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活动理论的«口译理论与技巧»课程教学研究

2023-03-22蒋华梅

现代英语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口译共同体学习者

蒋华梅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口译理论与技巧»课程是构建口译理念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口译课程。 根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口译基础技能和理论概述,旨在加强学生对口译的基本认识,熟知口译的核心概念,重视口译的目的与功能,掌握主要的口译方法和技巧,了解行业知识与规范,提高口译实践能力。 合理的课程设置关系到学科发展的专业性和规范性,因此要注重课程整体的科学设计。 例如,口译理论与技巧课程中理论的学习,应强调学生对理论的粗知[1]。 讲授什么理论、如何讲授、如何最大化的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设定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在师生教学互动中,提高口译技能、加深对口译理论的了解,这些都是口译理论与技巧课程教学设计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口译课堂以学生听材料做练习、师生点评为主,重视语言文字表层的理解和表达,缺少口译任务的真实感,且课堂训练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位学生。 口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过程,也是复杂的社会交往活动、跨文化交际活动[2]。 在口译训练和实践的听辨阶段、记忆阶段、表达阶段等,译员需要关注并传达的不仅是原语言的意,还要根据语言和交际情境实现交际功能和目的。 活动理论把个体和社会联系起来,强调主体借助工具与环境的交互,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强调学习者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关注学习者之间的集体活动,为口译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分析框架。 因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个人知识的建构过程,也是与他人交互的社会性建构过程[3]。

文章研究尝试将活动理论应用到口译教学中,以口译课程为载体,立足于实际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深度参与,强化学习内容,通过系统设计,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和学的效果。

一、 理论基础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也称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ultural - 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CHAT),将活动系统视为基本单位,对人类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是社会文化理论的重要拓展。 第一代活动理论由维果茨基提出,根据维果茨基的中介行动模式,人类的活动有一个三重结构:主体、客体、中介工具。 这一模式突出了维果斯基的“中介”概念,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影响主要通过中介工具实现。基于Vygotsky[4]的中介概念,苏联学者列昂捷夫Leont'ev[5]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规则,共同体和分工要素。 列昂捷夫所指的活动主要是个体的活动。 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öm[6]在Vygotsky 和Leont'ev 的基础上提出了活动系统框架,强调学习主体和共同体的互动,认为人的活动是在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中进行的社会活动。 恩格斯托姆提出的第三代活动理论考察了活动的社会属性,更加直接展示了活动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关系。

活动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主张利用工具中介帮助学习者感知和理解课程知识,让学习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和获取知识,同时实现学习者个体与共同体的融合[3]。 在活动理论模型要素中,学习者是学习主体(subject),教学内容是客体(object),客体是实施活动的指南,因为它反映了主体的意愿和参加活动的动机;教师作为主导,是学习共同体(community)中的组成部分,共同体还包括与主体有共同目标的参与者;工具(mediating tools)、规则(rule)和分工(division of labor)是三个次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连接主体、客体、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客体同活动成员一起,通过参与某个共同体的社会活动,内化规则,继而理解并完成该活动。 结果就是活动的结果。

在活动理论指导下的口译课堂中,师生之间在实践中要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强调个体之间的共同参与。 文章研究中活动理论要素与课堂要素对应,学生是活动主体,主体参加教学活动的目标或动机是客体,主体借助中介工具实现客体目标,即口译学习的思政主线和专业主线;工具即充当主体资源的其他社会个体和文化产品,如电脑、口译设备、教材、在线学习平台等,包括物质工具和心理工具;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形成学习共同体,在口译教学实践活动中共同达成学习目标,内化学习内容;规则则包括影响口译教学活动实施的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如完成具体口译作业、任务的规则、评价及反馈规则等;分工则是共同体中的任务分配,在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和学生的具体分工;结果即口译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 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唯一主体地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力,鼓励其主动参与,在交互中满足其学习需求,达成学习目标。

二、 基于活动理论的口译课程教学设计

(一)基于活动理论的口译教学活动特点

语言学习是社会活动,所以以语言、任务或他人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是很重要的[7]。 口译理论与技巧课程的教学整体上作为一个活动系统,要注重在系统设计的框架下,分析活动理论的内涵及组成要素,对各个元素进行设计,通过建立多元互动教学,进行多层次互动,提高口译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基于活动理论探索口译理论与技巧课程设置时,要设置合理的目标,即客体,这样基于目标展开设计,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根据活动理论的要素,工具在主体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的不同阶段,教师注重结合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平台、线上学习工具等,丰富学生学习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第三,共同体和活动的关系密切,搭建学习共同体是极其重要的,通过有效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及生生学习共同体,参与活动实践,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口译训练效果,培养口译技能和思维。 同时,教师要考虑共同体的整体性及个体分工,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口译活动。 此外,教师需要注意与学习者进行持续的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度,思考如何促成教学目的的达成。

整体上,活动理论以学习共同体参与的活动为关注点,然而活动系统并非静态,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引入新工具、调整规则、完善分配分工等,以期更好达成目标。 作为学生,要注重通过活动培养自身主动性和独立性,从而内化学习内容。

