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制研究
2023-03-23姚宇婷
□姚宇婷
(青岛理工大学,山东 青岛 266520)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重在解决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撑。脱贫攻坚时期,产业发展在收入提升方面虽然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产业覆盖范围小、发展水平低、稳定性差,难以成为脱贫的首要动力。与脱贫攻坚中的产业脱贫不同,产业振兴发展水平更高、持续性更强,可以为农村地区发展提供强劲的经济和物质支撑,能更好地巩固和提升脱贫效果,避免因不可抗力因素导致返贫,顺利实现乡村振兴。如何促进农村产业耦合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促进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经历从产业脱贫迈向产业振兴的过渡期。产业耦合则是实现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1-2]。
产业脱贫与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可以使产业得到进一步融合,使脱贫质量得到巩固和提升,使乡村贫困现状从短期遏制转换为长期缓解。实现乡村振兴是大势所趋,提出促进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产业耦合建议顺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
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理
1.1 耦合机制的定义及特征
耦合一词源于物理学科,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通过良性互动达到协调共生的动态关联关系[3]。产业耦合实际上就是产业之间经营链和价值链的融合发展[4]。
1.2 产业耦合机理
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耦合关系。我国现阶段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过渡期背景下,在考虑产业发展的同时,在产业经济驱动、产业制度规制以及产业主体转变中,应实现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产业耦合[5]。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理,如图1 所示。
图1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理
农村产业是带动农村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6]。2020 年以后,我国政府工作重心开始逐步向乡村振兴转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是当前乃至一段时期内的长期目标。
产业扶贫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驱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任务相当于机械传动的两个齿轮,脱贫攻坚这一任务是前面的齿轮,齿轮较小;乡村振兴是后面的齿轮,齿轮较大。产业脱贫为产业振兴的运作提供了动力,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是产业脱贫的风向标。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规划在2035—2050 年。脱贫攻坚是一个短期目标,而乡村振兴是农村地区发展中的长期目标。换言之,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前提条件;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的进一步深化,也是产业脱贫的理想状态。
产业脱贫与产业振兴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特殊背景下的产业耦合。产业脱贫是农村地区走向产业振兴的前提,产业振兴是产业脱贫之后的远期目标。二者在耦合机制中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在耦合的齿轮中,产业脱贫这个“小齿轮”带动了产业振兴这个“大齿轮”的发展,而“大齿轮”的运作也将给“小齿轮”带来相应效益。也就是说,产业振兴将会巩固和提升产业脱贫的成果。二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壁垒
产业脱贫质量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耦合度不高。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能够抗压的产业很少,很多中小企业遭到了严重冲击,乡村产业更是难以立足。脱贫攻坚已经完成,所有贫困县的“摘帽”,接下来的主要工作是使脱贫成果保持正向发展,完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过渡。脱贫攻坚任务关于产业脱贫相关政策的着力点以使农村全部人口脱贫为出发点,重点在于实现贫困县“摘帽”。而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振兴是以脱贫人口迈向富裕为目标。两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因此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产业耦合过程中会出现耦合度不高的壁垒。
脱贫攻坚空间布局与乡村振兴空间布局的相对差异性。在我国执行脱贫攻坚任务时期,产业帮扶主体主要集中在较难攻克的偏远山区。例如,经过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数据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检验和评估,对贵州省9 个贫困县予以帮扶并实现退出贫困。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发展面对的地区与脱贫攻坚时期的地区有所差异。乡村振兴中,基于我国2020 年完成832 个贫困县脱贫任务的基础上发展农村产业,面对的主体是比贫困县阶层高的地区。由于两者在空间布局上的差异性,会给产业耦合机制运行带来一定的阻碍。
时间上的差异性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带来“齿轮卡顿”。农村地区产业脱贫是在我国贫困县尚未完全摘帽的背景下实施的政策,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基于全面脱贫的背景下,两大任务之间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一般来说,齿轮与齿轮之间在耦合的过程中,由于配件尺寸不一,会导致在耦合机制中出现卡顿甚至不运作的情况。与之类似,由于产业脱贫和乡村振兴两大齿轮在时空上存在差异性,导致二者在衔接过程中会出现耦合机制卡顿现象,这就需要滴入“润滑剂”,使二者有效衔接的运作机制达到最佳效果。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制建议
在研究耦合机制对策时,应基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制的自发性、关联性、有效性特点,将产业耦合机制的特性纳入考虑范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制之间的耦合要素关联,就是在完成脱贫攻坚步入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使脱贫攻坚要素与乡村振兴要素之间通过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和良性互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
