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成语册页

2023-03-22

回族文学 2023年6期

赵 丰

藕断丝连

打断骨头连着筋,说的是人的亲情;藕断丝连,说的是莲藕已断开,长长的白色藕丝仍连接在断藕间,多比喻人的爱情。那些藕丝,类似人体内的导管和管胞。它们宛如动物的血管,畅通无阻地通向茎、叶、花、果,若将荷梗折成一段段,提起来就像一长串连接着的小灯笼,连接这些灯笼的,便是藕丝。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那些丝仿佛由无数棉纤维组成的棉纱。

在人性的层面上,这个成语比喻人之情感纠葛,多用于男女之间情思难断,最早的文字见于孟郊那首闺怨题材的《去妇》,诗中有两句:“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女子遭丈夫遗弃,可她依然难舍与丈夫的情缘,对丈夫说,你的心啊, 像我梳妆匣中的镜子一样, 破了就不能复原,可我的心啊,却像藕里面的丝一样,藕断了丝还连着。

古人借诗词诉说分离之后的相思之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常见现象,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白居易的“萋萋满别情”,柳永的 “一场寂寞凭谁诉”,表述的皆为藕断丝连之意。在国人审美思维中,莲生于淤泥而不染,具天然之美,品质高贵,因之以莲诉情,形成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风俗。

自然界最有灵性的植物叫莲,也叫荷,还称藕。

古人所称的莲、藕、荷为同一植物,不同的词代表植株的不同部位,横长于泥中的根茎为藕,叶子和叶柄称荷,莲蓬里的果实称莲子。换种说法,莲、荷指水上茎,藕指水下茎。莲花、荷花,不能说是藕花;莲子,不说藕子、荷子;藕,多用于文字表述,口语也可两字相连,称莲藕。这是中国汉字对植物极为罕见的表述。

叶子绿了看荷花,荷花落了等着采莲子,莲子收了等候起藕。它的一生,都在人的期盼里。荷花悦目,莲子安心,藕是美食。一种植物,三种叫法,各有其用,实属稀有。

祖父起过藕,穿着内裤跳进水里,赤臂在水里摸。我小时很少吃炒藕,那会儿油稀罕。祖母总是把藕片倒进稀饭锅里煮,判断煮熟的方法是,用筷子夹起来一块看是否有拉丝,若有那就熟了。

人生在世,情难了断。亲情、爱情、友情,难割难舍,由于种种原因,亲人久难见面,恋人不成婚姻,朋友天南地北。但维系他们的,却是那斩不断的情缘,正如李煜《相见欢》的那几句词:“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离愁,本身是抽象的情感,能感觉到,却看不见,摸不着,涵盖酸、甜、苦、辣多种滋味,难以用文字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只能称之为“别是一般滋味”,正如稼轩词中所谓的“欲说还休”,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

在中国近代史上,在情爱上藕断丝连的典型当属徐志摩。他是个很有故事的人,与原配妻子张幼仪、继任妻子陆小曼、精神恋人林徽因三位美女名媛的情感纠缠,曾吸引了无数国人的眼球。徐志摩死于一场空难,作为精神恋人的林徽因虽然此前与徐志摩在英国剑桥不辞而别,且已与梁思成结婚,但此刻思恋情感如潮,迫不及待要奔赴空难现场,被家人所拦。梁思成等人去了现场,带回了一块飞机残骸,林徽因将那块残骸挂在她与梁思成共枕而眠的床头。当时有人问梁思成不介意吗,梁思成的回答极为淡定,袒露了一个大度男人的胸怀:“徽因若不重情,反倒不值得我爱了。”

一切难以了却的情感,只此一句,便作了结。

藕断丝连,多么美好的成语啊。唯有汉字,方能表达出人世间此种依依难舍的情怀。

望梅止渴

梅,带着女人的气息、女人的味道,令人温馨。村子里那么多女孩,名字都带着梅,腊梅、雪梅、玉梅、亚梅、芳梅、红梅、翠梅、紫梅、小梅、梅花、梅云,想起来虽非个个如花似玉,但在男孩子心里都有位置。少年时,我们去村南的土坎上树摘果子,我们的身后,总会尾随几个女孩,这梅那梅的。土坎上有柿子树、核桃树,还有梅树。梅树,细枝瘦叶,弱不禁风的样子,不到成熟的季节,我们就猴急地攀上树,摘了青果吃,酸得龇牙咧嘴。分给女孩儿吃,她们却不露相,抱着搂着,笑着说好吃得很。我们好生奇怪,女孩儿怎么感觉不到酸,念头总是一晃而过,谁也没有深究。

