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乡村人才培育的对策研究

2023-03-22顾颖瑶

活力 2023年24期
关键词:院校人才高职

顾颖瑶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153)

引 言

自2004 年以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其目的就是推动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出台系列政策,支持“三农”高效有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农业的发展高度关注,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2],为新时代背景下的“三农”工作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乡村振兴战略属于系统性工程,是人、财、物的有机统一,而人力资源起到了核心关键作用[3]。说到底,其实就是乡村人才的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需要一批批优秀的乡村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4]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建立、人才保障等都做出了明确,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乡村振兴的重视。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摇篮,理应主动承担孕育乡村振兴人才的主体责任,为精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和智慧支持。

一、高职院校培育乡村人才的必要性

人才战略是支撑乡村发展的基础性战略,可以为“三农”发展提供引领者、亲历者和受益者,是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一)肩负着培育乡村人才的历史使命

如今,城乡发展依旧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三农”问题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其直接影响整体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因此,要切实做好乡村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5]。由于城市集中发展产生的虹吸效应[6],大部分精英人才汇聚于城市,而回乡创业就业、支援农村发展的农村人才寥寥无几,乡村人才严重流失。再加上农村人才自身内生驱动力不足,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高职院校应主动响应国家号召,契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按照“起跑就是冲刺”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发挥人才专业方面的优势,聚焦乡村振兴人才发展的实际需求,切实解决乡村人才短板,积极推进农村全面发展,奋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这是新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7]。

(二)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的职能体现

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更加体现了高职院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与地方产业接壤,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和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专业性的人才,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本。乡村发展涉及产业优化升级、环境整治美化、文化传承保护、治理体系规范、人才队伍建设等多领域、多事项,需要各类人才的积极参与。

高职院校必须整合教学资源,针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村的产业特色,结合当前乡村发展的人才需求,积极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专业特长、文化底蕴,顺应时代发展,解决乡村布局新业态、发展新产业等多元化的人才需求,及时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布局、专业性人才类型方向,制定科学、合理、可操作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推进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培养专业性、职业化的乡村人才,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8]。

(三)彰显了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社会责任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重任,尤其是在各类专业性人才培养、技能技艺弘扬与传承、促进就业创业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责任[9]。乡村的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振兴农村产业、建设乡村人才队伍、传承优秀乡村文化、建设宜居生态环境、夯实基层组织根基等方面。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乡村人才也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发挥个人特长、大展拳脚、施展才华、挥洒汗水,为乡村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开拓创新。高职院校应不断探索产教融合、专业技能提升培养等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深入挖掘乡村“土秀才”“田专家”“致富带头人”“致富能手”等潜力人才资源,持续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事业。

二、高职院校乡村人才培育的对策及建议

为乡村建设培育高素质、专业性、综合性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的历史使命,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的职责使然。高职院校在积极履行学校职责职能的同时,还要发挥学校的社会属性——彰显社会担当、承担社会责任[10]。

(一)强化党的领导,夯实乡村人才基层组织建设

高职院校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党的领导和党建引领,夯实乡村人才培育的组织根基。

一是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切实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旗帜鲜明讲政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牢记把培养乡村人才作为学校办学、办校的根本宗旨。2022 年9 月,全国政协组织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邀请相关人士围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进行协商议政[11],为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

二是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要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筑巢引凤、珍惜人才,为乡村人才提供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未来发展等必要的保障和平台,要把高职院校培养的优秀乡村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作为乡村人才发展的战略性目标,要让乡村有志青年人才成为村支两委的一分子,在基层组织建设的大舞台上展现风采、大显身手、突出能力、实现振兴。

三是积极探索,做好顶层设计,组织高职院校组团或独立与相应的乡村进行结对,组建临时党组织或党组织前移,以高职院校作为平台,以定点乡村作为结对点,申报专项课题项目,教师带头组织学生深入乡村开展课题研究,为乡村点对点培育产业的同时,培养和输送乡村振兴人才。

(二)优化产业平台,推进乡村人才深度融合发展

以乡村示范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载体,以乡村人才战略为保障,打好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组合拳”,其中人才的培育是关键。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抓手,出台相应政策作支撑,促进“组织+人才+产业”共谋共和、融合发展,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向乡村产业有序聚集。

一是培养乡村基层人才筑牢产业发展基础。聚焦乡村产业发展平台,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农技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提高农技人员的实操能力和理论素养,为农村产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二是专家学者组团抓发展。由地方政府或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高职院校进行联合,搭建“政府—学校—企业—乡村”四方联动平台,组织实施开展“万名专家联动、把脉问诊农村产业”“千企帮千村、人才促振兴”“师傅带徒弟走进苞谷基地”等相关活动,指导乡村产业发展。

同时,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基地、农业产业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土豆种植基地等,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建立一支乡村振兴发展智囊团,实现“产—学—研”合作共赢,带动农村产业走新路、创新绩。

(三)探索校企合作,促进乡村人才实现创新创业

高职院校要勇于迈出大门、善于走进大棚,与农业产业相关联企业进行深度合作,积极将学校所学、所研推广到田间地头、大棚山岗,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一是建立研学基地。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或企业的实验中心或基地的优势作用,共同在乡村建立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的研学基地。以研学基地为纽带,为乡村发展提供本地人员就业和技能提升,无形中解决了人才实训。同时,还可将高职院校学生带入基地作为技术指导人员,企业再通过战略性资源整合,将高职院校毕业的技术指导员和具有实操经验的“土专家”“田秀才”招录到公司,不仅可以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还可为企业人才战略发展提供基础和选择,实现双赢。

二是柔性引才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地方农业农村、科技等相关部门发力,通过建立实训基地、开设工作与实验点、开展相关课题项目研究等方式,灵活地从各大高职院校、科研院所引入教授、研究生、本(专)科生或者专家学者、行业标兵、业务骨干等相关人才,让其帮助当地企业解决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不会无限挤占时间,还可以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四)赓续乡土人情,助力乡村文化实现非遗传承

高职院校要把乡村风土人情、优秀乡村文化、乡村发展等作为教学内容,植入思想政治教育或地理风情风景课程,赓续和传承优秀的乡村文化,让乡村文化振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是培养文化传承人。地方文旅部门与高职院校合作,开设关于乡村文化发展之类的课程,培养学生的故乡情结,主动作为、尽显担当,人人都能成为家乡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实践者。

二是培养口耳相传的民族使者。无文字记载的优秀乡村文化也需要传承,高职院校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派专人进行指导、调研、记录、登记,将优秀的乡村文化作为课题来研究和传承。可以培养当地有意愿的青年作为非遗传承人,代代相传下去,让优秀的乡村文化薪火相传,不断根、不断层。

结 语

乡村的振兴和发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事关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各领域的乡村人才一代代奋斗。要充分挖掘乡村资源,特别是乡村人才资源。在新时代,高职院校要承担重任,敢于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乡村、企业形成强大的人力资本优势,为实现乡村振兴、人才战略提供有力保障。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育阵地,理应勇挑重担、发挥职能,在乡村发展伟大实践中大展风采,为重点育才、服务社会、振兴乡村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院校人才高职
人才云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