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助力财经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2023-03-22刘莹莹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财经数字院校

刘莹莹

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数字财金学院,北京 10010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等相关政策的出台,既对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提出了要求,也为其提供了政策支持与保障。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是其新一轮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美国前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认为,要将社会服务作为与教学、科研并列的核心要素,作为现代大学的三大职能之一[1]。广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直接或间接对社会开展的各项服务,包括人才培养、知识技能传播、技术推广以及直接参与企事业发展等。而狭义的社会服务则是作为高校的核心职能来讨论的,具体包括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服务、自办企业等。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向企业提供高质量技能人才、输出技术应用,高职院校应该树立正确理念,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拓宽服务路径,加强培训能力与质量,形成契合时代特色、行业特色、企业特色的社会服务链条。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需要聚焦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以点带面进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以特色专业为“点”,在形成从社会服务开展到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环后,带动高职院校代表的“面”发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经济发展转向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财经专业群应抓住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形成特色社会服务领域。基于数字技术研究如何提升财经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可以加强专业群自身的硬实力,而且可以提升专业群开展社会服务的品牌知名度。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界有关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有从教师角度出发的,有从专业角度出发的,也有从高职院校的“双高计划”视角出发的。宫颖等[2]指出,在开展社会服务时,专业教师是主力军,但教师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综合素养水平却不高。刘雷[3]认为教师队伍短板较为明显,需要搭建有力的师资队伍体系,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刘艳等[4]在调研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时,进一步提出教师应转变观念、增强培训,相关单位应为教师提供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作为职业教育体系内的教师,专业教学是首选项,而开展社会服务类的教学已然成为必选项。

马玲[5]认为,在立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为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价值,需依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形成地域特色办学、专业特色教学的模式。林伟强[6]指出,专业群在开展社会服务过程中,存在社会服务内容单一、合作企业参与度不高、价值不高等问题。沈蔷等[7]认为应该结合专业群社会服务情况实际,从体制机制、培训种类、教学资源、考核方案等多方面探究如何提升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作为社会服务的中坚力量,专业群以团体的形式呈现,需要找准定位——抓住区域发展时机、产业发展趋势;需要分析实际、解决问题、推进发展——专业的优势在哪、与哪类企业(行业)合作、开展哪些高品质社会服务。

张玉婷等[8]、魏宁[9]认为,在“双高计划”的引领下,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需结合所在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开展社会服务面临的挑战,重点从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对外培训3 个方面重点研究与发力。陶玉贵等[10]提出,在重视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同时,还要深化“产、学、研、赛、创”五维融合,以此提升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层面需要配套完善的、有效的、全面的机制,为以“点”(专业)带“面”(学校),为开展社会服务扫清障碍、铺好道路、建好台阶。

以财经专业群或以数字技术为关键抓手研究社会服务的文献较少。有效使用数字技术可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与质量。数字技术弱化了服务对象的时空限制,促成了服务内容的随时性,使碎片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模式成为可能,为社会服务发挥最大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穆荣平等[11]认为,数字技术如何在教育领域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提升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值得深入研究。方烨[12]、袁荣京等[13]围绕院校专业优势和特色平台提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着力点可以选择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使农业职教平台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走有特色的财经专业群的社会服务道路。

2 财经专业群社会服务的现状分析

国内高职院校在设立财经专业群时,有的院校(以财经类职业院校为主)会分别设立会计学院和金融学院两个二级学院,有的院校则直接设立财经类二级学院,包括会计和金融两大类专业。通过检索网络资源(以各高职院校官网为主),从全国范围内重点选取开设财经专业群或专门设有财经专业群的高职院校,包括东北地区(辽宁、长春)、华北地区(北京、山东)、江浙地区(江苏、浙江)、华南地区(广州、深圳)、华中地区(长沙)、西南地区(南宁)等,最终确定在上述地区内选取11 家高职院校为典型代表开展研究。总体来说,财经专业群的社会服务开展涉及校企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服务和自办企业4 个方面。但与财经专业群直接相关的培训服务开展较少,开展培训的专业多为机械制造类。自办企业则更为紧缺,11 家高职院校中仅有一家院校公开展示了自办企业的情况。根据11 家高职院校公布的财经专业群开展社会服务的情况,得到以下现状分析。