上学后,看见了藏在书本里的“望梅止渴”,并没有和曾经吃过的梅果联系起来,还以为是冬天开花的梅花。长大后才晓得,那个“梅”不是梅花,而是我们村南土坎上梅树挂的果。

《香草美人》一书介绍了诸多可以用来保护健康,治疗和调整身体状况的植物。其中一节有介绍梅树的文字,说梅含有丰富的钙、镁、钾、钠、磷、铁、锰、铜、锌等多样矿物质,是一种绝佳的保健水果,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杀虫安蛔、止痛止血的作用。药书上也说它能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等病症。家乡的父老乡亲,喜欢在酷暑天喝梅酒。日本有本古老的医书《医心方》,上边说:“梅可断绝三毒。”三毒指的是食、血、水。也就是说,梅子对治疗食物中毒、中暑和喝冷水导致的腹泻很有效。

惊蛰日,百虫蠕动,草木萌芽,悄没声息地,梅树的枝头已显几朵五瓣花,花色大多为白,也有大红、浅红。花瓣有单有重,果实呈球形,上面有一条沟。大暑至,天狂热,梅果熟,红黄相间,酸甜可口。

乡下称梅树果为梅子,知其生津止渴,治头疼、扁桃体发炎。头疼时,把梅干贴在太阳穴上;扁桃体发炎,喝稀释过的梅肉汁。中医还认为它能促进胆汁分泌,调理脾胃,调理气血,有较高的抗菌功效。古籍《金匮要略》中,有名为“乌梅丸”的处方,是将没有成熟的梅子蒸熟后晾干制丸,具有解热、镇咳和驱虫之功效。

望梅止渴,典出《世说新语·假谲》。东汉建安初年,春夏之交,久旱未雨,曹操率军去南阳攻打张绣,行军途中,将士皆口干舌燥,神情困顿,曹操用马鞭指向前方说:“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众将士闻梅生津,一鼓作气打到南阳。班师许都,曹操向汉献帝呈上趣事,献帝龙颜大悦,令御厨宴待群臣。御厨用荔枝、鸡肉做成菜肴,寓意“望梅止渴”,将士品尝之后,美不可言,齐呼“万岁圣恩”。

“望梅止渴”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比喻用空想、假想来自我安慰,具有典型的心理暗示作用。事实上,它道出了一个非常有趣而又十分常见的心理现象:联觉。联觉是指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具体到“望梅止渴”这个典故,就是由听觉引起了味觉。除味听联觉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看到红、橙、黄色会感觉到温暖,看到蓝、青、绿色会感觉到凉爽,因而前者称暖色,后者称冷色,这是由视觉引起触觉的结果。

望梅止渴,是一种心理渴求。生命过程中,心理渴求往往多于肌体需要,它有一种想象的愉悦,比如生出一双翅膀飞上夜空中的月亮,让人感觉有许多美好在等你。常常,精神的需求比物欲更重要,庙宇的合理存在,即是此理。

村里那个叫紫梅的女孩,我曾喜欢过好多年,而她丝毫不知,这叫暗恋吧。那个时代,对人明白示爱,视为流氓,唯有藏爱于心,才是君子。她留着长辫儿,在腰间晃来荡去,远远望着那辫子,心就满足。我与她当然不可能有故事,但一路走过的岁月里,每遇情感失落,就会想起她。一想起,心便平静。在我的意念里,这可以称之为望梅止渴的解读。

