其二是引导学生进行纹样的审美创作、创造。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丰富的生活化的题材、素材等。通过欣赏与创造,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纹样、理解纹样。借助于离心式、向心式、旋转式、综合式等的表现组织形态、形式,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将图案、纹样组织在一定的外形轮廓之中,形成一种装饰性效果。为了助推、助力学生的组织,笔者在学生欣赏、创作的过程中,引入了相关的音乐,如苏式小调、昆曲、评弹等,让学生在优美的、风格迥异的旋律、节奏中理解纹样之美,包括内容之美、形式之美、效果之美。音乐节奏、旋律的引入,让学生的美术生活学习变得丰富、饱满起来,让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产生了层次性的、艺术性的表达效果。

在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加强学科对话、学科融合。通过跨学科教学、跨界教学,深化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尤其是,教师要抓住学科之间的共同点、共通点等,让其他相关学科资源、素材为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学习服务。为此,要让学生在跨界性的美术生活化学习之中,始终保持一份“美术味”。如此,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才能彰显美术学科的本色。实际上,成人之美很多时候指向学生的美学态度,成人之美即与美术之美相关,又与生活之美相关。成人之美是衔接学生的美术学习与日常生活的,是可以引导学生以美术视野理解日常生活的,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当中体验到美的。相对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来说,这显然是一种学习创新,其不仅打通了学生的认知通道,还打通了学生的情感通道,可以为学生铺设一条通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康庄大道。

四、各美其美:优化“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品格

引导学生向美的生活化美术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表现自我,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彼此之间的对话、交往。要让学生对他人的生活化美术学习获得一种理解、共鸣、共振。向美而生的生活化美术学习,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美术学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最高境界。美不仅仅是学生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更是学生群体的生命实践的智慧结晶。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发现美、表现美提供路径、策略等,让每一名学生在生活化的美术学习中都能获得发展,呈现出美术生命勃勃向上生长的样态。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不仅仅要发掘学生审美潜质,更要培育学生的立美、创美素养、品格。

生活化的美术教学,不仅仅引导学生自己表达美、建构美、创造美,而且引导学生合作研学,引导学生互动、对话、交流。合作研学注重多主体性。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交互评价。通过评价,提升学生的美感。比如教学鲁教版四年级下册《我画的动漫形象》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欣赏一些动漫形象,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动漫形象应用了哪些创作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呈现了学生教材中的以及学生熟悉的一些形象,比如葫芦娃、孙悟空、米老鼠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可以对这些形象进行怎样的艺术加工?由此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创作新颖的、奇特的形象。根据学生的观察、想象,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对形象进行现场变形、加工,从而让学生不断更新、提升自我的想象。有了这样的一种引导,学生就能基于自我的艺术加工目的、生活经验等进行自主性的加工、创作。应该说,每一名学生的动漫形象加工都是有目的的,都有一个小小的目的、小小的故事。如运动健将孙悟空、勤劳的米老鼠,等等。这些艺术加工,都凝聚着学生的生活化经验,是学生的一种生活化的体验表达。在学生自主加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研讨,从而让学生的艺术的美的加工得到分享。各美其美,优化了学生生活化的美术学习品格。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小学美术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创作进行评价,如“美术创作小达人”“美术欣赏小明星”“美术合作小使者”等。要将学生的自评、互评与教师的点评等结合起来;要丰富评价内容,优化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生的美术生活化创作,让学生间形成一种美术创作的良性互动。美术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美术学习的一种认定,更是对学生美术生活化学习的一种引导,也是对学生美术生活化创作的一种延伸、拓展。

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回归,它指向学生的美术素养的发展,指向学生的美术学习力的提升。向美而生、因美而起、成人之美、美美与共,是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追求。向美而生的生活化美术教学,就是要通过“美”去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力,去唤醒学生美术表现的生命本能、激活学生的美术思维、催生学生的美术想象,让学生的美术生命自然生长。生活化的美术创作,是对学生生命蓬勃生长、完整发展的一种美好见证。

猜你喜欢

潜质场域生活化
基于“自主入园”的沉浸式场域教研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民主论辩场域中的法律修辞应用与反思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中国武术发展需要多维舆论场域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搞怪的西瓜萌萌哒
激励创新潜质 激发探究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