2.1 社会服务以校企合作形式发力,共育人才、促进就业

财经专业群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以软实力参与为主,校企合作形式最为突出。高职院校的财经专业群与对口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各高职院校均积极在行业内或相关领域寻求契合的企业,并且与多家企业开展紧密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发共享资源和共育人才,同步解决了学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需求。

在开展校企合作时,财经专业群主要面向服务业相关企业,尤其是技术推广服务业。其中,会计类专业与相关教育科技公司的合作较为频繁,与会计事务所、税务事务所的合作也较为常见;金融类专业则更多地与高职院校所在地的银行支行、证券营业部、保险公司等常见的金融单位合作。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与专业相关企业合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是为在校生开拓实习基地、实习岗位以及就业去向。

2.2 社会服务仅体现在高职院校层面,深入企业不充分

本研究所选取的11 所高职院校都与合作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企业输送可用之才。其中,近一半的院校与企业在校内建立了产业学院或签订现代学徒制,但在目前公布的信息中,仅有少部分院校能够做到深入企业。教师专业知识虽然过硬,但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无法洞察企业的真实需求,难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企业与数字技术结合到什么程度,教师科研方向是否能跟上新技术的发展,技术成果是否能匹配企业真实需求等问题不清晰,导致为企业开展的技术服务项目较少,最终落地转化的数量更低。

在本研究所选取的11 所高职院校中,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利用其师资力量,为企业员工提供职业岗位培训服务的并不多,仅有少数高职院校能够利用其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例如,山东外贸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建立了青岛海诺诚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作为“校中企”,不仅可以作为在校师生的校内实践基地,而且真正做到带领该校走出校门、走进市场,开展社会服务并创收。该企业主要对外提供公司代理注册、代理记账报税、财税咨询、专题培训等业务。虽在本研究调查范围内仅此一家院校开展了自办企业业务活动,但该案例说明财经专业群可以利用专业优势,积极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开展财经服务类工作,提升社会服务质量。总体来看,目前各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开展社会服务还在探索阶段,整体深入企业还不够充分。

2.3 社会服务技术水平不高,特色区域优势不明显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数字素养的需求越来越高,财经专业群进行了大数据与技术的改造升级,对师资队伍的数字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也转向了信息技术、数字化、高新技术等领域。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强,服务形式较单一,高技术含量的培训服务较为紧缺。在进一步开展社会服务时,高技术水平的社会服务需要配备高质量资源、高素质师资、高技术平台,需要创新服务机制,敢于并善于尝试创新。目前,财经专业群开展具有数字技术特色的社会服务工作仍处于探索初期,需要技术支持、经费补充,以及适当的宽松机制环境,一步步构建起数字化信息平台,找准可结合数字技术应用的优势项目,建立创新服务机制,进而提升自身高技术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

财经专业群主要面向服务业,社会服务内容主要为服务咨询。为了开展社会服务,需要深入关注企业当下的实际生产需求,积极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在工作开展初期,可以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重,紧盯区域发展的特色与需求,结合财经专业群自身的资源优势,循序渐进选定特色优势定位。现阶段,社会服务开展的特色区域优势尚不清晰。

2.4 教师素养提升不及时,政策机制等顶层设置不健全

当下数字经济高速发展,财经领域内的数字技术需求与供给都在不断增加。财经专业群开展社会服务,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具有数字素养的师资队伍,而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并不及时。由于教师需要在完成原有的教学等任务后,再投入时间与精力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并且需潜心学习、长期积累才能学有成效,这对大部分教师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与压力。

另外,在开展高技术含量的社会服务时,需以高技术平台为支撑。这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完成采购,同时配备细致的设备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兴领域内高新技术类社会服务项目运行,院校层面还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政策以及运行保障制度。而目前在专业层面和院校层面,上述政策制度还不健全完善,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服务的落实与推进。

3 财经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数字财经已经成为财经专业群的新趋势,也是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升级改造的主要方向。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给财经专业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应积极利用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断提升财经专业群的社会服务能力。本研究结合现状分析,给出以下数字技术助力提升财经专业群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提升师资数字素养,凸显技术技能应用

