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售模式下电子商务供应链优化研究
2023-03-22王振国
彭 军 王振国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山 52847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商业销售体系,任何产品均可以通过互联网打破信息、渠道等多方面的壁垒,为用户提供优质商品服务的同时,保障商业销售、消费行为的合理性。预售模式是当前电子商务行业发展过程中常见的销售模式,基于互联网发表产品的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中的视频、图片等方式展示产品信息,促使消费者缴纳定金或者全款预定产品,在产品生产完成后通过物流将商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从而完成交易过程。相较于传统的供销模式,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商品的曝光率得到提升,同时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了有效的分流,从而提高了消费过程中的服务质量。而在确认预售订单的情况下,厂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安排备货、生产、物流等环节,从而有效提高商品销售的服务质量。
一、预售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分析
(一)商品的预售
在使用电子商务来获得商品订单的过程中,电商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向更多的用户直接展开产品的宣传、展示和促销,在取得消费者认可的情况下,与消费者达成预售购买协议,并通过缴纳定金或者全款等方式支付订单的金额,然后在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后,消费者通过确定订单、确认收货以完成整个交易过程。与传统交易模式不同,电子商务中的商品预售往往采用互联网工具,获得的订单数量较大,但消费者的分布会分散,在生产策略、备货策略、物流策略等方面的选择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难度和复杂度[1]。同时,由于商品的预售行为在互联网中展开,能够分享的商品实际信息非常有限。但互联网的便捷性可以使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规模效应来提升商品预售的效果,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提升商品销售的利润。
(二)电子商务供应链成员
在电子商务展开的过程中,除去销售者与消费者之外,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还包括生产商、线上零售商、线上分销商等主体。销售者的身份更加多样,其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扮演的角色有较大的差别,为了提升电子商务行为获得的经济利润,各个成员会持续不断地围绕物流、产品、资金等内容展开沟通与联系,因此信息沟通的流畅度是保障电子商务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基础[2]。但同时,不同的供应链成员,其在生产、储备、存储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不同,如个体电子商务销售者在存储能力、物流等方面有一定的问题,但其在经营的电子商务账号销售能力较强的情况下,如何减少因存储、物流对销售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是现阶段电子商务供应链体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三)电子商务供应链结构关系
首先,电子商务平台是保证预售交易行为能够展开的基础,生产商是保障产品供应的基础,因此应当作为供应链体系中的上游,为预售交易活动提供最基础的消费者、产品内容。
其次,零售商、分销商作为消费者利用互联网直接联系的乙方,其提供的信息可以有效促进预售交易行为的产生,因此应作为供应链体系的下游。此外,在产生电子商务行为后,物流、互联网是联系各个供应链主体并保障商品得以充分流转的中间环节,需要确保与电子商务行为各方之间的有效联系。各个供应链主体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如生产商与零售商、分销商同时拥有竞争与合作关系。生产商自身的电子商务行为与零售分销商的电子商务行为相互竞争,但同时在产品的销售、库存等方面存在较多的合作,特别是在不同电子商务平台的销售过程中,不同的销售渠道使生产商与零售商、分销商展开合作,通过实现交易行为来保障各方获利[3]。而零售商、分销商作为与消费者直接接触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环节,其提供的商品购买服务,如商品咨询、宣传、促销等行为,是确保消费者能够产生购买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预售模式下的电子商务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订单来源复杂、集中
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的支持下,现代预售模式下的订单产生方式更加复杂,商品订单也变得更加集中。例如,在互联网的曝光下,新商品会在短时间内激起大量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通过不同的电商平台、交易网站下订单的过程中,会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购买订单,从而导致订单的处理面临较大的问题。而在订单处理的过程中,这种短期内大量聚集的订单产生方式,对生产商的生产能力提出了较大的考验。若采取全功率生产预售订单的形式,则会在其他时期面临生产设备闲置的问题。若按照平常的生产方式,则会导致产量无法满足预售订单的需求,给消费者的购买体验造成严重影响。对于零售商和分销商同样如此,电子商务产生的商品消费需求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生活品质快速发展的当下,对于商品附加价值的追求甚至高于对商品实用价值的要求,而在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的影响下,零售商、分销商面临的商品交易行为也发生较大的变化[4]。
(二)供应链协作、组织能力较差
预售模式作为一种新的销售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市场的调动,使销售端的资源得以合理分配,从而保证更好的供销关系,在提高商品质量、销量的过程中,取得有效的平衡,拓展商品的利润空间。但是相较于传统的供应链体系,在电子商务中的供应链面临更加透明的信息和服务质量方面的高要求。电子商务的不确定性导致生产商、零售商、分销商必须根据预售的订单进行资源的分配,使管理的难度不断提升。例如,在扩大销量的过程中,零售商会采取集中采购、提升推广力度等方式展开,但在没有考虑到生产商实际能力的情况下,零售商的销售策略会导致供应链上游无法满足市场的预期,对商品供应、服务的质量带来较多的不良影响。同时,上游生产商向下游零售商、分销商分享的信息较为有限,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双方采取的生产、销售策略存在出入,从而导致消费者负面消费体验的产生。例如,某运动品牌生产的球鞋,在预售过程中电子商务平台的订单远超该品牌厂家的生产能力,导致消费者很长时间都没有拿到自己的商品[5]。
