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枫:以戏剧为钥,破解家庭教育难题
2023-03-23范琪
范琪
原创音乐人、话剧演员、专职编剧、导演、大学特聘研究员……这些职业闫枫都从事过,如果要从中寻找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一切为了教育戏剧服务。从北到南13年,闫枫对教育戏剧的探索经历了懵懂、锤炼、成熟三个阶段。在他呈现的剧目中,一个个精彩而生动的家庭教育故事被搬上了舞台。
有孩子才有未来
有一个夜晚风雨交加,
有一对老鼠叽叽喳喳,
有一个孩子编织童话,
有一对爸妈何时回家?
……
舞台上,半砬山新来的支教老师姗姗正教学生们唱着写给妈妈的歌。这是中国首部关爱留守儿童音乐剧——《有爱有未来》中的一幕。“大人在外吃苦受累,孩子在家抓心挠肺,这就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真实现状。”闫枫如是说。
2010年,闫枫关注到一项来自广州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的社会调查,发现广东三大监狱中约八成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过留守儿童的经历。看着这个惊人的数字,闫枫意识到了这背后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如果童年缺少父母关爱,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受到负面影响。闫枫觉得,自己应该为留守儿童做些事,要引发更多人,尤其是留守儿童家长的关注。
结合之前创作和推广音乐的经验,闫枫计划组织身邊的青少年编演一台音乐剧。那时,国内留守儿童题材的音乐剧创作基本还是一片空白,无法给予闫枫任何参考经验,加之公益作品难以得到突出的经济支持,一上来就给闫枫带来了不小挑战。“但既然决定要做就不会选择退缩,因为有孩子才有未来。”在他的坚持下,《有爱有未来》的故事内容逐渐丰满起来,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父母对孩子的愧疚、支教老师的付出与坚守、城市娃与乡村娃之间的沟通和理解,都融汇在一幕幕音乐剧场景之中。
直到2015年9月,闫枫终于为团队争取到了舞台首演的机会,从那之后,《有爱有未来》陆续受到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等组织的邀请,先后在北京、辽宁、广东等省市巡回演出。每次表演完毕,闫枫都会根据观众的反馈调整剧本,截至2020年,底稿共经历了三次大改、数十次小改。现实感极强的剧情也让在场的家长观众们感触颇深。剧中主唱芸菁的母亲褚育新回忆道:“每当听到孩子唱起那首《夜晚我好怕》,我就觉得愧疚不已。”她还记得,也是那样一个夜晚,突如其来的暴雨拦住了自己回家的脚步,轰轰的惊雷吓得9岁的芸菁在家门口大哭。听到声响的邻居把芸菁带回自家安抚,却让褚育新回家扑了空。那一刻,这位身处异乡的单亲妈妈绝望又无助,等到邻居将女儿送回,褚育新内心的焦急和愤怒瞬间占了上风,直接一脚踹向孩子。过分懂事的芸菁摔倒在地,即使十分恐惧也没让妈妈看出任何情绪反应。在跟随芸菁到各地演出的这段日子里,惹人眼泪的童声一次次萦绕在褚育新的耳畔,坐在台下的她才真正体会到女儿当时害怕的情绪。
当《有爱有未来》走遍全国,闫枫也借此机会认识了许多专门研究家庭教育问题的朋友,还得到一些学校开展讲座和排练戏剧的邀请。走进学校时,闫枫细心留意着青少年观众的“课堂表现”:“我能感觉到他们的吸收效果并不好,很多孩子容易走神,我甚至能从他们的表情中读出反感和排斥。”
在闫枫看来,讲座首先要让观众以存疑者的姿态直面并承认自身的不足,现实中很多人都缺少这种勇气,于是讲座的“我讲你听”就如同雨过地皮湿一般,难以深度渗入观众的内心世界,也很难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审视和内省,进而改善家庭教育的现有问题。反观自己在大连市两所小学中排练戏剧《唐诗如歌》和《少年中国说》时,孩子们的热情则溢于言表。闫枫觉得,带领孩子表演戏剧的效果要比开展讲座好很多,渐渐地,他愈加坚定了以编排家庭教育戏剧为重心的想法。
走进去,才能走出来
