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2023-03-23徐德明
1 父母该怎样表扬孩子
当表扬过多时,它的价值便会降低,对孩子的强化作用也会减弱,所以父母给予孩子的表扬要适量。同时,父母也不应夸大表扬。如果孩子明明表现得不好,父母却要给予他们表扬,那么,这样的表扬一方面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觉得自己不值得被表扬,产生不安心理;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好的,以至于无法客观、理性地看待自己。父母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试图以朋辈榜样的示范作用激励自家孩子做得更好。随着我国二孩和三孩政策的放开,多子女家庭不断增多,父母在家庭中实施表扬时也常常在多个子女之间进行比较。在比较性和竞争性的情境中,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抵触情绪,甚至无法接受兄弟姐妹比自己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摘自《光明日报》)
点评:我们有些家长受“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说法的影响,从原先总爱批评数落孩子的不是,改为常常夸奖孩子的表现——哪怕是很随意的或是本应给予批评提醒的举动,也要挖空心思找到“积极因素”或“潜在亮点”加以粉饰,以至于让孩子都有一种受宠若惊之感;还有的父母在表扬夸赞孩子时总好与另一个孩子或是“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试图起到激励鼓舞作用。殊不知这些家长不恰当的评价表扬,尤其是父母那并未基于事实或出于真诚的赞扬,会给正在成长的孩子造成错觉。
2 “背篓少年”这样走上网球场
来自云南农村的“背篓少年”王发,2016年,野象网球俱乐部负责人张晓洪将他带出大山,踏上了挥拍追梦的网球之路。在一场青少年网球赛上,王发拿到了男单冠军。比冠军奖杯更引人注目的,是他用作网球包、颇具民族特色的竹编背篓。张晓洪受到张桂梅办华坪女子高中事迹的启发:“文化教育可以让山区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体育教育也未尝不可。”和“背篓少年”一起参训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了解了知名球员、网球历史,渐渐地有了“成为费德勒、纳达尔”的梦想。梦想催生动力。每周队内赛,为了激发孩子的胜负欲,教练自掏腰包,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成了“冠军杯”。2021年,他们获得了5个全国青少年冠军、3个亚军。教练期待着,王发和队友拼尽全力追逐的梦想,会成为更多山区少年新的希望。
(摘自《人民日报》)
点评:近年来,我国山区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的状况水平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这些孩子大都有着较好的身体素质,在各类体育项目的学习、训练中往往表现出更强的韧性,在接受系统和专业的培养训练后,表现不俗,参加国内外比赛屡有斩获。希望有更多的“伯乐”发现和挑选出更多有天赋、有潜质的苗子,在相关部门的重视和热心人士的支持下茁壮成长。我们乐见更多“背篓少年”在运动场上取得佳绩,进而激励鼓舞更多的山区孩子拥有梦想,实现梦想!
3 “暴力梗”易让施暴者更肆无忌惮
“纸给我用一下”,未经同意,室友一下子抽掉半袋纸巾;“吃啥呢,给我尝尝”,室友夺过面包扔回空面包袋;“水让我喝口”,室友抢走可乐喝掉半瓶……这是某平台一则标签为《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超682万。很多网友留言“搞笑”“好玩”。“这些视频的拍摄者可能想影射、批评一些乱用他人物品的同学,但其中添加的强行甚至暴力成分让视频变了味,也一定程度消解了‘校园暴力’这个话题的严肃性。”曾是校园暴力受害者的小王告诉记者。一位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认为,有些行为被搬到所谓的搞笑视频中,被认为是在恶搞,而实际上此类行为真实地发生在校园中,错误的引导会产生示范效应,引发新的校园暴力。
(摘自《法治日报》)
点评:欺凌同学或向同学施暴这类行为本应受到制止、谴责,可有些人竟为了博眼球、追求播放量,把真真假假的校园暴力或夸张或渲染后拍成短视频发到网上,让原本严肃的话题“娱乐化”了,这极易模糊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是非观念,混淆“恶搞”和“校园暴力”的区别,使作恶者得不到处罚和制裁。鉴于此类视频的消极、负面影响,老师、家长应告诫学生远离;有关方面还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对视频平台的监管,禁止此类视频的播放。
4 帮助孩子走出“社恐”
“社恐”是一个网络名词,专业的说法是社交恐惧症。很多孩子,他们成绩优秀,学习能力极强,可是却没有朋友,不是优秀到没有朋友,而是他们有交友恐惧。一个女孩因为父母工作很忙,两岁就送进托管班,小学放学了就请阿姨接回家,给她做饭,督促她做作业。到了周末,就送她去各种兴趣班,钢琴、网球甚至击剑、画画,一应俱全,孩子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可是父母唯独忘记了让她去和同学交际一下,或者把她送到小区花园里让她和邻居孩子嬉戏一会儿,这些都没有。后来她进了当地最好的私立高中,看起来前程似锦。可是意外来了,孩子抑郁了,闭门不出,不去上学。父母感到不可思议。
(摘自《齐鲁晚报》)
点评:有的孩子生活条件很不错,父母关爱,家庭和睦,学习很努力,兴趣也不少,可为什么中途却因为患上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而掉队了呢?还是“社交”出了问题。在孩子应该学会与同龄小伙伴交往交友的年龄段,他们没能把握好享用好这段极其宝贵的时光。而自以为给孩子创造了很好条件的家长,看到的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不惹是生非、貌似无忧无虑的孩子,忽视了孩子成长的需求,忽视了对一个未来走入社会的人需要掌握的社交能力的培养,以致孩子不会与人交流,怵头与人交往,难与人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