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生态意识的培养

2023-03-23范善慧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

教书育人 2023年31期
关键词:立德课程标准育人

范善慧 (甘肃省永昌县第七中学)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大使命,进一步明确了学科教学课程巧设和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基本定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涉及内容较多。其中以探究人地关系为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主线,钻研课程标准,深挖教材内涵,开辟教育通道,则既与地理课程的性质与特点相契合,又与培养学生以德为先、综合发展的素质培养立意与要义相统一。为此,以人地关系的探索为教学主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不失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好策略。

一、钻研课程标准,理顺三种关系

课程标准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规范,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指引,确定教育教学三维目标的依据。基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需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把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确定三维目标与培养生态意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

(一)理顺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和生态意识培养的关系

2022 年新版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融入各学科教育教学之中,突出了教育的这一根本任务。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学生生态意识息息相关。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地理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涵盖自然、环境、社会等方面,包括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这些内容与初中其他课程的一些内容相关联,具有育人价值。就具体关系而言,立德树人既是其他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目标,也是地理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目标,其中的生态意识培养能够树立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祖国、保护环境、担负责任、遵循自然规律、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等方面思想意识,体现育人价值。为此,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教师就要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入手,钻研课程标准,践行课程育人理念,把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二)理顺核心素养培育和生态意识培养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初中地理教学也不例外,通过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国家培养“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既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又是学生价值观、品格和能力形成的关键。换言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理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生态意识的培养之间的关系,目的就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地理课程目标的确定上,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理念。依据这一培养目标,在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此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不仅能够体现地理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而且能够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再者,地理学科所培育的核心素养就包括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就是要通过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作为初中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围绕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探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能够滋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等观念,把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落到实处。可见,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地理课程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少年的独特价值的具体体现。只有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和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切实理解地球资源的有限、生态环境的脆弱,让学生不断增强人文情怀、责任担当意识,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理顺三维目标确定和生态意识培养的关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不同学段都有与学段相对应的学段目标或要求,相应于此,理顺地理教材三维目标确定与生态意识培养的关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就十分重要。初中地理教师把教材中每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按照立德树人任务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相对应,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知情意合一”“知行合一”,对于立德树人任务就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就初中地理课程而言,无论是自然地理知识还是人文地理知识,不管是综合思维能力还是区域认知与地理实践力,都与人地关系这一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方法息息相关。把学习内容通过三维目标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施之以相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中激发情感,在能力的培养中提升素质,在价值观的渗透中强化生态意识。这是为了确保教师在地理核心素养教学中,能切实满足地理知识点的迁移,切实有效解决地理情境教学中的各类知识问题,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应用等基本要求。

二、深挖教材内涵,梳理三块内容

地理学科以地区特征、自然事物和人类及其活动在地球上的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为呈现和解释内容,主要关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或相互作用,内容丰富,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为此,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按照教材内容和实际教学需求,深入挖掘教学内容,透彻理解每个知识点背后隐藏的生态意识观,并按照课程教学进度对教学内容一一进行梳理,围绕人地关系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形成地理知识结构与技能分布层级图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动态养成导图,序列化培养内容,基于立德树人全面、深入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一)梳理生态环境知识,培养生态环境意识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梳理地理环境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环境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在梳理地理环境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逐步构建地理知识结构,由浅层入深层逐层认识自然资源的相关知识和合理开发及节约利用的方法,由表及里认识人口快速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生态、社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极其应对、克服方法,由点到面、由一到万认识自然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通过一节课一节课的积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在知识上迁移、情感上感染、行为上引导、观念上提升,在形成地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逐步教育学生尊重自然与环境、理解自然与环境、关注自然与环境、热爱自然与环境,用实际行动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二)梳理生态恶化表现,培养生态忧患意识

初中地理教材图文并茂,对于人类及其活动对生态环境导致的恶化在文字上有大量的呈现,在图表上有客观的反映。梳理教材中的这些生态恶化现象,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忧患意识。例如,教师通过梳理教材中的相关生态恶化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20 世纪中期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认识生态危机的各种表现及情形,让学生真切感受人类及其活动对生态造成的巨大变化,进而理性审视人类及其活动对大自然生态造成的恶劣影响,以此教育学生保护地球生态,从内心深处激发他们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再如,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对地理生态变化进行梳理,引导学生了解人类从自然环境中掠夺自然资源的过程和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废弃物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知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的恶果,包括资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反常、人口膨胀、生态退化等问题的出现,从而产生生态忧患意识。

