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届跨区域命题征集活动成果展示(上)

2024-01-25本刊编辑部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6期
关键词:本题考查历史

本刊编辑部

1. 19 世纪后期,由于国际白银产量持续上升与金本位国家的操纵,金涨银落在世界范围内成为长期趋势。《辛丑条约》规定赔款本息总计约9.82 亿两白银,清政府在赔款时多次争取用银偿付,但列强坚持要求偿付按1901 年汇率计算的相应数额的英镑。这 ( )

A.便利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B.加剧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迫使中国走向金本位制

D.推动中国外交事业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内容和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货币的使用与世界货币体系的形成”一课内容的理解,考查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理解的能力;材料隐含近代中国的“镑亏”问题这一拓展性内容,考查学生信息获取能力。

【解题思路】对《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列强坚持要求偿付按1901 年汇率计算的相应数额的英镑,原因如下:英国等西方列强实行金本位制,清朝当时还实行银本位制,《辛丑条约》规定的赔款是分多次付清的,如果清政府用英镑支付赔款,就必须在每次偿付部分赔款时,先用本国的白银兑换英镑,而由于国际银价相比金价在不断下跌,清政府每次兑换同样数量的英镑要付出的白银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际上最终清政府赔偿给西方列强的财富会比9.82 亿两白银多得多。清政府在难以负担赔款的情况下,势必向列强借附加高额利息和种种政治经济特权的贷款;清政府为了偿付赔款大量兑换白银,也会加剧白银价格下跌,相当于中国货币快速贬值,使得列强能够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对华投资,这就加剧了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故选B 项;对《辛丑条约》规定赔款,列强坚持要求偿付按1901 年汇率计算的相应数额的英镑,会导致白银加速贬值,实行金本位制的列强货币加速升值,不利于商品输出,A 项排除;中国废除银本位制是在1935年法币改革后实现的,C 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这一事件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D 项排除。

【创新点分析】核心考点:《辛丑条约》内容;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本输出;金本位制;法币改革。

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

学科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情境载体说明:本题材料情境分为两层,第一层是近代中国的“镑亏”问题:近代中国对外偿还外债和赔款,由于银两汇价跌落,各项按照外币单位计算的债款,其逐年偿付的本息数,比按照举借年份平均汇价折算所应偿付的银两数为多,由此造成的亏损称为 “镑亏”;第二层是具体到《辛丑条约》赔款偿付过程中,清政府意图规避“镑亏”问题而不得。

(作者姓名、单位:王少佐 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

【专家评语】中国历史发展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环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本题的亮点突出体现在近代世界对中国的影响,突出了时空观念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同时考查学生进行新颖的推测和设想的能力, 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2.1547 年,伊凡四世即位后,不仅大量吸收新贵族进入沙皇控制下的大贵族杜马群体,还通过个人领地制将贵族对土地的占有同贵族无条件地为君主服役紧密联系起来,使土地的占有具有明确的受禄性质。伊凡四世此举意在 ( )

A.摆脱对旧贵族的依赖

B.强化中央的行政权力

C.废除贵族土地所有制

D.弱化个人的社会影响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俄国伊凡四世的改革。旨在通过设置1547 年伊凡四世改革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落实。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可知,1547 年,伊凡四世上台后,不仅吸纳大量新贵族进入沙皇控制下的大贵族杜马群体,还通过个人领地制将贵族土地享有权与为君主服役结合起来,显然是为了强化中央的统治权力,B 项正确;摆脱对旧贵族的依赖只是题目的一个方面,A 项错误;题目仅提到通过领地制度控制贵族,而不是废除贵族土地制,C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本题体现的是伊凡四世强化君权集权的目的,D 项错误。

【创新点分析】1.关注新课程,把握学科素养:本题虽然仅是一道选择题,但是本题所设计的伊凡四世的改革是高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中明确增加的教学内容,试题命制紧扣教材新知识,将伊凡四世改革置于特定的时空坐标中进行考查,通过伊凡四世改革的具体措施这一史实的呈现,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分析,突出对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2.强化新能力,把握评价体系:试题全面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提取材料中有关信息,比如“将贵族对土地的占有同贵族无条件地为君主服役紧密联系起来”等信息,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等角度考查。

3.突出新角度,把握必备知识:试题涉及了伊凡四世改革的措施这一基本史实,也涉及了论从史处、史论结合这一基本史学思维,从新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者姓名、单位:许亚刚 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第二中学)

【专家评语】本题的亮点是试题考查内容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 课第三子目“拜占庭与俄罗斯”的内容紧密联系,突出了试题基础性特点,符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对“四翼”的考查要求。同时中古时期的世界属于统编教材新增加的内容,俄罗斯帝国的相关内容属于易忽略的考点,本题填补了这一考查的盲区。特别是对俄罗斯历史发展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客观理解当今的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特点,符合对培养学生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课程目标要求。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上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历次人口普查数据对比

结合所学知识,至少选取以上一项对比数据进行论述。(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论题: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体现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论述:经过改革开放40 余年的发展,中国的经济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在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同时,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这种变化体现在历次的人口普查数据中。以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为例,从根本上来看,“人均高龄”的现象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大幅改善是同一过程;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也使得民众更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降低了疾病造成的死亡率;较高的医疗保障覆盖率解决了民众看病的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背后是医疗卫生、人民健康、生活质量和社会发展状况的综合体现。

