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外戚为线索的两汉史教学初探

2023-03-22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6期
关键词:外戚王莽材料

王 磊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

一、问题的产生和思考

初读《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 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我和许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感受:史实呈现详尽,包含了两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教材语言精练,概述了两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的整体状况。但是,这样的感受也带来了教学过程中的巨大挑战。首先,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本课内容,教师需要考虑如何营造历史情境,提供有思维张力的史料资源,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不容易。其次,两汉时期的诸多史实,哪些详细讲,哪些省略说,哪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这也不容易。最后,通史体例下的两汉史特别注重内容覆盖的全面性。若没有某一主题穿针引线,重点内容就会难以落实,课堂教学也会成为缺乏灵魂的流水账,教师需要找到一条线索,这更不容易。

再读第4 课,我发现教材的编写者可能做了某些暗示:“外戚”一词在正文一共出现六次,旨在阐述外戚与西汉灭亡、与东汉兴衰的密切关系;作为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外戚,卫青与霍去病的历史贡献有目共睹;《史记》《汉书》《后汉书》记载了许多外戚的历史活动,这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把典型外戚作为贯穿本课的线索,重点围绕“西汉的强盛”“王莽改制”“东汉的衰亡”展开教学。这样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全新的学习情境,进而激发他们探究历史的热情,而且还能让他们从外戚的人生轨迹中感受时代变迁,从外戚的生死成败中汲取经验教训。这些宝贵的学习体验,正是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路径所在。

二、史实的整理和归纳

外戚是通过婚姻与皇室结成亲属的外姓,包括帝王母系、妻系的亲属,实际上是一种直接依附于太后、皇后、皇帝宠妃的裙带政治集团。在汉代,外戚集团是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对外戚的教学价值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外戚助力:适应时代的必然选择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在铲除异姓王的同时,分封同姓子弟,并且制定了相关法令限制诸侯国的权力过大,以便其更好地服务和服从于中央皇权。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文景之治”的出现,诸侯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也加剧了它们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引发了“七国之乱”。面对严峻的局面,汉景帝任命外戚窦婴为大将军,窦婴不辱使命,在平叛中屡立战功。以上事件促使西汉皇室认识到,宗室藩王和异姓王一样,都有夺取皇位的野心,不足以辅弼朝廷。与皇帝有姻亲关系的外戚,才是政治上可以信任的对象。

两汉之际正是士族豪强地主势力急剧发展的时期,“宗法和婚姻族党关系更是豪族之间风云际会、互相联络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一时期,南阳、颍川两郡的豪强大地主非常活跃,他们在反抗王莽统治的同时,给予了刘秀巨大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援助。作为回报,刘秀在得到天下以后,十分注意加强同各地士族的联系,尤其注重和豪强势力联姻结亲。“由于宗亲势力的浩大,故光武不甚重视单身的士人,只有背后附有宗亲势力者才能真正为光武所倚重”,于是,豪强加国戚、开国功臣加裙带关系就成为东汉立国的重要特征,东汉皇室仰仗外戚集团巩固王朝统治也就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2.外戚参政:削夺相权的重要举措

西汉初年沿袭秦制,实行了一套以宰相制度为核心的官僚制度。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凡是朝廷重大决策,均由丞相协助皇帝颁布实施。随着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断加深,汉武帝及其后继者不断对相权进行制衡,主要体现在:变丞相制为三公制,以分割相权。在三公制中,大司马的职权和地位高于丞相。汉武帝先后任命外戚卫青、霍光担任大司马职务,他们直接秉承皇帝旨意,掌握军国大权。设立内朝,逐渐把外朝权力向内朝转移。西汉后期,作为内朝重要机构的尚书台地位日渐上升,外戚经常主持尚书台工作,出任内朝官领袖,代表皇权控制朝政。由此可见,“汉武帝以后宰相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把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转移到由皇帝姻亲外戚所控制的内朝”。

东汉时期,尚书台总理国政已成为定制,这实际上是对相权进行了再次削夺。当时百官奏事先上尚书台,后呈送天子,皇帝诏令的下达,也全由尚书台经办。尚书台还拥有较大的选任权,不仅可以任命官吏,甚至还能够举荐宰相。由此可见,“东汉时尚书台权势极重,实际上取代了相府职权,变成了权力轴心的支点”。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从制度上允许高官显贵领录尚书台。纵观东汉一朝,这些领录之官,多为外戚所把持。例如,和帝时,外戚邓彪以太傅身份录尚书事;冲帝、质帝、桓帝时,外戚梁冀以大将军资格平尚书事。这样,外戚就可以利用职权名正言顺地削夺相权了。

3.外戚专权:两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西汉后期,外戚势力空前膨胀,直接威胁到汉室政权的存在。汉成帝即位后,国家大事由当朝太后的哥哥王凤掌握。王氏一家从王凤起开始执政,前后长达三四十年之久,随着王氏统治的不断加深,王氏党羽、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王氏子弟尽占外朝内朝,再加上汉成帝荒淫奢侈,最终导致“朝廷自此乱,外戚之势自此成,汉事遂不可为矣”。公元9 年王莽改国号为“新”,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终于以外戚身份取代了刘氏天下,建立新朝。

