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须达到“三真”

2023-03-22

回族文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作假散文文章

孤 岛

在古代,散文这种文体还没有叫“散文”。那时候,诗已经独立成体了。除了诗歌,所有的文体都统称“文章”。散文自然是文章,而且是古代文章的主体部分。

到了现代,散文是一种区别于诗、小说、戏剧、电影电视文学、新闻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体裁,而且也不再是文章乃至文学的主体部分,但散文仍然是大众最常用、最常见的一种体裁。它可以作泱泱浩论,也可以用来写个通知,写张便条,写个说明……因为最普通,所以也最诡异;因为最容易,所以也最难。

散文虽然是以“散”和“杂”著称的,但在这散漫和庞杂中,散文有它自己的特定原则。

特别是一篇好的散文,更是有它成功的标准。我认为好散文的标准是要达到“三真”:真实、真情、真理。这“三真”之文,就好比中国道家修行者修行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我们称他们为“真人”。

这“三真”标准,是我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主持《新疆经济报》“大陆桥笔会”文艺副刊时总结出来的选稿标准。那时,“大陆桥笔会”版,不发小说戏剧,也很少发诗,主要发表散文。当时疆内外各式各样的散文来稿,有时看得人眼花缭乱。“知识分子气”十足的我,不看关系,只看稿件本身的质量,而对散文质量最直接的感受认识就是要能触动我,稿件里要“有东西”,也即:散文一定要言之有物。凡是没有什么内容或内涵的来稿,我就弃之不用;内容或内涵丰富的就作为重点稿,发头题或配短评。散文有文采是好事,可以使作品增光添色,但散文最最重要的是“言之有物”,读者可以从中品味到东西。

经过反复思考,我悟出了优秀散文的“三真”特性。

散文第一“真”,是真实

真实不仅仅是新闻作品的生命,也是自古以来散文作品的生命。在古代有小说以前,所有的诗和文章都要求真实,不能作假。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种默契,一种心灵的约定。无论是真作文,还是写书信、递奏章、刻墓志铭,哪怕写个说明书,都必须面对“真实”:点真实的人名,叙真实的故事,讲真实的情况,概述真实的结果,不能“作假”。在“三皇五帝”的远古时期,到夏商周的上古时期,及秦汉隋唐的中古时期,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人作假;下古时期以后,也即宋朝以后,才开始出现作假之风,而且愈演愈烈……散文作假,书画作假,甚至嬉戏为诗,甚至八股为文。

散文与诗歌的不同,主要是形式上的。前者形式散漫随意,后者形式严谨格律。而散文与小说、戏剧、电影电视作品的不同,则主要是内容上的真伪不同。前者必须是真实的,而且要以真面目示人;而后者主要是假的,或多以假面目示人。小说、戏剧可以为了故事的曲折感人而编造全部事实情节,或对部分真实的事情进行改头换面,重新组合;可以全部用编造的人名、地名。与此不同,散文所写的内容必须是客观真实的——至少是主要事实部分是真实可信、有据可查的,人名地名也须是生活或历史中的的确确存在的,不能胡编乱造,也不能张冠李戴。

真实,才能可感,才能可信。散文才有生命,才有一种小说、戏剧永远不具备的真实的力量!今天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时代,散文的真实可感正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读散文,就是读现实,就是读历史!

散文第二“真”,是真情

如果说真实是散文的客观界定,那么真情则是散文的主观要求。真实是散文的基础,是必要条件,但散文仅有真实是不够的,因为新闻报道也讲究客观真实。如果没有真情,散文就坠入了新闻报道的套路,没有独立存在的理由。有没有真情实意,是散文与新闻报道的根本区别,也是散文能否跨向成功的第一道坎。一篇散文,如果既有了真实,又写出了真情,就走上了成功的第一道台阶,满足了好散文的必要条件。

小说、戏剧打动人,可以靠情节故事,但散文则主要靠深情厚谊、激情美意。在散文叙述中所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轨迹、心灵轨迹,那种揪人心扉的爱与恨、得与失、乐与悲……有时撼人心魄,有时催人泪下。古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出师表》、卢梭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今有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郁达夫的《还乡记》《还乡后记》、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无一不是以至情至性而让人怦然心动的好散文。

当今纷繁的散文界,不乏矫揉造作之作,也不乏无病呻吟之作。无情却一定要矫情,无意却一定要弄意,搞得散文很无聊,很浮躁,很让人厌烦。

一个心灵中没有爱的人,一个心灵中没有恨的人,一个心灵中没有期盼的人,一个从来没有愤怒的人,一个从没经历过疼痛的人,一个不会哭也不会笑的人,他(她)怎么能写出感动别人的散文来?