(三)梳理生态治理案例,培养生态责任意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呈现了一些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事例,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治理的方法,青藏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等,都是师生需要梳理的培养生态责任意识的内容。还有其他的一些治理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例,如塞罕坝、“六老汉”等,在处理教材时,紧扣教材内容进行梳理、融入,并深挖其中的内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态问题的理性思考,教育学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持续发展”的道德心和责任感,以及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和生态保护意识,乃至用发展、联系的眼光看待区域问题,形成大局意识、全球意识。

三、开辟教育通道,梳理三条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丰富育人形式

基于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课堂是主渠道,也是主阵地。要把课堂这一育人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需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围绕育人目标,教师就要灵活选择教学形式、恰当运用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例如自主合作探究法、项目式学习法、案例分析法、辩论赛、人物访谈等,教学形式越丰富、越新颖,学生学习的新鲜感、好奇心越强,教学方法越恰当、越灵活,学生学习的效率越高、感悟越深。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全球气候变暖”一课为例,在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全球变暖的成因、影响等内容之后,教师可以选择辩论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自主选择“全球变暖利大于弊”“全球变暖弊大于利”辩题,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教师也可以采取人物访谈的形式,让学生选择受访人或访问者角色,就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进行访问,像“你觉得全球变暖的主要危害是什么”“你认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等。这些学习形式新颖、独特,对于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环境知识、深刻体会全球变暖的危害、形成忧患意识、增强生态意识,往往具有显著的效果。

(二)以课外活动为好渠道,强化实践教育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得到了保障。地理课外活动的内容广、形式多,包括校园内的实践活动和校园外的宣传活动、野外考察活动等,都是践行知行合一、强化实践教育的好渠道。校园内的活动一般在课外活动或课后服务活动时间开展,包括地理区域简图的绘制、地理手抄报的制作、环境问题小论文的撰写、环保知识交流会的举办等。校园外的地理知识宣传活动一般利用地球日、环境日、无烟日、世界水日、植树节等特定时间,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环境保护知识、环境治理宣传等活动。例如在地理手抄报制作活动中,教师通过设置一些主题或板块,像湿地保护、森林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沙漠治理、地震逃生等,让学生围绕主题搜集、筛选资料,从中获得知识,并在展览中进一步影响其他学生。这样,通过丰富学生生态环境知识的有效活动形式,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扩大环保宣传的力度,增强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责任意识。野外考察活动一般由学校或教师利用寒暑假开展,包括暑期河流和湖泊的水文观察、地形土壤考察、山区生物多样性考察、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调查、寒假城乡差异调查等。在野外考察实践活动中,学生亲眼看见了现实中的环境状况,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就会更加真切、深刻,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就会更加到位,对培养学生自身的生态意识也就更加有效。

(三)以网络学习为便捷道,增强教育力量

目前,全球环境问题也不断凸显。除了在教材中学习的环境问题之外,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内关注自然环境与现代生活的关系,更是初中地理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加之,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开辟了知识学习或信息获得的便捷渠道。利用课内所学地理知识,根据探究式学习需要,学生可以结合教师提出一些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结合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生发的一些新思考、新发现,通过互联网进行求索。例如学习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之后,学生对破坏雨林所造成的一系列恶果,都会有所了解。但是,如果学生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求索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那么,由全球气候变暖的这一影响进一步深入到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其他方面的影响,则学生探究的趣味性就会为之增强。而且,利用互联网检索相关的研究成果,学生就会深入探究下去。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会获得教材上、课堂内、活动中学习不到的知识,而且会接触到地理研究中的一些最新成果,在增强获得感、成就感的同时强化内心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增强为保护全球生态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强化教育力量。

总之,2022 年新版课程标准突出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立德树人,把生态意识融入初中地理学科教育教学之中,需要钻研课程标准,理顺落实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确定三维目标与培养生态意识之间的三种关系;深挖教材内涵,梳理生态环境知识、生态恶化表现、生态治理典例三块教学内容;开辟教育通道,丰富课堂教学主阵地、课外活动好渠道、网络学习便捷道三条育人路径,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和学情,利用初中地理教材,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猜你喜欢

立德课程标准育人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