(三)物流管理难度较大
当商品进入发货阶段,需要由物流企业或者消费者到专卖店自取等方式获取商品。但是,电子商务产生订单数量较大,分布较为广泛,因此带来极高的物流成本。特别是在零售商、分销商自主发货的情况下,其自身的物流能力与物流服务水平会给最终的服务质量带来直接的影响。一方面,我国现有的物流供应商较多,但生产商、零售商在选择物流企业的过程中,缺乏一套有效的选择标准,因此在物流选择上优先选择价低的情况比较常见。另一方面,大多数生产商与零售商、分销商将物流视为不重要的环节,将电子商务销售重心放在商品的生产、营销等方面,将物流过程的设计交由物流集成商进行处理,从而导致物流运输时间过长、商品丢失、损毁等问题,使消费者的购买体验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重视物流阶段,并将其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进行有效优化。
三、预售模式下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策略
(一)提升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组织能力
首先,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优化的过程中,应当在各个电子商务供应链成员之间明确自身的位置,以及自身在供应链中的地位。明确在预售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与生产、销售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控制预售、营销的规模,在充分发挥降低库存作用的同时,避免超出生产商、销售商能力的订单集中出现。
其次,需要建立供应链条的上下级关系,并签订符合供应链各主体利益的协议,从而进一步明确电子商务活动中供应链成员的责任及权利,从而保障双方利益最大化,进一步建立供应链命运共同体。确保电子商务交易行为的公平、高效展开。此外,在与消费者进行接触的过程中,零售商必须保证商品信息、价格、服务质量的透明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在商品预售过程中消费者的权利与责任,在确保买卖公平的同时,保护消费者与零售商、商家的权益[6]。
最后,还需要进一步建立供应链服务质量管控体系,在共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的同时,需要对供应商的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的管控,在加强供应链个体资质审查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绩效管理体系进一步明确供应链中违约、纠纷管理的专业性,使相关的责任得以落实。在此基础上,加强对集成商的管控,提升集成商的管理责任意识,为电子商务供应链的组织能力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是保障供应链体系充分发挥作用的核心,在加强供应链成员自身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需要根据电子商务供应链具体成员建立内部信息网络,加强成员之间的信息联通、共享,便于成员了解当前供应链的运行情况,从而采取有效的沟通、管理措施,提高供应链内部的协作水平。同时,可以进一步引进管理型人才,专门展开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从而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并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提升信息共享的准确性与及时性。一方面,零售商、分销商在利用电商平台获取预售订单的同时,需要及时反馈订单信息发出采购申请,然后根据生产商的实际情况建立订单的供应、生产机制,避免爆发、集中性订单的产生给生产商生产能力、生产计划带来的不良影响。另一方面,需要确保信息共享的准确、及时性,在获取相关信息的同时,及时展开信息的有效传递,从而便于生产商调整生产计划,以及零售商、分销商调整预售计划,以减少缺货、库存等方面的压力和问题。
(三)预售策略的合理选择
预售是一种精准销售模式,同样也是吸引潜在消费者的一种模式,但在长期经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预售策略对供应链各方带来的影响。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预售策略。例如,在集中决策的过程中,预售价格提升会对产品的质量、服务水平、用户需求产生影响,同样也会影响供应链各方的利润及整体利润。而分散决策虽然可以解决供应链上游供应方面的问题,但实际展开的效果并不一定会落后于集中决策效果。另一方面,预售作为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反应的销售模式,在应用时还需要根据不同的预售策略调整供应链的类型[7]。例如,以促销为主的预售类型具有较高的灵活度,需要及时反应消费者的数据;而产销协同的预售策略则需要在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配送中应对较为固定的批量订单。
(四)加强与第三方物流、物流联盟的合作
由于电子商务展开过程中的预售与实际的订单依然有一定的区别,且需要通过物流将商品送至消费者手中才能完成交易过程,同时物流企业有较为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和物流状态跟踪系统,对于供应链收集、共享信息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重视物流对供应链优化、发展的重要作用。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的合作,利用其配送中心,根据订单的生产、库存情况实现就近配货、发货,从而减少商品的物流周转时间,提升用户的购买体验。另一方面,在发货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与物流联盟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展开议价,降低物流成本,并利用物流联盟在信息收集、处理、仓储等方面的优势,提高配送的效率和物流服务的质量,使物流真正成为电子商务供应链中的一环。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预售模式作为电子商务中常见的销售模式,为供应链的发展带来问题与启示。在充分了解供应链主体、结构关系的基础上,需要认识到当前电子商务供应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完善,从而提升供应链的协同作用,为预售模式的不断完善提供可靠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