围绕皇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外戚、宦官的起伏交替专政,是东汉后期政权的一个特点。外戚与宦官争权便成为东汉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而何进和窦武是争权的突出代表。随着自己的长女被立为皇后,窦武开始上台掌权,并因拥立灵帝之功被封为大将军。后来灵帝为收回统治权,纵容宦官与外戚交锋,酿成窦武之乱。窦武死后,宦官把持朝政,导致党锢之祸。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再次与宦官争夺统治权,这次交锋两败俱伤,宦官大都被诛除,何进也死于宦官之手。以上两次争权,极大地动摇了汉室的权威,加速了东汉的灭亡。

三、史料片段的呈现和教学意图

【片段一】

材料一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材料二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史记·佞幸列传》

设问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获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卫将军骠骑列传》是卫青、霍去病(以下简称卫霍)两人的合传,也是研究汉武帝时期对匈奴战争最主要的一篇文章。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对卫霍的战略战法、指挥才能和人格魅力等方面加以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用唐朝诗人王维《老将行》中“卫青不败由天幸”的观点,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意在考查学生全面分析原因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原因:除了充分的军事准备,“文景之治”期间积累的财富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打败匈奴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汉武帝的知人善用,广大民众的同仇敌忾,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教师还可以从家国情怀的高度将个人价值和时代发展联系起来:一方面西汉的强盛给予了卫霍为国效力的契机,成就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他们强烈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俨然成为一种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自古至今,延绵千年。

设问2:如何理解材料二对卫青、霍去病的评价?

设计意图:从材料二中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司马迁对外戚集团的不满,但他仍能实事求是地为我们描绘卫霍的形象,这体现了司马迁秉笔直书的精神。也许在他看来,评价卫霍更应该注重他们的军事才能,而不是他们的外戚身份。教师可以从“不虚美,不隐恶”入手,让学生体会司马迁实录笔法中体现出的信史精神,帮助他们认识到这种精神“既是对《春秋》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史记》得以流传千载而价值有增无减的关键所在”。

【片段二】

材料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

——摘自《汉书·王莽传》

诸司市常以四时中月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价,各自用其为市平,毋拘它所。众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周于民用,而不售者,均官有以考检厥实,用其本价取之,毋令折钱……民或乏绝,欲贷以治产业者,均授之,除其费,计所得受息,毋过岁什一。

——摘自《汉书·王莽传》《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莽性躁扰,不能无为,每有所兴造,动欲慕古,不度时宜,制度又不定;吏缘为奸,天下謷謷,陷刑者众。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

设问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四加以论证。

设计意图:不可否认的是,王莽希望通过改革来缓和社会矛盾,消除王朝危机,但是改革最终以失败告终。首先,师生可以依据材料探究其失败的原因:主观上,王莽贪多求快,急于求成;用人失察,忠奸不分;托古改制,不合时宜;客观上,受制于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抗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客观地看待王莽改革的价值。材料三充分反映了王莽经济思想的深刻性和超越性:土地兼并的前提条件是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商品化;奴婢人数的增加会使农村劳动力缺乏;垄断性的商品应有政府严加管制等。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王莽改革对后世经济发展的启迪作用。东汉光武帝释放奴婢,其实是王莽奴婢政策的延续;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和青苗法,汲取了王莽平抑物价和政府赊贷的政策精髓。

【片段三】

材料五及帝(注:汉顺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俱。

——《后汉书·梁统列传》

材料六于是帝(注:汉桓帝)呼超、悺入室,谓曰:“梁将军兄弟专固国朝,迫胁外内,公卿以下从其风旨。今欲诛之,于常侍意何如?”超等对曰:“诚国奸贼,当诛日久。”……于是更诏璜、瑗等五人,遂定其议,帝啮超臂出血为盟,于是超收冀及宗亲党与悉诛之。……自是权归宦官,朝廷日乱矣。

——《后汉书·宦者列传》

设问4:依据材料五和材料六,概括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现象,并分析这些现象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以上两段材料是对教科书的丰富和补充,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生动的历史情境中获取有价值的学习资源。由此,学生可以得出:皇帝大多年幼继位,且在位时间短;太后掌握朝政;既有外戚专权,也有宦官专权。那么,从梁冀毒杀汉质帝到汉桓帝诛杀梁冀及其余党,这些社会乱象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实质呢?教师在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从加强皇权的角度出发,太后在皇帝年幼时临朝辅政是理所当然的制度,这样可以防止王室近亲利用亲族身份篡位。与此同时,太后听政向来不接外廷,所以必须与自己的父兄分掌朝政大权。这样,外戚就能轻而易举地受到重用。随着他们的权力欲望日渐膨胀,自然就会利用手中特权控制皇权、削弱皇权。皇帝幼小尚能忍受外戚的专横跋扈,一旦长大成人势必要收回朝政大权,于是皇帝就需要借助宦官铲除外戚。这样的恶性循环,在东汉中后期不断重复上演。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太后临朝掌权之日,就是外戚宦官祸乱之时,东汉政权衰亡的关键正在于此。

猜你喜欢

外戚王莽材料
王莽:皇帝家“可怕”的亲戚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巫蛊之祸”性质再论
最美材料人
王莽岭抒怀
材料
曹魏政权立后的解读
巫蛊之祸对汉武帝一朝政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