有些时候,人是需要心理安慰的,就如望梅止渴。

瓜田李下

瓜,多是匍匐于地面的植物,拖着长长的茎蔓,意象缠绵。瓜的种类很多,西瓜、黄瓜、香瓜、南瓜、冬瓜、菜瓜、地瓜、丝瓜、倭瓜、金瓜、葫芦瓜、哈密瓜等数十种。我的家乡,有种瓜形状扁圆,极像南瓜,乡人却叫北瓜,是否属于南瓜的另一种叫法,我就搞不清了。

现在我们常见的黄瓜,是搭着架的,这是人为的。起初,黄瓜也是匍匐于地面的,如此,“瓜田李下”之说才能成立。

再说李。它是一种果树,属于落叶小乔木,叶子倒卵形,白色的花。它的果实呈球状,黄色、青色或紫红色,俗称李子。

“瓜田李下”出自刘向的《列女传》,其《辩通传·齐威虞姬》篇中有此二句:“经瓜田不蹑履,过李园不正冠。”汉乐府《君子行》作了延伸引用:“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其意为:经过瓜田,不要弯下身来提鞋,免得被人怀疑是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被人怀疑是摘李子。你的身影,扯长了多少人的目光。那目光表述的意思是:你不怀好意。后来,人们用“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和举动。此为避嫌劝善之忠告,如遇争议之人事,宜远离免惹是非。

依我之解,这个“瓜田”若是在我生活的关中,是种植黄瓜或香瓜的田地。因为西瓜体积大,偷了以后很难藏匿,南瓜、冬瓜、地瓜、丝瓜等是不能生吃的,偷了后不能老是藏在衣服里。黄瓜细长,藏于袖筒或腰间,正经模样地走到无人处,从怀里掏出来一截截吃到嘴里。香瓜虽肚大,可是能很快吞吃掉,亦在可偷之列。

东西进肚,一切担心消失,仍可正大光明地做人。

偷吃的感觉,有恐慌,也有窃喜,我小时候经历过。

有一则古代笔记小说,说的是一个少妇新过门,丈夫还没有来得及留下血脉,便撒手而去,家里剩下正当壮年的单身公爹和情窦初开的小叔。一个少妇每天面对两个男人,自然不是滋味。然而,依照封建旧俗,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丈夫死了就要守节。少妇想改嫁,自然遭到了家族的强烈反对。为此,他们闹到了县衙的公堂之上。少妇上堂之后,衙役一声吆喝,气氛森严。面对青天大老爷,少妇问了句:“翁壮叔大,瓜田李下,老爷您说贱妇该嫁不该嫁?”县官大人倒也明白事理,惊堂木一拍,吐出一个字:“嫁!”

如此少妇,将“瓜田李下”运用得如此恰当,难怪县官慨然断案。

历史上,“瓜田李下”被应用并演绎出的逸闻趣事不少,但故事主人公多半是官员,演绎成为官之道。

唐文宗在位时,书法家柳公权能言善谏,担任工部侍郎。当时有个叫郭旼的官员把两个女儿送进宫中,于是文宗皇帝派郭旼到邠宁做官,人们对这件事颇有非议。文宗皇帝就问柳公权,郭旼是太皇太后的叔父,官封大将军,当官以来没有什么过失,现在只让他当邠宁这个小地方的主官,又有什么不妥呢?柳公权回答说,按照郭旼的贡献和功绩,派他到邠宁去当官合理合情,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可是郭旼是在两个女儿入宫后才得到这个官职的,这就不能不让人有想法。唐文宗说,郭旼的两个女儿是进宫陪太后的,并不是献给朕的啊。柳公权回答,瓜田李下的嫌疑,人们哪能都分辨得清呢?

古代不缺廉洁的官吏。南北朝时期,有个人叫袁聿修,学识渊博,为官清廉。他做了太常少卿,外出巡察路过兖州,兖州刺史邢邵是他的老朋友,送他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了朋友的好意。

瓜和李,两种毫不相干的植物结合在一起,居然成了道德的准绳和为官的标尺,彰显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一方瓜田,一棵李树,竟然演绎出无数令人叫绝的故事来。

