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医学学术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2023-03-22曹华张颖
曹华 张颖
(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1112)
教育部自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以来,在高校全面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旨在促进各学科交叉融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四新”背景下,高水平研究型医科院校正在积极创新课程建设,聚焦学生的能力和素养,着力培养医学卓越拔尖创新人才。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院系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因此,在医学院校开设医学学术英语课程,是依据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通过大学英语课程助力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研究背景
目前,各类医学院校都在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从通用英语教学向学术英语教学转型。 医学院校的学术英语常规课程包括医学英语术语课程和医学英语阅读课程,关注学生读、写、译能力的培养,易忽略学生对医学学术英语素养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讲授具体教学单元的重点和难点,重在知识传授而非能力培养,学生往往是被动学习,缺乏实践运用,尤其是对学生在特定医学英语语境下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 开设医学学术英语视听说课程,可促进学生专业领域内的交流技能和学术素养。 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预期可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要求:能听懂用英语讲授的专业课程、学术报告和专题讲座,能够在学术会议和专业交流中较为流利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开设学术英语课程应以学生需求为根本,以教学内容为依托,以授课项目为驱动,体现学术英语跨学科特点[1]。 在学术英语课程实践中,可开展混合式教学,教师整体设计语言、专业和素养内容,通过学术交流相关的目标驱动、任务设计、情景构建等方式,在特定语境下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促进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有机融合[2]。 医学学术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将要从事医学临床工作或科研工作的医学生。 文章以该门课程为教学改革对象,采用“三基法”、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基于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学术交流技能、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通过该门课程的实践,进一步优化长学制一体化医学人才培养方案,为系统规划和培养具有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型医学专门人才打下基础。
二、 医学学术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目标
医科院校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创新长学制人才培养体系,在原有本硕八年制专业基础之上,新增本硕博九年制专业方向。 该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八年制和九年制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自学能力较强,英语基础扎实,师生关系融洽,但在听说能力方面存在短板,尤其缺乏在特定医学英语语境下进行学术沟通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基于教学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求,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医学学术英语视听说能力,尤其是在医学专业领域内的英语学术交流技能;以夯实语言基础为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提升其综合素养;遵守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英语课程思政,融合中西文化,传授医学人文知识。
(二)课程特点
该课程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1. 视、听、说教学闭环
医学学术英语视听说课程需强调视说、听说,从视到说、从听到说,在不同的教学阶段之间进行有效融合。 从开始到结束,不同教学阶段是相互关联的,是从听、看到说,从输入到输出这样一个完整循环;同时,一个阶段为另外一个阶段形成铺垫,从而形成教学闭环。 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也表明,这个过程是科学的,是有利于教学目标达成的。
2. 师生教学互动
在设计学习的教学理论框架中,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设计,学生主动学习,把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相结合[3]。 多模态教学互动分析理论框架在设计学习的框架中增加了教学互动环节,具体分析了线上线下混合式外语教学应该如何从教师指导设计、学习设计、教学互动三个层面展开[4]。 医学学术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教师对学习资源科学设计,全程指导,开展教学互动:将视听练习的音视频、文本材料、参考答案都提供给学生;从课前、课中到课后,从线上到线下,积极为学生提供指导,并邀请学生在课堂上一起做口语教学示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教师指导下的视听说练习。 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是敬业的、关爱的、投入的,学生是勤奋的、刻苦的、激情的,形成一个教学的人文氛围。
3. 医学人文素养
听力文本材料多与临床实践和教学紧密相关,主要关注医学教育、疾病诊断和治疗、疼痛管理、心理健康、衰老死亡等内容。 该类文本体现鲜明医学学科特色,材料真实自然,涉及一定专业术语,呈现医学人文素养,适用于医学学术英语桥梁性课程,帮助学生从通用英语学习向医学专门用途英语学习过渡。 通过学习该类教学素材,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并掌握相关医学学术英语语言技能,更有利于他们了解医生职业的崇高,使命的艰巨,树立奉献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思考并探讨医生职业精神和医德医风。 同时,注重引入中国元素,如以中国援外医疗队在非洲的治病救人经历为文本,讨论中医尤其是针灸技能在缓解疼痛,治疗运动损伤,甚至是罕见病如渐冻症的救治过程中的作用。 学生在对该文本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了非洲人对中医从不了解、不接受到接受的态度转变过程,以及中国援外医生如何融入当地本土文化,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在真实情境下运用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遵循跨文化交际原则,进行有效沟通。
(三)教学实践
1. 基于课前学生视听自主学习的课堂听力教学活动
