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研学赋能陕西乡村振兴研究
2023-03-22庞冰旭陈露露陈芯蕊朱菲菲宋倩倩
庞冰旭 冯 瑛 陈露露 陈芯蕊 朱菲菲 宋倩倩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00)
引 言
红色教育需要走进生活,但缺乏实践教育基地,陕西省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和教育大省,以探索红色研学来推动完善文化教书育人功能,从而实现乡村振兴,责任重大、意义非凡,能够在理论上丰富乡村振兴内涵,在形式上创新乡村振兴模式,在实践上助推乡村振兴和青少年红色基因的传承,把红色教育研学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把党带领陕西农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事迹物化呈献给“00 后”,使陕西乡村振兴增加一项教书育人的功能。
一、红色文化赋能陕西乡村振兴的地域资源优势
(一)红色文化赋能陕西乡村振兴的教育背景
陕西是教育大省,2021 年,陕西省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有8 477 099 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有4 168 738 人。
2022 年,陕西省参加高考人数约为32.3 万人,理科一本录取率为34.79%,文科一本录取率为15.35%,单从数据上来看,陕西省教育水平整体较高。本小组成员走访西安南大学城4 座高校(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西安邮电大学、西安培华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就省内红色文化常识掌握情况进行采访,共计150 名大一新生参加。结果显示,仅有8%能熟练掌握,68%能掌握个别红色文化常识,24%基本不掌握,从实际走访调查来看,部分学生的学历与文化素养并不对等,因此开展红色文化研学对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1935 年10 月,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1936 年10 月22 日,中国工农红军结束长征,落脚于延安,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西安事变纪念馆,是以“西安事变”重要旧址张学良公馆、杨虎城止园别墅为基础而建立的遗址性博物馆,是陕西省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1937 年至1947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延安革命旧址共140 处,其中主要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5 处。
二、红色文化赋能陕西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
(一)融入文化教育,在交融与传承中追溯政治之基
古人云:“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随着我国日益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更趋紧密,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和斗争也更加复杂。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开展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将红色文化融入研学活动,使实践育人与文化传承相呼应。红色研学是拓宽育人渠道的有效途径,具有传承性、实践性、探索性等特点,对提升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驱动文化价值,在发展与保护中总结平衡之策
在指导陕西省榆林市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为陕西省用好红色资源指明方向。我们在充分发掘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保护好文化,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青春力量一经觉醒,先进思想一经传播,中华大地便迅速呈现出轰轰烈烈的革命新气象[2]。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夯实红色文化根基,赋能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于2022 年4 月20 日至23 日在陕西省考察调研时说:“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只有有效利用陕西省的文化资源,才能不负希望,不负百姓。
(三)创新文化产业,在守旧与创新中开启扬帆之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而创新是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创新文化产业不但有利于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而且能促进乡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应通过创新研学,使红色文化实践与红色传承更好地结合,让红色基因真正融于血、入于脑、立于心、见于行。通过创新文化产业,在拓宽乡村经济发展路径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创新力、感染力,以中华民族红色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实现在教育中传承、在传承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从而实现“育人+文化+乡村振兴”多丰收,更好地赋能乡村振兴。
三、红色文化赋能陕西乡村振兴的思路
(一)文化引领,传承红色文化发扬新平台
首先,笔者对陕西红色文化进行了整合。陕西省红色文化资源众多,根据《陕西省红色文化地图》了解到,全省10 个地市共有233 处重要红色资源。笔者重点对陕西省延安市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采用“线下走访调查+线上数据整合”双管齐下的方式,确保此次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线下走访,组织小组成员深入延安当地,就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枣园革命旧址3 个红色源地,走访了当地的居民及红色源地档案馆,聆听他们讲述当年的故事。线上通过查阅《保卫延安》及百度文库等文献知识,对红色文化背景、变迁、规模、人物、荣誉等框架进行梳理。结合前期线下走访调查,整合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准确性的内容,分内容、分模块制成《红色文化口袋书》,供大中小幼学生开展研学教育。
其次,开展试点工作。历史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学生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义务教育,在智育的同时融入德育,在智育+德育的同时又突出以文化人,是我们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结合前期已整合资源及当地实际,对1 所小学、1 所中学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式授课、实践参观教学等试点工作。一是红色文化融入式授课。结合当地有名红色景区,转换老师身份,转变教育媒介,从老师变为导游,从书本变为“3D 旅游”,在“3D 旅游”途中渗透红色文化,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释放玩性,加速知识的吸收。通过红色文化融入式授课,学生热情得到进一步激发,红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传播。二是实践参观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利用实践课等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红色文化景区,采用情景式、融入式、启发式授课模式,身临其境体会史事的背景、起因、发展、结果,更加全面把握史事发展整体脉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爱国热情,更易于精神文化的渗透。
