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视阈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研究
2023-03-23李君
李君
摘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家普惠金融等政策的推动下,众多的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其不仅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理念,还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步伐。商业银行贷款是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相比大型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建设规模、资源配置、管理体系等方面发展尚不成熟、完善,其在经营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且自身抗风险能力有待提高,这就使得小微企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融资压力,并给商业银行带来一定的信贷风险。信息化背景下,利用数据平台功能优势,能够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体系,增强差异化信贷服务。因此,文章通过简析小微企业相关概况,明确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表现以及数据技术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的优势,分析数据视阈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防范措施,以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关键词:数据视阈;小微企业;信贷风险
小微企业是小型、微型、家庭作坊式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具有管理方式粗放、混乱,成本高、融资难等特点。近年来,为进一步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所得税优惠等一系列普惠金融政策,以缓解部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难题,增强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当前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迅速,贷款余额持续增长,据银监会发布数据,截至2021年11月,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9.45万亿元,其缓解了部分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但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也在逐步扩大。如图1所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持续上涨,信贷风险发生可能性也日益凸显,会影响金融行业的稳健发展。因此,在数据视阈下,深入研究商业银行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表现形式、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以及防范措施,对有效控制信贷风险、推动小微企业稳健发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都具有重要作用。
一、简析小微企业相关概况
小微企业是小型、微型、家庭作坊式以及个体工商户的统称,具有规模小、适应能力强、创新创造能力强、大局意识薄弱、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普惠政策的推动,小微企业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出数量加速扩张、质量渐进提升的发展现状。
小微企业在信贷风险方面具有以下相关特点:第一,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其资金需求量也不断增多,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用于企业日常经营周转,受“小、频、快”的经营特点影响,使其在资金需求方面表现出额度较小、使用周期短、频率高、时间紧、行业分布广泛、难监控等特点,这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控制带来了严峻挑战。第二,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小,自身经营收入不稳定,经营业绩波动性大,平均寿命相对较短。根据相关调查统计,当前小微企业平均存活周期约4年,其中存活时间小于3年的小微企业占比接近50%。在国家宏观政策调控以及行业竞争等方面的影响下,小微企业无法有效、及时控制自身存在的风险变化,即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容易产生信贷风险。第三,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管理体制建设不完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会导致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而商业银行为规避自身信贷风险,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审批较为慎重,会加剧小微企业信贷难度。
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主要表现
(一)市场风险——外部风险
小微企业受自身经营规模较小、人数较少、资金量少等经营特性影响,市场经营范围主要定位在餐饮服务、零售批发以及加工制造等产业领域,这些领域市场竞争激励,平均利润率水平不高。相比大中型企业而言,大部分小微企业极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竞争形势等外部因素影响,当以上外部因素出现不利于小微企业经营的状况时,会导致小微企业出现产品大量积压、效益降低、资金链断裂、企业倒闭、无法偿还贷款等情况。如招商银行小微企业调研报告(2020年)指出,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参与调查的小微企业中,接近四分之一表示受新冠疫情严重冲击,经营已陷入困境,甚至面临倒闭风险;三分之二的表示现金流能支撑企业经营的时间在3个月以内。商业银行在进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办理过程中,一旦小微企业受外部因素影响导致资金链出现断裂,便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风险,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二)信用风险——内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小微企业在贷款履行过程中受经营不善、资金链断裂多方因素影响而无法及时偿还贷款,造成的违约概率。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人力财力受限,公司现代化治理水平不足,尤其是管理人员的風险意识较为薄弱,无法用战略性、长远性眼光看待问题,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对市场发展前景的预测缺乏科学性、对企业的发展规划不合理等方面,这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大,出现因自身原因导致企业资金紧张而无法按时还款的情况。第二,小微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为实现自身效益最大化,部分小微企业管理人员的眼光尚浅,其过度重视自身短期利益,自身信用度与诚信度较低,会存在利用虚假信息骗取银行贷款、不按既定用途使用贷款、有计划地躲避银行债务等违法违规行为,从而增加信用风险。
(三)担保风险
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业务过程中,为有效规避自身风险,会要求企业寻找高度可靠的担保方或提供抵押物。但小微企业自身经营规模较小、发展时间较短、资金流有限,这就使得小微企业很难找到担保方,而商业银行为保证自身利益,通常要求小微企业在办理贷款业务的同时提供足额抵押物。小微企业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变化,抵押物自身价值极易受市场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变化浮动较大,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无法足额收回应有的信贷金额;且在贷款违约处置抵押物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处置周期长、处置存在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另外,小微企业如果寻找到相应担保方完成了贷款业务,但在经营不善、无法偿还银行贷款业务,而担保方自身也无法有效解决此问题时,便会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既担保方也无法偿还违约贷款,给商业银行带来风险,同时还会导致担保方对后续小微企业的贷款业务更加慎重,影响小微企业贷款额度的获取,不利于推动小微企业稳健发展。