2018年,机缘巧合下闫枫加入了东北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长赵刚的团队,正式成为“家校合作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化实践研究”子课题——“戏剧艺术演绎家庭教育”的课题组成员。新的平台上,闫枫研究了戏剧同行的大量作品,他发觉,有些剧本喜欢放大戏剧的格局和情怀,用宏大的布景为剧情设计添彩,无形中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对青少年演绎的家庭教育戏剧而言,闫枫认为这一点并不可取,要想充分发挥戏剧的教化作用,还需扎根于现在的社会文化,直击当下家庭教育的难点、焦点和痛点。在他的戏剧作品中,观众可以看到很多真实而尖锐的问题——《妈妈你在哪》关注高离婚率社会背景下离异父母对青少年子女情感的漠视;《静待花开》聚焦普通家庭里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焦虑情绪;“青春三部曲”重视孩子青春期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呼吁亲子间敏感时期应注意沟通方式……从身边的生活经验出发,闫枫留意着孩子们心理状态的起伏变化,更专注于改变背后的原因。
以“青春三部曲”为例,闫枫直言,现在亲子之间大多存在一种“逆向代差”,孩子在某些方面远比家长懂得多,然而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还用“大人总是对的”这种大摆权威的姿态与孩子相处,生活中也很难静下来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粗暴打断的沟通方式像根巨大的棍木,拥塞于亲子联结的通道,久而久之,想要表达的爱与关心也只能积堵在心口,难以抵达彼此温暖的终点。
如何疏通阻塞?闫枫坦陈:“走进去,才能走出来。”每次选角时,他都会先安排一到两位小演员在团队中扮演相关角色;组织孩子排练时,闫枫也从不要求他们表演得多么惟妙惟肖,而更看重孩子是否能通过表演走回问题场景的起点,激发自己与观众的内心共鸣。为了能给孩子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闫枫系统研究了疗愈心理剧鼻祖雅各布·莫雷诺的创作主旨,并将心理疗愈为主的心理剧改编成心理情景剧,在《手机断舍离》《“双减”政策下内卷父母的焦虑》《演出暂停之后》等十余部作品中,综合了话剧的创作手法与心理疗愈的表现方式。如通过“镜观”安排主角与替身换位思考,理解亲子彼此的苦衷与无奈;借助音乐疗法烘托场景氛围,引领孩子唱出积存已久的心声。“如果这些方法能促成亲子之间的相互理解,那么解决问题的难度就能一下子降低不少。”闫枫说道。
教育戏剧,诱发双向改变
随着剧本磨合越发走向成熟,闫枫开始重视演出队伍和平台的建设问题。“让更多剧本落地,才能更好地帮助人们纾解家庭教育问题。”
几年前,闫枫开办过一个剧社,其运营因种种问题而被迫停滞。2021年,在深圳市南山区委组织部的支持下,闫枫与当地社区建立了联系,并进入其中3所学校开展教育戏剧,给闫枫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文理实验学校(集团)文理一小。走进学校后,心理教师拿来几张名单,里面写着三十多位学生的基本信息,主抓学生德育工作的主任告诉闫枫,名单上的人都是在学校“挂了号”的孩子,打架斗殴是家常便饭,因此预判开展这项活动的难度极高。
调研过后,闫枫为学生选择了剧本《手机瘾忧》,希望通过这部剧为学生树立对待手机的正确观念,进而缓解由此引发的亲子矛盾。根据情节需要,闫枫从名单中挑选出13位学生,组织他们每周利用午休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排练。没过多久,闫枫就发现了问题,比如有些孩子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回家后很少主动完成课后布置的任务,影响了排练进度。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闫枫慢慢凭借平等而幽默的处事方式和排练戏剧的专业素养赢得了他们的敬佩。“其实每个孩子都十分珍惜這次表演机会,无论他们的学习成绩是高还是低、性格内敛还是活泼,也无论角色大小、台词多少,他们都会以虔诚的态度对待每一次上台的机会,这就是教育戏剧的魅力。”闫枫坦率地说。
排练后期,闫枫能察觉到孩子们心理状态的变化,担任替身角色的小演员告诉闫枫,很多台词像极了当初爸爸妈妈说的话,看完剧本,才发现自己以前和父母讲话时语气有多臭。还有一个小女孩说:“一定要让妈妈来看这部剧,让她看到孩子用手机不一定就是在打游戏或刷视频,不要总是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我。”