(二)基于活动理论的口译课程教学流程

课程整体设计主要分为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阶段。 教师结合活动理论核心要素,对各阶段教学活动进行安排设计,考虑设计的完整性及连贯性,逐步深化教学。

1. 课前

首先,教师通过雨课堂发布相关任务,如简答题、相关口译知识学习视频等,学生课前对课程涉及的口译技巧、理论进行自主学习、思考。 有效的课前准备活动将促进课堂活动的展开,这样课堂讨论及练习也会更加高效。 同时,教师课前指定论文阅读篇目,学生2 人一组进行合作阅读探究,学习论文中的理论、技巧知识及研究方法,了解口译理论的应用,并就相关口译理论或技巧进行进一步自学,查阅资料,拓展阅读,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学习成果进行调整修改。 教师每周选一组同学在课堂上分享汇报。

2. 课中

学生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成果及教师的反馈指导进行分享展示,汇报结束后,由班级同学进行提问点评,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点评以及补充,以此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口译训练部分,基于不同专题,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技巧训练、口译实践。 除了常规的练习、复听、点评、纠正,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基于“活动”组织口译训练,如模拟口译,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口译的动力,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所学口译知识、技巧应用于实践。 值得强调的是,口译活动的顺利进行离不开有效的译前准备。 以模拟口译为例,教师需要将模拟口译的主题及场景、人物设定提前作为课后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知道自己的角色但是不知道当天课上自己和哪些同学合作。 这样既保证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角色以及预测相应的对话,但同时也提升了任务难度,增加了真实场景的口译体验感。

3. 课后

课后任务有助于巩固口译知识及训练成果,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当堂课程中理论分享部分提出的需要进一步思考、探究的问题,在QQ 群等在线工具中分享资料,如相关文章、书目、音视频资料等,以此拓展知识、巩固学习。 口译训练部分,教师通过使用现代化工具,如FIF 语音训练软件、发布口译任务、检测学生训练效果。 此外,在口译智慧教室开展自主训练,教师提前指定和学生学情相符的、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口译训练材料,学生在口译室进行训练、积累Tape hour 的同时,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同时,通过互相监督和协作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三、 结论

基于活动理论的教学设计给予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了学习主体的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发挥了学习共同体及工具的中介作用。活动理论契合了口译理论与技巧课程的要求,通过设计及实施,可以发现以下三点启示:首先,要注重规则的制定以及合理利用工具。 无论是模拟口译还是文献阅读教师需要制定详细规则、制定标准。 在自主训练中,除了教师设定的显性规则标准,生生共同体也会形成隐形规则,这些是在自主训练过程中通过协作形成的习惯、态度、意识等。 通过显性规则和隐性规则,促进师生共同体和生生共同体的协作,进而促进目标的达成。 第二,对在各项活动中承担中介作用的工具,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的学情,与时俱进,通过丰富多元的中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 第三,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共同体内个体的协调配合和共同作用,既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其合作学习意识。 教师和学生需要明确在不同阶段各自的分工及承担的任务,有计划地进行交互活动,达成目标。

文章研究基于活动理论对口译理论与技巧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改革。 在实际口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主体、共同体、客体、工具、规则及分工各个要素间的设计和联系,进行有意义的调节互动。此外,教师需要注重课程的评价。 课程应采取多元的评价模式,对学生口译课程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记录,如自主学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小组合作表现、课后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注重维度和标准的制定,实现多角度的记录评价。 教师还需注重口译选材,训练材料在注重内容广泛性的同时,注重专业性,实现口译训练的深度和广度;选取不同口音、语速的音视频,以此还原口译现场的真实感,带给学生真实的口译体验。

四、 反思

作为翻译专业硕士教育(MTI)的核心课程,教师在课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同时要注重实现课程的价值引领,关注思政主线。 基于不同口译主题,结合口译技能训练的不同模块,如影子跟读(shadowing)、综述(gist summarizing)、视译(sight interpreting)、交传(consecutive interpreting)等开展系统操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及发挥课程的思政价值。 口译课程中涉及大量政治话语,包含时事热点,口译选材是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途径。 通过政治话语的口译练习,有助于夯实学生的口译技能,同时增强对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的了解。

政治话语是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凸显了国家政治特色和核心价值观。 政治话语翻译在传播中国形象中起着重要作用,译员作为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其既要有世界眼光,更要有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翻译人才提出了高要求。 语言专业学生,要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不仅需要构建双语语言知识体系,更需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要义,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缺乏对内涵的理解,就无法准确把握语境,也就容易出现机械性的翻译,导致信息的错误传递。

因此,将政治话语引入课堂有助于实现口译课程的思政主线和专业主线目标,但同时因其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个人专业能力,主动学习研究政治话语及其翻译,帮助学生学习和巩固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中国政治话语的特色,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提升其爱国主义情怀。

猜你喜欢

口译共同体学习者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