(四)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小微企业内部操作以及商业银行贷款管理等方面的影响而导致的信贷风险。首先,小微企业普遍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既无法吸引高水平专业人员加入其中,还会导致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混乱。比如大部分小微企业财务管理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不足,可能无法按照相关规定完成企业信息公示等内容,会出现伪造企业财务信息,报表错报等行为,都会增加操作风险。其次,据相关理论研究,企业规模与其信息化水平成正比,而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偏低,这时商业银行获取小微企业的信息難度较高,且无法保证信息获取的真实性与有效性,也会加剧信息不对称风险,导致商业银行无法客观的判断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最后,部分商业银行为扩大自身业务,对小微企业的资质审查不到位,贷前调查、贷款审批收集信息不充分,有的仅仅根据小微企业提供的报表完成贷款审批;在贷后管理阶段,忽视对小微企业持续经营状况的跟踪调查,无法及时预警风险,错过处置风险的时机,也会增加信贷风险。
三、数据视阈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一)信息获取不充分,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
根据上述分析,小微企业因自身信息化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等因素,导致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可以提供给商业银行的信息不多,信息存在不对称性。
首先,商业银行在对小微企业开展信贷评估时,只能获得其提供的申请信息、有限的财务信息、征信信息以及有限的交易信息等内容;而且,小微企业提供给银行的信息,大部分没有有效的核实渠道,真实性难以把控。比如,小微企业存在财务报表未经审计机构审计、报表格式不完整,购销合同缺乏相应的要件等问题。以上情况让商业银行无法把握小微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其次,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是小微企业信贷评估中主要参考因素。商业银行的信用评级系统有相对固定的数据输入要求,但从目前情况看,小微企业在某些数据方面无法完整提供,或者提供了但其真实性无法核实,造成了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结果很难保证客观反映小微企业真实的信用风险情况。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办理过程中,风险评估体系不健全,信贷风险识别困难较大。为有效规避自身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通常需要耗费较多时间与精力审批,经济成本高、耗费时间长、工作流程繁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开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积极性。
(二)风险评估方式有局限性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信贷审批业务有规定的时效限制,在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各种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大力支持小微企业信贷的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都在积极探索简化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环节,以高效快速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在数据信息化时代,商业银行也在积极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完成小微企业信贷资质分析,但其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受传统管理意识影响较深,过于依靠专家系统模型得出的小微企业信用评分完成信贷风险分析,对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基础的量化信贷风险测量工具运用有限,这就会导致其信贷决策受单一专家系统模型的影响明显,无法有效保证在短期内做出科学性和有效性的信贷决策,会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
(三)贷后风险预警机制不灵敏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控覆盖企业的整个贷款周期,目前已建立起贷前、贷中、贷后全过程的风险管控模式。对于小微企业信贷而言,因经营波动性大、平均寿命较短的特征,除了贷前、贷中的调查,贷后的风险跟踪预警显得尤为重要。但当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风险预警机制不够灵敏,贷后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小微企业经营跟踪调查工作开展不足;另外,贷后监控中忽视信息技术功能优势的发挥,不能高效利用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小微企业的经营动态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中存在的信贷风险,让商业银行在贷后监控中处于被动地位,增加了信贷风险。
(四)信贷评估人员专业技能有待提高
目前,商业银行大部分信贷人员在大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分析工具的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不利于在大数据背景下很好的利用各方数据开展小微企业信贷评估工作。另外,在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过程中,部分信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在前期调查、中期监督以及后期管理过程中的责任意识不足,不了解小微企业贷款用途,忽视小微企业的不稳定因素,未根据相关要求完成数据报送、动态跟踪等工作,都会增加信贷风险。
四、数据视阈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数据视阈下,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信贷领域可以充分发挥数据技术的互联互通功能,更多获得小微企业的相关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现象;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模型测算,提升信贷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可以转变工作模式,开发出新的产品等,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可促进信贷业务良性发展。
结合前面分析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在数据视阈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防范措施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在大数据支撑下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
第一,商业银行要加强信贷前期调查工作的开展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大对大数据业务的投入力度,提升银行对小微企业披露信息的采集能力,根据信贷业务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检测,尽可能将更多的信息纳入信贷风险评估体系,更加全面了解小微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以及信用情况;另一方面,可采用大数据分析的相关工具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提高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二,商业银行可利用大数据全面覆盖技术,提高数据信息共享情况,以实现风险全面监控,保证做好信贷风险预警工作,在贷款发放完毕之后要继续跟踪调查小微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经营情况、信用情况等,力争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政策。
(二)科学制定风险管理机制
第一,数据视阈下,商业银行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现状来完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既要加强贷前小微企业信贷资质筛选,又要加强贷款业务制度创新,建立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审批机制。通过构建自身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系统平台,高效发挥大数据网络平台的功能优势,实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线上审核、模型运算与自动决策、系统自动风险预警等功能。以全方位提升信贷审核效率与质量,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缩短贷款审批流程,满足小微企业贷款需求。
第二,通过建立多层次人员培训体系,以通过培训制度、绩效考核等内容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强化人力资源结构配置,建设高素质小微企业信贷队伍。在培训方面,培训的重点除传统的信贷业务知识外,主要加强大数据采集技术、大数据分析工具及方法运用技能的培训,保证小微企业信贷的从业人员能够多渠道收集小微企业信息、分析信息,提升信贷决策有效性,高效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在考核方面,可以设置小微企业信贷人员准入门槛及相应的退出机制,保证信贷人员明确自身岗位职责,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增强其法律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使其在信贷业务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人翁意识与监督职能。
