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化痰祛瘀方联合穴位贴敷对颈性眩晕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2023-03-23马鲜维魏政

贵州医药 2023年1期
关键词:颈性穴位中药

马鲜维 魏政

(1.陕西健康医疗集团有限公司凌云医院中医科,陕西 宝鸡 721006;2.宝鸡市金台医院中医科,陕西 宝鸡 721000)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具有较高发病率的一种中老年疾病,且逐渐呈现出低龄化趋势[1]。其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部眩晕、头痛,且上述的症状会随着体位的变化而明显加重。中医认为[2],颈性眩晕的病机不外虚实两端,实者痰浊上蒙及风阳上扰,虚者肝肾阴虚、气血亏虚。目前,中医疗法有针刺、颈部推拿以及牵引等,虽然能减轻部分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但仍然有较高的复发率[3]。本文主要探讨中药化痰祛瘀方联合穴位贴敷对颈性眩晕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接诊的颈性眩晕患者73例,随机分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6)。观察组中,男20例,女17例;年龄(53.24±16.77)岁;病程(4.17±0.36)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52.98±15.42)岁;病程(4.09±0.42)年。纳入患者均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4];均知情同意。已排除合并颈椎部囊肿、颈椎椎体骨折和肿瘤者;间断治疗、治疗过程中依从性比较差者;孕期以及哺乳期的患者;眼源性眩晕以及耳源性眩晕者;患有良性位置性眩晕征者;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不全和严重的心脑血管病者;患有神经官能症、椎动脉 V1段以及V3段供血不全、颅内肿瘤患者;患有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颈肩背部的皮肤出现破损的患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控制血压、改善微循环、控制血糖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化痰祛瘀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中药化痰祛瘀方组方:炙甘草6 g,白术10 g,丹参20 g,柴胡9 g,半夏10 g,葛根15 g,陈皮12 g,天麻10 g,郁金10 g,党参15 g,石菖蒲10 g,茯苓12 g。1剂/d,水煎至约300 mL,每天早晚各服药2次,150 mL/次。1个疗程为10 d,共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约2~3 d。穴位贴敷:选穴以督脉的穴位、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以及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为主,包括腰阳关穴、天柱穴、风府穴、昆仑穴、风池穴、大椎穴、阳白穴。药物选配天麻15 g、细辛5 g、半夏15 g、川芎15 g、制附子10 g、赤芍15 g研成粉状。贴敷材料采用直径为15 mm的无纺布胶贴,以75 %的乙醇对颈性眩晕患者穴位的皮肤进行消毒,撕掉上述制好的穴位贴的贴膜,平整地贴在患者的穴位处,压好穴位贴的周边,以贴牢患者的皮肤。1次/d,5~8 h/次,共治疗10 d。

1.3观察指标 根据文献[4]中的标准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于治疗前后采用颅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的舒末期血流速度(Vd)以及收缩峰血流速度(Vp)的改变情况;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判断颈性眩晕患者的睡眠质量,总分21分,分值越低,表明颈性眩晕患者的睡眠质量越差。

2 结 果

2.1临床疗效 两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对照组10例、8例、7例、11例;观察组14例、11例、10例、2例。观察组有效率为94.59%,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5)。

2.2BA、VA的Vp、Vd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BA、VA的Vp、Vd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BA、VA的Vp、Vd比较

2.3PSQI量表比较 治疗后,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的睡眠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PSQI量表的比较分]

3 讨 论

临床上对于颈性眩晕常见的治疗手段包括石膏固定、手术、抗眩晕药物、口服血管扩张剂以及理疗等,效果有限[5]。中医认为,颈性眩晕属于“痹证”、“头痛”、“眩晕”的范畴,大多由内伤虚损而致,发病机制主要为“机体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造成耳苦鸣、目之眩、头苦倾”[6]。本研究采用的穴位贴敷法中的督脉可总统机体一身之阳气,虚和瘀都能使清阳之气不升,督脉之气受阻,引起项背强痛,头晕头痛。风府、大椎、腰阳关、昆仑穴、天柱、阳白穴、风池穴大椎等则具有祛风开窍、通利机关、解眩晕及颈痛项强[7]、解表散寒祛风、调经通络、强腰补肾、清利头目、舒筋活络、通经活络、疏风清头、清利头目、清脑通经的作用。眩晕多由髓海不充、肾精气血不足、清窍失养、气血不足、痰瘀互结等所致。痰瘀互结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证型,因此本研究采取化痰祛瘀方,以发挥舒筋通络、化痰祛瘀、止晕定眩等效果。化痰祛瘀方的白术、半夏、天麻、茯苓、陈皮、石菖蒲、丹参、葛根、郁金、党参具有抗菌、抗凝、利尿、抗肿瘤、降血糖、祛痰镇咳、镇静、调整脑血管功能、抗惊厥、保护神经细胞、湿利水、宁心安神及健脾和胃、健脾化痰、行气降逆及燥湿和胃、健脑通络、祛痰醒神、祛瘀止痛、凉血活血、安神除烦、改善供血、扩张心脑血管和轻微的降血糖、凉血破瘀、行气解郁、养血生津、补气健脾益肺的作用。

本文结果显示,中药化痰祛瘀方联合穴位贴敷能明显升高基底动脉、椎动脉的舒末期血流速度以及收缩峰血流速度,提高疗效。其原因为,该疗法能通过有效缓解颈部的痉挛状态,消除病灶,疏通经络,改善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液循环,发挥了中药化痰祛瘀方以及穴位贴敷相互结合的优势,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8],具有比较突出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颈性穴位中药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