最后,创立“品悟红色源地”公众号。以微信公众号为主要抓手,通过通俗易懂的推文、配图、视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新颖的学习模式助推文化传承。该平台主要有三项功能:一是资源归档。公众号按照不同板块对陕西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红色档案、红色人物、红色文物、红色故事、红色旅游、红色景点、红色游戏等多种板块。二是推文推广。利用公众号定期向订阅者进行红色文章推送,在增添趣味性的同时调动读者兴趣,注重在吸引中潜移默化地传承。平台文章内容呈现形式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在润物细无声中将红色基因根植于心灵。三是红色文化闯关。通过推文,将红色源地的基本情况用关卡的形式展现在文章上,通过闯关“打BOSS”的模式,在闯关中进行传承,更好地调动大众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
(二)思想引领,构建生态文化建设新尺度
首先,丰富保护模式。一是多元主体保护。通过在红色景区、文化遗产地成立专门的保护机构,设立民间自发保护性组织(景区保护协会、红色文化领导小组),招募全国各地艺术、收藏类的爱好者入驻景区等措施,定人定则定物,将文物保护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丰富保护主体,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完善保护机制。二是依法规范保护。结合各地实际,依托执法部门,建立健全红色景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政策体系,对涉及的损坏、破坏、抢修、迁移、认领、资金支持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依法规范开展文物利用与管理工作提供政策支持。三是丰富内涵保护。在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探索红色景区、文化遗产“传承+创新”新模式,在传承中注重创新与保护,最大限度地保证在红色景区、文化遗产利用率提升的同时带动经济效益高效发展。四是注重投资保护。一方面,将部分红色景区和文化遗产的门票收入、政府补贴作为文化保护资金,为修复红色文化资源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向民族企业招标景区广告,吸引企业资金汇入,利用景区广告收益逐步挽回红色景区、文化遗产损失,进一步盘活资金流向,更好地保障文物利用率。其次,培塑绿色理念。2005 年8 月15 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并首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红色研学应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创新红色文化传承的同时,给人民群众创造更为优越的生活品质;在贯彻理念的同时,注重宣传推广。一方面,整体提升红色景区、文化遗产地当地居民及工作人员的保护理念,以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为途径辐射影响游客的保护理念;另一方面,依托当地电视台、新媒体、网络等媒介,不断向外界传播绿色、创新、可持续理念,以碎片化、覆盖化、定时化的方式不断扩大辐射面积,在外界的不断辐射下,潜移默化地提升公民整体的绿色、创新、可持续理念。
四、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创新“红色文化+美丽景区”模式
通过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完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文化景区。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对振兴农村经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对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利用能够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效益[4]。同时,根据不同地域的经济基础及交通状况,开发适合当地的研学路线,联动特色产业及特色活动,形成一体化红色产业链条,多产业、多途径助力乡村振兴。可以在景区内设计具有当地特色的手工艺品来吸引游客消费,拓宽市场渠道,打开工艺品市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及文化传播。各地可根据已有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农家乐,形成具有独特建筑风格的“文化客栈”,形成研学一体化体验,使研学的大中小幼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文化内涵。
(二)拓宽“红色文化+非遗传承”路径
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经典红色旅游景区,使红色非遗文化走出中国,打开国际市场,提升文化自信及文化影响力。将红色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相融合,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群体对研学教育的需求,进行不同非遗文化旅游线路的创新设计。创立红色非遗的产业链,对非遗手工品进行线下店铺销售和线上网店销售。大力拓展非遗手工品的销售方式,增加其销售额,打造非遗产品品牌效益,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手工技能“加盟”,通过传帮带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拓宽红色文化传播途径。
(三)创建“红色文化+线上旅游”平台
创建“红色文化+线上旅游”平台,以互联网为主要抓手,让大中小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了解更加生动形象的红色文化,使文化走出课本、走入生活。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5]。一方面,向红色资源地商家预定旅游产品或服务,并通过支付宝及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使不同销售主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产品营销。这样可以将原来传统的线下旅游消费转为线上网络平台,进而拓宽实体红色文化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发展学生“线上导游”岗位,使导游脱离固有概念,转为线上服务,在增加学生主体收入的同时传播红色文化,从而吸引更多大学生和研学高校选择此地进行研学。
(四)打造“红色文化+特色小镇”产业
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脉络,学习革命精神主旨,发扬革命精神内涵,打造出独特的红色文化标识。要在配套交通设施投入上下功夫,在基础设施中增加红色旅游元素作为点缀,突出“红”色小镇,创新红色场景体验,增强红色旅游的参与性和体验性,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知红色历史,构建红色基因传承之路,力争打造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积极开展红色教育进校园、进社区,策划红色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构建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等一体化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