(三)合理创设金融服务产品
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一直以来,其所获得的金融资源与其对经济的贡献不对等。国家近年来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立足时代发展背景,精确定位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需求,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产品设计与创新力度,为其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产品服务,营造良好信贷环境,消除商业银行与小微企业间的信息壁垒。
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收集到的小微企业相关信息进行产品的创新。比如,目前好多家银行都根据纳税信息为小微企业核定贷款额度,决策依据清晰,审批手续简单;商业银行还可以根据小微企业交易数据、小微企业的银行流水信息等为小微企业开发新的信贷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商业银行抓取小微企业信贷决策中的重要参考因素,提升信贷审批效率,降低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将对小微企业提供单一的信贷服务模式转变为银行卡、现金管理、理财、贷款等多种服务形式。综合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可以让商业银行更加了解小微企业资金的流转情况、经营情况,帮助银行识别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小微企业资金结算和使用效率,增强小微企业对银行的忠诚度。
(四)优化系统,提升信贷审批中量化分析的运用
针对当前小微企业信贷审批采用定性分析为主、系统定量分析为辅的组合计量方法,商业银行要重视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结合新时期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信贷风险,整合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中的相关信息,建立有针对性的信贷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计量模型,用于开展小微企业信贷决策工作。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计量模型的应用力度,减少人为主观因素的干预与影响,全面增强模型输出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有效性。商业银行还应定期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等因素的变化情况调整风险计量模型指标参数的设置,提高模型对信贷风险测算的准确性,增强商业银行风险识别能力。
(五)积极开展合作
信息的充分获取对商业银行完善自己的风险评估体系,进行量化的信贷审批、创新金融产品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各方合作,争取最大化获取有用、真实的信息。第一,积极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力争规范小微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并探讨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库的可能性。如在小微企业工商登记、水电费缴纳、税收缴纳、行政业务办理、司法事务等环节,明确小微企业应该披露的信息内容,并建立小微企业信息库,将相应的信息入库,让银行可查询。第二,商业银行还可以和一些互联网的平台合作,这些平台拥有小微企业的交易信息、工商注册信息、法律诉讼信息等,能为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第三,在大数据处理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采购第三方机构的专业服务,用专业的模型、专业的技术来对银行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信息的有效获得,能降低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促进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良性发展。
(六)寻求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政策的支持是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及业务发展的强有力后盾。首先,政府可在政策层面规范小微企业的经营行为,对于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贷款、恶意逃避债务等行为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约成本;政府可建立小微企业的从业人员培训机制,从专业、法律等角度对小微企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教育,降低小微企业经营风险、操作风险。其次,对于自身无法提供足额抵押物以及缺乏担保机构而不能获取商业银行贷款资质的小微企业,政府可设立相应的担保公司,加大政府担保力度。第三,政府还可统筹协调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支持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政策,打通商业银行与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等。政府政策的支持可优化信用环境、解决担保风险、信息壁垒等关键问题,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及业务的发展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新时期,小微企业在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其信贷需求也不断增强。为有效防范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商业银行需要立足时代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加大自身信息化水平建设力度、加大大数据人才培养力度,以建立健全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充分发挥量化分析的在信贷审批中的作用,切实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抵抗能力。另外,政府可在政策层面不断优化信用环境,积极发挥自身统筹协调引导职能,科学引导相关职能部门高效配合商业银行完成小微企业调查,保证商业银行能够科学制定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合理创设符合小微企业资金使用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从而推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刘东影.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及其管理[J].时代金融,2019(33):26-27.
[2]梁佳荣.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管理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20(06):150-151.
[3]朱苗苗.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与防范管理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07):76-77.
[4]叶梦琪.大数据技术支持小微企业信贷研究[J].纳税,2017(28):108-109.
[5]刘磊.大数据征信的建设银行小微企业信贷风险控制分析[J].经贸实践,2017(19):94.
[6]王伟,宋西圣.以“大数据思维强化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J].金融发展研究,2014(04):83-84.
[7]赵婧.我国小微企业信贷问题研究[J].产权导刊,2019(05):38-41.
[8]李俊.小微企业信贷风险防范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33):32+34.
[9]丛剑.大数据视阈下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2):4-5.
[10]曲蕾.小微企业信贷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讯,2020(36):117-118.
[11]劉自强,谢佳英,段兰兰,周紫英.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银行对中小微企业信贷决策[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1(04):40-43.
[12]李建喜.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及其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6):115-116.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