随着财经专业群的大数据技术升级改造,专业课程不断融合信息技术,如“RPA 财务机器人应用”“大数据财务决策”“Python 企业财务应用”等,都是大数据技术应用相关课程,这对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势在必行。同时,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校内认真完成教学任务,校外提供数字化培训社会服务,真正建立一支具有高数字技术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增能理论视角下,教师数字技术能力越强,越紧跟数字技术应用场景,就越能提升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掌握发展主动权。在社会服务领域中,不断提升师资队伍数字素养,能够为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服务方面,财经专业群为了更好地走出专业特色道路,应侧重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凸显技术技能应用,不断磨炼造就特色品牌。市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旺盛,社会服务要重点面向服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与企业所需的人才。同时,开展数字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服务能够反哺高职院校,进而提升财经专业群师资的实践教学水平,形成培养学生数字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开展特色培训、打造品牌效应的良性循环。

3.2 紧抓龙头企业,推进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

高职院校开展社会服务,需要精准把握社会发展需求。财经专业群需要在深入调研行业、产业、企业真实需求的前提下,紧抓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开展社会服务。此外,与企业的合作不仅限于建立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专业和教师队伍也需要进一步走进企业,开展更多的技术服务合作项目,推进技术成果转化,真正服务企业运营。

为了建立特色社会服务项目,财经专业群需找准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定位,开展数字财经领域的社会培训,为区域经济培养紧缺急需的专业人才。例如,会计工厂、云端财务部等企业财务管理的数字化升级,可以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便捷、更安全、更低成本的财务管理。在“十四五”时期纵深推进“双创”教育的契机下,“互联网+”大赛产业命题赛道也给高职院校财经专业群提供了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机会。通过将高职院校的智力智库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协同培育产业新领域、新市场,开展新技术合作与应用推广。例如,产业赛道命题“农村小微信贷与AI 智能风控创新解决方案”,便直接契合农村金融的真实需求,力求通过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解决现实热点问题。

为了推动技术合作的高效成果转化,一方面要紧密联系企业,鼓励专业师资深度走进企业,成为企业外聘专家,紧跟行业发展的前沿,真正做好校企之间的相互融通。另一方面要与当地政府深入沟通,有了政府的引领与支持,将更加利于技术服务的落地与推广。通过社会服务连接政、校、行、企四方,四方互联互通、共享资源,有利于全链条工作的开展与推进。

3.3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社会服务资源的普惠化

财经专业群开展社会服务要注重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元化、协同化,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的发布、交流与存储。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在前端开发社会服务时提供有效需求分析,并能够在社会服务开展后进行评价反馈与总结工作,有利于持续改进与优化服务方式,不断提升服务质量。

信息服务平台可以满足多样化资源的整理与分类,并将其信息化,有利于资源的广泛传播。可充分利用微博、抖音、公众号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积累信息化的数字资源,进一步激发社会服务活力,提升社会服务效果,并将部分社会服务成果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社会服务资源的普惠化。此外,还可提供各类公益性社会讲座,如社区金融防诈讲座、养老理财讲座、乡村会计知识讲座、农村三资业务讲座等,促进知识的普及、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创建,助力培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普惠化资源的传播,提升财经专业群社会服务评价。

3.4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激发参与热情、提高参与深度

建立并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是推动社会服务工作开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保障,如资源共享协调机制、信息服务平台运营机制、业务成果转化机制、服务事后反馈机制等。而如何有效展示数字财经专业群相关的社会服务供需情况和市场最新动态,是当前开展建立特色信息服务平台工作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可以使财经专业群在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度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吸引更多社会服务资源等,并在各环节之间建立良性循环,形成可持续发展态势。

在相关体制机制的要求与激励下,进一步提高专任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参与深度,做到及时对教师进行前沿技能培训,明确教师培训工作量的核定标准。通过建立产学研一体化设计方案,及时对社会服务企业所反馈的重要问题给予政策支持。

现阶段的社会服务开展要在广度、深度上同时推进,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增强服务广度,并在向新兴领域提供社会服务时注重深度。此外,也要注重时效性、精准服务等方面,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红利,联通院校与企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大数据,精准分析供需情况,进一步保证服务的时效性与精准化。

猜你喜欢

财经数字院校
财经日历
答数字
财经阅读时代
数字看G20
财经神回复
成双成对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