在该教学环节,需要解决如下问题: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如何提高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听力练习的主动性;由于缺乏指导,如何提升学生进行自主听力学习的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课前要求学生在网络学习平台上进行初听(first listening)。 教师在课前会精心选择一些视听材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并针对不同的视听材料,给出不同的学习指导和完成要求。教师指导下的在线视听材料前听输入训练是在课前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给语料、文本和答案,是一个开放式的过程,是在教师高度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开始的时候,教师会就网络平台中学生暴露出的一些共性问题,选取其中的一些典型的视听材料,有重点地再次进行播放,让学生进行再听(second listening)。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视听材料的文本分析,给出一些相关的视听技能指导,并展开师生研讨。
医学英语语境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例如,在查房过程中,医生和病患的母亲展开了一段对话,母亲问:“Can you fix it?”在通用语境下,该句话可理解为“你是否能修好它?”但在病房这一场景中,母亲是在询问医生是否能治好该疾病;在两位医生进行病例研讨时,某位医生认为“he is clean”,结合上下文,患者是一个专业足球运动员,在这里,“clean”是指患者没有服用激素类药物。 所以学生在做听力练习时,要结合上下文,注意对话发生的语境,并结合专业知识,理解语言后面所折射的实际含义。 另外,语音也会对学生听力造成障碍。例如,当医生就病情展开讨论、尝试性地发表意见时,会使用陈述句句型,但在该陈述句句尾使用升调。 学生应关注语音语调所表达的情感意义,灵活理解,提升听力技能。
基于课前学生视听自主学习的课堂听力教学活动,是课前线上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融合的一个过程,为下一个环节教学活动的展开形成了一个铺垫。
2. 基于前期听力教学活动的课堂口语教学活动
课堂口语教学活动是整个课程中最重要的实操阶段。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概括总结基于视听材料的口语技能。 这些视听材料就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完成的相关练习。 针对单向发言,如演讲,教师应进行文本分析,演讲分为哪些环节、如何开头结尾、如何提问答问、培养思辨能力;针对双向发言,如医患对话、访谈等;对话双方要采取怎样的策略将对话进行下去,以及三方或多方参与的病情讨论。 这其实就是一个小组讨论,那么其中组长应该起到什么作用,组员如何插话、发表意见,进行辩论,最后小组成员通过让步,达成共识。 教师可进一步拓展实践教学,创造医学学术英语学习环境,如在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展开病例讨论、医患对话,模拟医学生学术论坛,参加口头报告或墙报展示等,让学生融入学习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医学术语对学生的视听输入和输出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所以在视听说教学中也要强化术语教学。 这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术语课,而是一个常态化的教学过程,贯穿整个学期。 针对每个单元,可以系统为教学单元,教授学生相关的医学词汇、构词法、医学词汇发音规律等,为学生进行视听训练和口语输出打下基础,这也是一个弥补性的训练。
在每个教学单元中,教师侧重不同类型的视听材料,对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视听文本进行分析,阐述不同交际目标和语言目标,呈现不同的模拟医学语境下的交际场景, 指导学生进行初说(first speaking)。 这也是基于学生的初听(first listening)和再听(second listening)基础上的输出练习。 初说,主要是进行模仿,教师不仅会要求学生自己进行课堂口语实操和展示,也会邀请几位学生一起,进行口语示范教学。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产生共鸣,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
在课堂上进行的口语教学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语言输出活动,以听带说,以听促说。
3. 基于后续跟进练习的迁移性课堂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依然面临教学时间的问题,同时,学生对所学习的视听说技能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加强巩固。 教师再次概况总结听说技能,布置后续跟进练习,明确要求,阐述活动需要达成的语言目标、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练习,提供示范。 学生进行再说训练(second speaking),这是基于初说(first speaking)基础之上的。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答疑时间,学生就听力和口语技能进行提问,教师回答问题,再次确认本次课程学习目标达成。 学生要完成后续跟进练习,巩固听说技能,最后在学习平台上上传作业。 这个阶段从课堂延展到课外,是线上和线下融合的教学阶段,形成真正教学闭环。
这三个教学环节有效融合多种教学理念和学习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学阶段发生在课前和课堂的前半部分,是对这门课程的综合全面的设计和安排,涵盖了视听说三个元素;第二个环节是基于前期听力教学活动的课堂口语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活动的文本材料、情境并不是教师另外提供的,而是基于学生前期学习过的视听材料,这使学生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成为一种可能,是自然的、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三个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后期,教师会就这些后续跟进练习给出一些指导和说明,学生要完成一些跟进的学习活动,并将作业上传至网络平台。 所有活动都是在教师的设计和指导下进行的,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四)教学评估
在教学评估中,对测评对象需要进行全面评价。除考核学生的视听说能力之外,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人文综合素养、学科竞赛获奖、发表作品等因素也可纳入形成性评估;教师也可借助考试作为测评手段[5],如组织学生参加医护英语水平测试(METS),检测医学学术英语的学习情况;参加跨文化能力考试(ICT),为考核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以本校长学制和医学英语教研团队为主体,研发校本医学英语听说测试系统,将学术技能培训和科学育人有效融合,提升医学生中国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 结论
通过深入教学,学生改变学习模式,积极参与各阶段的教学活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教学效果明显。 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均有所创新,对混合式外语教学进行有益探索,如构建“三基法”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梳理教学流程、形成教学闭环;开展情景模拟虚拟仿真教学,让学生在医学虚拟仿真实验室中进行各种实景交流;举办校园医学生学术论坛,邀请在校留学生共同参与口头报告、墙报展示等学术活动;邀请外教共同指导第二课堂活动,外籍专家开设短期国际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国际视野。 但在该课程的建设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两点。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这门课程得以运行的有力保障,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合理设计线上线下活动,科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 此外,在医学学术英语教学过程中,语言是基础,但教师也需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多渠道地进行教学资源积累更新,升级换代教学理念和知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