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部控制视域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2023-03-22俞然婕

活力 2023年24期
关键词:工作者事业单位防控

俞然婕

(中共大庆市委党校,大庆 163000)

引 言

在内部控制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需结合多方面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层面管理。主要包括工作人员因素、制度制定因素、执行落实因素、风险防控因素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具体工作落实中,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执行中的实际问题也应当由管理人员及时做出总结,以便在制度制定工作落实时,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促使相关功能有效发挥作用。对于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而言,以问题为出发点分析应对策略也能够充分体现基层工作者工作能力及实践工作成效。

一、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运用绩效管理模式意义分析

(一)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实践效果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以控制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为基本目标。在具体内部控制工作落实时,预算环节绩效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励基层工作者结合绩效管理实际要求,严格规划工作流程。充分明确内部控制工作要点,激发基层工作者参与工作的积极性,这对于优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效果有重要作用[1]。另外,绩效管理模式也能够在内部控制出现问题时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漏洞。

(二)提高预算管理工作质量

在预算管理工作开展中会涉及多个预算管理指标。另外,预算工作的执行也需要依托科学指标体系作为支撑。因此,若能够在实践工作开展中基于内部控制视角运用绩效管理模式,将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动态平衡力度,促使绩效管理与预算常规管理模式实现有机融合,确保预算指标定位精确性提升。同时,帮助基层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结合预算绩效管理要求调整个人工作思路、转变个人工作方法,为取得更好的预算管理工作成效起到促进作用[2]。另外,当工作人员实现思想态度、工作方法的转变后,预算管理水平也必然会得到同步提高。

(三)发现预算管理工作的实际问题

事业单位由于组织结构相对固定,各岗位工作人员工作内容独立性较强。因此,在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下,各岗位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紧密性都存在一定程度不足。这会导致一些细节预算项目预算数据及资金资源配置额度数据在计算时缺乏准确性与有效性。当绩效管理模式推进应用后,在绩效管理模式调节作用的支撑下,预算管理传统方式实际问题与不足能够被更加及时定位和解决。这对于提高预算工作效率与质量都具备典型的促进作用。作为基层工作者,只要了解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基本内涵、执行流程内容要点,就能够为解决传统预算管理模式实际问题提供重要支持[3]。

二、内部控制视域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分析

(一)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制度需进一步完善主要强调在内部控制视角下,由于事业单位常规工作节奏相对比较缓慢,因此在工作中,内部控制制度以传统制度结构和体系为典型代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也随事业单位常规内部控制制度匹配落实,并未结合实际制定精准匹配内容形成联动性制度体系。这会影响绩效管理工作执行落实效率,导致绩效管理实践工作开展质量受到影响。另外,一部分事业单位在现代社会环境下还存在对制度管理作用有所忽视的现象。内部控制制度在制定细节和可行性方面有所缺失,这都不利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同时,制度缺失也会导致问题追责环节在落实开展时遇到现实阻力。最后,制度完善度不足还会导致相关工作人员为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未按制度执行具体工作现象。制度管理作用发挥水平降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预算管理工作会直接受到影响。

(二)管理工作现代化程度需进一步提升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具备灵活性,应用便捷性的典型优势的现代化系统。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引入应用后,匹配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也具有重要意义。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与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实现有机融合时,仍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阻力和问题。

一是由于预算绩效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现代化管理系统在掌握能力方面有所缺失,导致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现引入后部分工作人员由于自身原因,并未在实践工作落实开展中积极应用相关资源平台。信息化管理系统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由于信息化系统应用中存在信息泄露丢失的风险,因此普及应用力度受到影响[4]。在内部控制视域下,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资金资源调用配置有重要影响。在实践工作开展中,信息化平台与技术引入应用后,一些财务信息核心数据面临丢失风险。例如,操作人员系统使用不当,会导致部分信息未能妥善保存,或由于系统升级、系统病毒入侵等多方面因素,导致系统在信息接收、信息传输、信息保存方面出现问题。

三是由于信息化系统维护管理人员在具体执行相关工作时缺乏精准性与有效性,导致系统维护无法结合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要求发挥相应作用。系统运行稳定性不足,最终影响系统应用质量。

(三)基层员工工作成效有待进一步优化

基层员工工作成效有待进一步优化,主要强调基层员工在工作中应当明确个人工作的目标、合理规划个人工作任务,以便在不同工作阶段取得预期实践效果,使工作成效得到稳定和保障。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基层工作者由于思想意识问题、工作方法问题、思维创新性问题,导致其在适应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时出现多种不同类型的障碍。这是基层员工工作开展中遇到问题的典型表现。具体来说,基层员工思想意识问题表现在部分对于绩效预算管理的重要价值及应用方法缺乏理解。其在单位长期工作中,习惯于应用传统工作模式推进个人工作实践,对新方法、新思路缺乏接受度[5]。而基层工作者工作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其思想认知缺乏有效转变。部分工作者在工作开展中仍然以传统方法开展自身工作,对工作的辅助工具、风险评估缺乏认知与重视。这不仅影响相关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也会导致工作中问题的发生率有所提升。