【解题思路】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人口发展变化特点入手,如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变化,平均预期寿命等角度,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从其他角度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创新点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结合改革开放相关史实,从表格当中提取历史信息,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核心素养融合,聚焦百年党史,筑牢信仰根基,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以此提升家国情怀。

(作者姓名、单位:王明权 云南省昆明市实验中学)

【专家评语】本题亮点一是选用的数据史料,即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人口普查的各项数据,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而言,用数字或者数量的关系图谱,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解释和分析历史。本题中的数据以表格的形态直观简明地量化呈现,有助于学生掌握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进行历史解释,从而说明问题,达到了历史解释素养的水平3-4 的要求。亮点之二是试题的立意,从对人口普查的各项数据切入,考查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展的变化,符合历史学科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素养水平3-4 的考查要求,同时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4.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人类文化亦在不断迁徙中交流、交融。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 分)

材料一顺治十年,颁布《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辽东)招民开垦至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总;五十名以上,文授县丞主薄,武授百总;招民数多者,每百名加一级。所招民每名月给口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二十只”。康熙七年废除辽东招民开垦令,规定过关者“要到有关衙署领取印票,记档验放”。咸丰帝谕,“请将前项各荒,一律招垦”。“既可援案招垦,别无违碍,于经费不无裨益,著即按照所奏(吉林将军和副都统奏请开垦)办理。”

——转引自高乐才著《近代中国东北移民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12)

材料二1606 年12 月,弗吉尼亚公司从英国出发,率先向美洲殖民,英属北美的另一大块殖民地则是位于东北部的新英格兰。据估计,1720 年时,英属北美殖民地人口为120 893 人,其中白人116 937 人,黑人3 956 人……美国移民文化根植于英属殖民地时期,其最显著的影响来自于英国及欧洲,但后来至少还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早期同当地印第安人文化的结合;贩卖黑奴时期同非洲文化的结合;华人移民后特别是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后,同亚洲文化的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

——摘自何顺果《美国历史十五讲》,刘敬廉《美国为什么与众不同》

(1)根据材料一,概述清初东北地区“招垦令”的演变历程。结合所学,从政治和经济角度分析该法令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11 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新航路开辟后,英属北美殖民地白人和黑人迁徙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美国建国以来采取的解决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相关举措,并指出人口迁徙对人类文化变迁的影响。(7 分)

【参考答案】(1)演变历程:从招民开垦政策,到废除辽东招垦令、限制关内人民出关,再到开放官禁、移民垦荒。(3 分)

变化原因:最初是,清初为稳定东北社会秩序、医治明清战争创伤,统一全国,恢复东北地区经济;继而是,清朝政局逐渐稳定,东北地区经济获得恢复;最后是,东北边疆危机,解决财政危机。(6 分)

积极影响:改变了生产和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多彩;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与认同,形成多样性的区域文化。(2分)

(2)迁徙方式:白人,主动移民;黑人,(三角贸易中)被迫移民。(2 分)

辩证分析:

①吸收非洲、亚洲、拉美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②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阻碍了印第安人文化的正常发展;

③歧视黑人等有色人种,影响了他们对美国文化的认同。(3 分)

影响:人口迁徙是多样文化广泛接触、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又是不同文化交融的过程;人口迁徙推动不同民族文化间的相互传播、碰撞、交融和创新。(任写1 点给2 分)

【解题思路】第(1)小题以清朝初期政府在东北地区颁布的“招垦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为主线,创设学习情境,衍射关内人民向辽东迁徙的历史,并由此带来文化重构的问题。将历史现象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下,学生根据材料提炼有效信息,概括历史发展的特点,分析历史影响,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3-4 层次的考查要求。第(2)小题围绕近代人口迁徙带来美国文化结构的改变和独特移民文化的形成这一历史问题创设情境,比较各个历史阶段美国人口迁移的不同主体,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和提炼关键信息并加以比较分析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组织和运用材料,多角度辩证地解释人口迁徙中政府采取的不同措施对迁入地文化带来的影响,概括历史发展的特点,分析历史影响,强化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并形成规律性认识,达成学科核心素养水平2-3-4 层次的考查要求。

【创新点分析】本题以人口迁徙为主线,分别选取大致在同一时间段内的不同维度的国家:中国东北和美国的两则材料入题,分析不同地域民族迁徙的原因、对区域文化的影响以及民族认同感问题。材料新颖,主题突出,对比鲜明,知识融通,思维有高度。

(作者姓名、单位:徐丽珠 浙江省平阳中学)

【专家评语】本题的明线是通过清初东北地区的“招垦令”和新航路开辟时期早期的殖民活动中的人口被迫迁移,从政策的制定与发展演变、多角度分析人口迁移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暗线则是对比近代中外移民政策。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获取信息、解读信息,充分体现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核心价值引领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考查。

猜你喜欢

本题考查历史
中考英语易错题解析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新历史
摆放套娃
今天是几月几日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