3.1 夯实产业基础,为耦合机制提供动力
发展农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要务。要想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制正常运行,必须保证产业根基牢固。要夯实乡村产业的基础,为产业耦合机制提供运作动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产业扶贫是扶贫项目的关键,应通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缩小贫富差距。
促进现代种养业发展。现代种养业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抓基础,做强现代种养业,是带领农民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应完善种养业资金投入体系,使种养业在促进农村走出贫困的道路进一步发挥作用,避免由于资金不足致使种养业发展滞后。
完善种养业的保险与保障机制。乡村贫困地区种养业极易受到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健全风险预防与保障机制可以为乡村农业发展提供保障。要加快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构建农业生产体系,完善经营体系,通过种养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将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放在重要位置,实现种养一体、统筹发展,督促种养业转型。我国现在已经完成贫困县摘帽,接下来的工作将着力于提升贫困县自身“造血”功能,使农村贫困人口自发维持脱贫现状,保证脱贫不返贫。对传统种植业的产业组织方式进行适当创新,对传统种养业的生产模式进行优化,延伸传统种养业的产业链。推动传统种养业的商业化、规范化,打造属于传统种养业的专属品牌,增加种养业特色优质产品供给,提高传统种养业的竞争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3.2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添加耦合“润滑剂”
在转型期背景下,应从县级层面加强对农村地区的统筹规划和调控。《城乡一体化蓝皮书: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7)》明确提出,发展县域经济是促使农村地区发展问题得到解决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润滑剂”,可以加快乡村建设步伐。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做好县域空间布局的统筹与规划。由此可见,应加强县级区域空间布局的统筹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
要设立职能分工明确的区域监督与管理机构,在形成监督机制的前提下,统筹下好县域空间统筹规划与产业发展这盘“棋”。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在保证区域产业正常发展的情况下,合理规划区域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开发区和市辖区的网络通信产业、新型环保产业等。有序开展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建设、城镇体系标准化建设,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县域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规划镇级区域产业的空间布局,打造产业集群。在产业集合体中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对于有效衔接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产业耦合尤为重要。在我国,具有产业特色的小城镇一般是制造业城镇。要想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打造产业集群的着力点上,应该从镇级区域产业集群入手。镇级区域产业集群一般在整个镇的中心位置,例如镇政府所在地等。在借鉴浙江省特色小镇发展方法的基础上,成立特色产业协会,打造产业集群,将龙头产业拧成一股绳,集中产业力量,促进镇级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
在镇级区域打造产业集群的背景下,联合乡村层级各主体共同发展。在乡村产业发展中,乡村层级联合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减少农民外出务工,使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创业和就业,改变原料在农村、加工在城市以及劳动力在农村、产业在城市的发展现状。可以出台村镇之间“一带一”政策,对各村镇的投入产出指标以一定标准进行评估,根据各个村镇的绩效评估结果,评选出最有带动力的村镇。积极鼓励最优村镇分享发展经验,通过组织村镇负责人探讨相关问题,分析不足、取长补短、联合发展。在原材料供给方面,基层政府可以通过改变仓储、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条件,帮助乡村层级布局原材料基地,实现对原料的深加工,提升农村劳动力价值,帮助乡村人口增加收入。
3.3 因地制宜,促进特色产业与非特色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打造农业产业融合载体,打破产业界限和区域界限。要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延续脱贫攻坚中的产业脱贫机制,打造产业集群是主要措施之一,可以实现“1+1>2”的效果。通过构建农村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融合发展载体,进而实现产业振兴。
打造产业集群是顺应发展趋势的措施。要促进优势产业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并对产业链进行一定的延伸。打造产业集群,造就特色产业与非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能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实现效益最大化。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脱贫成果,让农村脱贫人口走上富裕的道路,要构建农业产业融合的载体,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充分发掘地方特色,形成多元主体、多元要素、多形式的农村农业发展新格局。
4 结束语
在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措施的基础上,对农村地区产业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和种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对县级、镇级区域空间布局进行统筹规划,优化空间结构布局,发挥基层政府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在产业耦合发展中实施“一带一”帮扶模式,打造特色产业与非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载体,有助于实现产业之间的耦合和相互贯通,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产业耦合机制,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