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的路径探析①

2023-03-22南京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艺术院校思政课美育

陈 颖 (南京艺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凝聚了最深层的精神共识,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课的实践和教学过程,发挥高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开辟多元化的有效传承路径,让学生在课堂中汲取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育人的逻辑遵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艺术院校思政育人建设和发展的必然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浸润,使艺术院校能够进一步挖掘文化中的艺术元素和价值,为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艺术价值追求、专业的艺术技艺能力以及扎实的艺术综合素养提供了充足的资源支持[1]。此外,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与思政课有机融合,能够进一步提升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内容、丰富思政形式,从而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的推动艺术院校思政的创新发展。

(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是创新艺术院校思政课的实践表达

艺术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多维美育,是帮助学生树立艺术审美、艺术情操与艺术理想的教育手段。因此,艺术院校必须要将“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作为思政课的着眼点,积极探索美育工作与艺术美学的发展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充分的德育思想与审美导向,有助于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提倡求真、尚美、向善的艺术意识。新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思政课需要充分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路径,促进“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在艺术院校中的多渠道实现[2]。思政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艺理论与技法实践的融入,能够为艺术院校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深度契合现代艺术人才培养理念要求,也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思政素材,体现了高质量、高水平的理念与实践相融合的思政教育。

(三)提升文化艺术素养是培养艺术院校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艺术知识”与“艺术素养”为主要内容,将上述两方面落实在课程内容中,也是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与艺术技能的必然要求。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艺术文化修养,并在多种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日常教育过程中,整合艺术思政元素、艺术专业水元素等多种元素内容,才能发挥出思政课程的育人作用。

艺术院校作为培育艺术人才的主阵地,除了需要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与艺术知识底蕴外,更需要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质,力求培养出德艺双修的高素质艺术人才[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创之美、艺理之真融入思政教育,优化思政定位,实现思政教育方式改革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作用机理

(一)在形象认知中培育美好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中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铸魂功能,并且文艺因其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多样性的内在特点,在承担思政教育功能时具备独特的优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是开端,它“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是意志得以发挥的前提,为行为提供指导”[4]。认知得以形成的前提是个体能够注意到感官能及范围内的信息与事物,因为“在个体的智力因素中,注意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5]。要想使教育对象获取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传递的信息、观点与思想,首先是要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迅速地吸引教育对象的注意力,唤起他们的审美需求,调动他们的感官关注,并在感官震撼与审美愉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致感受与解读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丰富信息和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需充分利用。美好而丰富的审美形象是提升教育对象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其最终目的其实就是用感性的形式来增进人们的理性认知,使人们在感官的审美享受中获取精神价值,初步认识与捕捉到文艺作品或文艺活动的思想闪光点,从而在形象认知中培育美好心灵。

(二)在价值认同中锤炼坚定意志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文艺是一种意识形态,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政治倾向,反映着特定阶级的价值观念。因此,文艺除了凝聚着创作者的丰富情感外,实际上也表达了创作者试图传递的价值观念。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目的性,旨在传达与渗透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

在教育对象经过形象认知和情感触动两个环节之后,教育者如果能够准确深入地探讨与传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令教育对象在情感触动的基础上调动审美评判,发自真心地认同与信服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能在更深层次实现美好的情感向坚定的意志品质进行转化。而一旦形成意志品质,教育对象就能较为自觉地进行心理调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追求。

(三)在双措并举中提升外化行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实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受众在阅读或欣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汲取思想养分;另一种则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和渗透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环节中。前者有赖于教育对象的自觉能动性,并对受众的文艺基础与鉴赏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后者则是对教育者的文艺载体运用水平与灵活度有较高的要求。

比起综合性高校的学生,艺术院校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偏弱,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方式方面不具备优势,文艺的形象思维方式更加适合他们。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内化的过程,也是个外化的过程。甚至可以说,如果教育对象内化的思想品德观念无法外化为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并进一步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那么其中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不能说是成功的。思想观念只有外化为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才算完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一)统筹利用艺术专业资源,推动艺术院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协同发展

艺术院校首先应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在思政授课中的全过程渗透。一是不仅要深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还要丰富思政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更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及艺术专业设置上的应用。科学选择艺术教育素材,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紧密对接艺术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与思政课程教育的实际需求,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人格教育几方面,实现思政教育的有力渗透[6]。让传统艺术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想、在想中悟、在悟中做,形成教育闭环。如通过对书法、绘画、戏曲等传统艺术文化的讲解,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弘扬优秀文化艺术精神并接受思政教育。二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类型与多种展现与传播方式,拓宽思政教育平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文学、手工、设计等。在现代社会,承载这些艺术文化的载体平台包括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教师可组织学生们实地参观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作品,体会到中华艺术家们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与艺术情操,加强思政教育的渗透力度。三是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创新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教师应充分掌握大学生们喜爱的教育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加强正确观念指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二)构建美育体系,增强艺术院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渗透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首先要实现美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结合,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通过系统的、完善的体系支撑,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渗透力[8]。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将美学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纳入公共课范围,实现美育教育的课程专业设计;在教学资源方面,整合现有专业课程资源,深入挖掘艺术院校的美育价值,推动思政课程的美育教育转变,全面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的教化作用。二是实现思政教育与艺术专业教学的美育融合,拓宽美育教育方式。艺术院校应鼓励思政教师进行专业课程实践,推动美育思政课程改革,支持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合作共同开设美育实践课程。以跨学科教学为指引,展开教育教学研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融入提高学生的思政课参与度,并提高美育教育的实效。三是实现艺术院校文化文艺活动与美育教育的互融,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艺术院校思政课程的影响力。利用学生艺术展演展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凸显学校美育特色,从而实现美育带思政、思政促影响的辐射带动模式,在校园文化指引下,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与审美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绘画、篆刻、雕塑等多种专业技法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载体,让学生们能够在实践活动中求知、求真、务实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

(三)设立信息技术保障机制,确保艺术院校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真实效果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植入渠道,在互动反馈中增强育人实效。首先,思政教师应紧握信息时代多媒体教学方式要求,充分发挥线上媒体的功能与优势,实现网络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融入,在立体化、直观化的传播平台中实现思政教育的多元表达提高学生兴趣。其次,结合学生基础学情以及艺术院校自身特点,融合网络思维与新媒体优势,打造出“网络思政”模式,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感染力[6]。最后,应注重思政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注重质量的动态管理与实施反馈,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方评价下推动思政课不断创新。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入状态进行数据评测与分析,利用动态智能监管方式提升思政铸魂,以美育人的实效。一方面,在数据评测分析对接思政课全过程状态中,结合艺术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育实际,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在思政课程质量管理的数据分析能力。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实现协同育人,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院校思政课的融合效果。另一方面,通过结合艺术院校专业表现形式,使相关技术手段充分融入思政课艺术传播效果、表达途径以及展现形式等多方面,开展数据调查与数据分析,从而向学生们更好地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感[9]。美育测评与思政课的融合在技术测评下能够第一时间明确状态,从而动态评估思政课质量与效果,及时改善、修正艺术院校思政课开展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融合提供基础。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院校思政课中的融合应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培养学生艺术综合素质、加强学生价值观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教育手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加强思政课实效性的同时,促使学生守正创新,以艺术人凝结心灵,以艺术心沟通世界。新时代艺术院校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课教育下,能够自觉发展时代担当意识与历史责任意识,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思政课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