两个多月后,《手机瘾忧》迎来总结演出,尽管表演效果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完整的表演还是让观看的校领导感慨连连。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些连短篇课文都背不下来多少的孩子居然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大段大段的台词,平日里不听话的学生现在竟能主动反思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在闫枫看来,变化不止发生在孩子身上,一些家长在教育上的认识和行动也发生了明显转变。选角阶段,考虑到剧本成人角色的需要和纾解亲子问题的目标,闫枫直接向几位家长发出了参演邀请。有两位母亲令他至今难忘,一位是“极端派”家长,在发现五年级儿子沉迷手机后,用各种方式强迫孩子与手机彻底隔绝,导致儿子离家出走,母子关系也降到冰点。受邀排练心理剧时,她开始学着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另一位则属于不折不扣的“严厉派”,用她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儿子上学以来,基本从来没冲孩子笑过”,使得孩子做事总是畏首畏尾,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经历这次排演,亲子间的相处方式得以改变,孩子的生活态度也由此变得积极起来。
一项值得奔赴的事业
在给孩子寻找广阔表演平台的过程中,闫枫从大连来到了深圳。想到之前为学校排练《唐诗如歌》和《少年中国说》的经历,闫枫主动报名,成了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课本剧项目的全国推广人员。2021年上半年,闫枫几乎每天都在创作,直到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二百八十余篇课文全部改编为课本剧。据他统计,其中共有三十余篇课文内容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比如《夜色》中的爸爸妈妈分别借助不同方法,最终成功帮助女儿克服对黑暗的恐惧;《我不能失信》里,宋耀如尊重女儿的决定,支持宋庆龄信守诺言;《那个星期天》中,小男孩从早到晚也没等到忙碌的妈妈带他出去玩……
“这些内容都包含家庭教育的影子,但文章的主旨不一定落在这里,教师讲课时可能不会重点提到它们,这些剧本的作用就在于还原和突出这些内容,使人物形象更鲜活,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得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心理疏导。”闫枫谈道。例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录了父母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方式对孩子成长起到的重要作用。闫枫在作者原文的结尾前,增加了如下一段戏剧内容,以突出其中的家庭教育元素——
(巴迪母亲拿出一张精美的纸。)
巴迪母亲:我哪有那么好的脾性,我今天收拾屋子的时候,忽然在你父亲的抽屉最底层找到了三十年前你用漂亮的花体字书写的那首诗,当然,你没有写日期,是你爸爸在修改完以后,签上了名字,并署上了日期。
(巴迪拿着这张纸,拥抱了妈妈又拥抱了爸爸。)
巴迪:谢谢你们!谢谢妈妈热情洋溢的鼓励,也要谢谢爸爸冷静而客观的批评,是妈妈的鼓励点燃了我创作的热情,是爸爸的苛刻让我的创作一直保持着清醒!所以我的作品才能得到更多读者与观众的认可!
巴迪母亲:巴迪,妈妈永远是对你作品最狂热的读者!
巴迪父亲:巴迪,爸爸永远是对你作品最挑剔的编辑!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戏剧纳入艺术课程方案,让闫枫看到了课本剧走入校园的更多机会。在朋友的推介下,闫枫在深圳市龙岗区水径小学迈出了课本剧实践的第一步。出于对当前师资力量与演出效果的综合考量,闫枫与校领导商定,第一学期暂在三、四、五年级各开设一个班级,由自己和团队中其他两位课本剧老师负责排练。这一次,闫枫没有挑选演员,凡是加入戏剧社团“四点半课堂”活动的同学,都是表演班子中的一分子。看着学生在戏剧排练中从胆小到勇敢,从自卑到自信,闫枫欣慰不已。
如今,闫枫正在深圳市福田区文体中心音乐主题馆组织文化公益项目——花YOUNG心理情景剧,期待为更多孩子打开心结。未来,闫枫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教育戏剧的队伍,和自己一样,把它当作一项值得奔赴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