没有真情实感的散文,还是不要去写为好,不仅扼杀了自己的心灵,还亵渎了别人的情感。不要为写散文而写散文,不为满足发表欲而写散文,更不为别人的需要而写散文。只为自己灵魂的悸动而写,为情感的宣泄而写,为表达某种思想而写(这便到了后面的“第三真”了)。舒婷曾有一句诗说:“要是灵魂里溢满了回响,又何必苦苦寻觅,要歌唱你就歌唱吧……”是的,如果你心灵里储存了太多的情感思想,想倾吐,你就尽管用诗歌或散文去倾吐吧!只有这样有真情实感的散文,才能感动自己,也才能感动天下的人!

散文看上去是所有大众的情人,谁都可以去写,谁都有能力去写,但散文这位大众情人最终却只向真正有“爱”且发出了“爱”的声音的人投怀送抱!而无情无义者、假情假意者、少情寡义者,则最终会被散文远离和抛弃。

散文第三“真”,是真理

散文的“第一真”——客观真实性,是散文的基础;散文的“第二真”——真情实感,是散文的较高要求,而散文的最高要求则是要表达真理的需求,闪烁出真理的光辉!

从真实到真情,散文从外在表面的真实,深入到了灵魂内心的真实。一般来说将“第二真”做好了,散文已经具备了价值和意味,可以成为优秀的散文。但如果再能将外在真实和内在真实合于一处,将客观与主观凝炼到一起,升华到对真理的探寻,甚至升华到了真理的发现,那么这种散文则是具备伟大品性的散文,有可能还会成为伟大的散文!

散文,优秀散文,具备伟大品性的散文,伟大的散文……一层一层在递进,在升华!

像贾平凹的《丑石》、余秋雨的《一个王朝的背影》《苏东坡突围》、韩少功的《夜行者梦语》等,都是有思想有激情的好散文,是既客观真实,又真情实意,还有理性发现,并能给读者思想启迪的优秀散文。它们虽然还不能直接称之为“伟大散文”,但的确具备了散文的伟大品性,是含有伟大品性的优秀散文。如果作者从生活现实中的理性发现达到了很高很系统的高度——哲学思想的高度,又能将它极为简单(又富有激情)地表现出来,那么它就有可能进入伟大散文的行列,也即真正成为伟大散文。

有人说这种进入“第三真”的散文叫哲理散文,或叫思想散文,或干脆叫哲学思想。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这种称呼一旦被叫出来,就与原旨出现了偏差。其实,这些接近了真理的散文,不仅理性很强,有时感情色彩也很浓,是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感悟与体验,既十分感人,也非常启迪人。比如《周易》乾卦和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比如《管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比如庄子的许多散文……

散文家达到第三境界,特别是在主客观一起碰撞后,形成了独特而较为系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时的散文表达出的真实,是高度概括的真实,是抽象了的真实,是将复杂事物简单化了的真实;同时,它表现出来的情感,也不再是卿卿我我的小主观、小情感、小意识,而是大主观、大情感、大意识,也即走出了纯个人或某群体的得失悲喜,而进入了“大我”和“无我”的境界,展现出人类某些共同的思想情感及其流变。这种散文,我称之伟大的散文。

从最早“第一家”管子(又名管仲)开始,陆续发展演变出的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散文,无论怎么看,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好、最有价值的散文(文学和哲学,在我国古代是不分开的,都称“文章”——而在今天可称之为“散文”)。

文以载道,是中国的传统,也是世界的文学主流。这“道”,便是道理、真理。

所以,散文能在客观表达作者自我情感的同时,又能表达大众共同的情感和公共的思想理性,从各个“小圈子”走出来,走向开阔的人类社会广场“大圈子”,是散文的幸运,也是散文的骄傲,是散文的最高价值标准。

散文要达到“第三真”,是很难的。它需要的是作家非凡的胸怀和非凡的境界。《易经》的文章、诸子百家的散文等,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散文,最美妙和最高贵的散文,也是拥有最多读者,并带领他们禅悟世界与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最佳散文。所以,它们被称为世界“经典”作品,即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除了这些“经典中的经典”外,还有不少达到“第三真”的经典散文,如诸葛亮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阳明散文的“知行合一”观,以及孙中山、胡适、鲁迅、林语堂的个别文章笔记、演讲稿,都闪烁着理性的激情、思想的光辉。而在西方,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们的伟大作品,托尔斯泰的随笔、蒙田的随笔、卡夫卡的随笔、尼采与叔本华的文章、杰斐逊的《独立宣言》、丘吉尔的演讲录……都是无比精彩的散文经典之作,闪烁着伟大的光芒。

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作家,更是人类的社会文化使命的承载者。他们在历史的风云变化中,一生一世地磨炼自己,抛却了“小我”,走向“大我”和“无我”,践行或部分践行了自己的文化使命和人类的社会使命。他们作为大写的人,成为众生的典范;他们的那些代表性散文成为了散文经典,在地球上喧响着永久的回声!

猜你喜欢

作假散文文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人才测评的“伪装者”
——人格测验作假研究述评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还敢作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人员选拔中人格测验的“作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