(四)风险评估与防控意识需进一步提升

风险评估与防控意识主要是指在工作开展中,必然会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导致风险和问题出现。因此,作为基层工作者,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对风险类型、风险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分析,提升风险防控有效性。但从目前实际情况出发,风险评估与防控意识在事业单位基层工作者中存在普遍处在较低水平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性质,部分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相对较低。另外,一些财务风险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特征,需要基层工作者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不断提高理论学习水平,对不同类型的风险,尤其是隐蔽性风险进行调查。目前,基层工作人员这方面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内部控制视域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策略分析

(一)完善制度体系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在实践落实环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结合传统制度内容体系进行分析研究。从全面预算管理视角和内部控制需求角度进行充分分析,结合事业单位性质、主要工作目标,对内部控制视域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精准定位。

二是在制度细节内容制定上,一方面要结合绩效管理的灵活性和激励性特征出台一部分同样具有激励性的制度内容。另一方面,制度也应通过细分奖励制度与惩罚制度,为整体绩效管理工作落实提供支持,实现最终目标。

三是在制度内容结构方面,要本着不断完善优化这一原则对制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对应制定相关制度,以动态平衡原则进行制度结构调整与优化。同时,做好制度内容定位规划,充分发挥出制度的积极作用,为内部控制背景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

积极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是指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通过在信息化平台融入绩效管理指标形成绩效管理体系,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管理模式应用,为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成效及预算管理工作质量提供支持。当信息化系统融入应用时,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结合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基本内容及具体目标任务制定系统功能模块,必要时,可联合系统软件研发人员对相关功能模块进行定制开发,确保信息化系统与事业单位内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及管理工作要求相互匹配。

二是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引入应用后,要做好各岗位工作人员权限分配,避免数据信息在层级间出现泄漏问题。同时,良好的层级和权限分配也是为了在信息化系统中实现各岗位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及信息有效共享,为取得更好的信息管理效果发挥财务管理数据信息作用提供支持。事业单位在传统工作模式下,存在业务与财务工作分离程度相对较高的问题。当信息化系统引入应用后,多方面信息资源可通过权限设置进行有效共享。只要管理人员做好权限分配和工作职责划分,就能取得良好的信息化管理成效,发挥先进技术系统的积极作用。

三是在信息化系统应用过程中,要同步建设完善管理人员团队,确保系统应用时维持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有效保障信息化系统应用质量奠定基础。

(三)基层员工工作成效需进一步优化

基层员工工作成效需进一步优化提升是指在将创新工作方法、工作思路引入应用后,要同步面向基层工作者、管理人员等加强培训教育。分别从理论知识、工作方法等方面组织落实培训工作,确保基层员工能够适应工作要求及创新性信息化管理系统操作要求,充分利用创新辅助工具及先进方法落实执行。关于基层员工工作成效提升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层工作者应当从自身出发加强理论学习,对新时期会计制度、税务管理制度等新型制度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影响进行充分了解,确保结合现阶段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及时转变工作思路,运用创新性工作方法落实具体工作[6]。

二是在基层工作者日常工作中,其自身也要注重与相关工作人员、管理人员、业务部门人员加强沟通。通过有效沟通,了解在工作开展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精准定位相关制度、找到科学的工作方法提供支持。

三是从基层工作者的思想认知、工作责任心等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力度,帮助这部分工作人员形成正确的工作态度。对新型工作要求及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进行充分明确。结合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预算指标体系结构,落实个人本职工作,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四)重视风险评估与防控工作开展

重视风险评估与防控工作开展主要是指在事业单位日常发展建设及内部控制工作开展中,风险评估工作应同步进行匹配,保障风险评估工作在实践中的准确性,确保事业单位日常运行的稳定状态。在风险评估指标、风险评估方法选择等方面,要精准、有效地进行选择,并结合以往风险防控工作经验,形成具有灵活性、全面性的风险防控工作方案。一旦出现突发性资金链断裂,或资源配置误差问题时,要及时引起重视。制定专门工作方案,为有效规避风险提供支持。除此之外,风险评估工作还应当设立专门部门,组织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和深厚理论知识的工作团队执行好相关工作,为风险防控形成长效机制提供便利条件。除此之外,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也应当酌情纳入风险防控体系中作为参照指标发挥作用。通过有效制定风险防控工作方案,落实风险防控实践工作,为取得良好的防控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结 语

综合本文实践分析可知,在内部控制视域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在落实执行时需克服多方面因素影响,分别从人员因素、制度因素、风险意识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考量。结合各环节工作实际情况,为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实际状态,及时解决预算绩效管理实际问题不断努力。基层工作者、管理人员也应从自身出发转变工作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有效地适应内部控制视域下,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要求。

猜你喜欢

工作者事业单位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关爱工作者之歌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