闭月羞花

月和花,自然界最贴近人性的两种物,月圆花开,最是美景。

闭月羞花,字面意思是,月见之躲藏,花见之收缩。

成语一般都有典故。此典故出自南朝宋宗室刘义庆所撰的志怪小说集《幽明录》,元杂剧家王子一据此改编为杂剧《误入桃源》。《误入桃源》描写的是东汉人刘晨、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返回时迷路,以山上熟桃充饥,看山下有溪流,判断有人烟,于是下山以杯取水,被两位美女邀至山中的住处,成亲享乐。一年后出山返回家中,怎料世上已过百余年。原来两位美女是被谪降的紫霄、玉女二仙子,她们和刘晨、阮肇有宿缘。后来,刘晨、阮肇舍弃凡尘,与二仙子一同去了蓬莱仙境。《幽明录》原书所载二人半年后出山,其子孙已繁衍七代。后两位书生目睹人世混浊,叹息人世不如世外仙境有人情味,又离家去寻昔日仙女。

闭月羞花,从《误入桃源》第四折而来:“引动这撩云拨雨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后人录这四字为成语,比喻为世间两个美女。

闭月,指的是貂蝉。貂蝉在后花园拜月,轻风吹来,浮云遮月。貂蝉之父王允目睹其景,逢人便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躲在了云后。自此,貂蝉芳名远扬,“闭月”成了貂蝉的代称。

羞花,说的是杨玉环。唐玄宗开元年间,杨玉环到花园赏花,以手抚花。那花是含羞草,花瓣即刻收缩,绿叶卷起。这一幕被一个宫娥看见,四处扬言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含羞低头。唐玄宗听到这个消息后召杨玉环见驾,将她留在身旁侍候自己。杨玉环善于献媚取宠,深得唐玄宗欢心,不久升为贵妃。

貂蝉与杨玉环都是人间绝色女子,有了这闭月羞花之喻,二女便倾国倾城。后来的杂剧作家王实甫、吴昌龄在《西厢记》《张天师断风花雪月》中多有引用,吴承恩的 《西游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等小说也有引用。

月之皎洁,阴柔人间,永恒天穹;花之美容,悦目天下,芳香大地,非人间女子能与之相比。但在人类审美体验的心意层面,月亮与花朵司空见惯,审美意识渐渐淡化,而一个容貌姣好的女子会使他们眼前一亮,激发主体情感和想象,下意识地与自然物象相比较,使心灵获得愉悦。如此,女子之美,便超越了自然物象之美。在审美体验里,此为心意层面上的会心和畅神,综合起来称通畅感。

《西厢记》里花容月貌的崔莺莺,迷住了进京赶考的张生,使其置人生前途于不顾,与之私会,出演了一出皆大欢喜的人间喜剧。在剧本的台词中,王实甫不用花容月貌,而是以闭月羞花言莺莺之美。在词语的层面上,后者较前者含蓄十分。花容月貌显俗,闭月羞花显雅,兼美丽外表和优雅深沉、端庄温婉的内在相统一,就这点区别,应和了张生这个书生对美的理解与鉴赏,才令他宁愿舍弃仕途与脸面尊严。当然,张生后来考中状元,那是另一码说辞了。

作为对女性的赞美,闭月羞花传递了一种内涵,即女性的美貌应充满诗意,具备高雅品味和文化底蕴。《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其美貌不在林黛玉之下,但少了含蓄,少了“闭月羞花”的内在魅力。不止宝玉,在古代士子的审美观中,黛玉是最为心仪的女性。

客观存在的女性姿色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美颜,在审美意象里是心中美色,二者为审美体验的差异。审美体验,作为美感心理的建构和呈现,作为意义的瞬间生成,始终发生在个体生命的过程中,令人难以言说。

清代文学家张潮著的格言小品文集《幽梦影》中写道:“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花形容女性,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意象的物化。

指桑骂槐

桑、槐,皆为佳木。

桑树为落叶乔木,叶子呈卵形,是喂蚕的饲料。它的树冠丰满,枝叶茂密,秋叶金黄。枝叶和桑皮,是天然的植物染料。

槐树属于豆科、蝶形花亚科落叶乔木,是良好的绿化树种,常用于庭荫树和行道树。它的叶色深,呈墨绿色。远看,槐树的树冠如同一团墨绿浓云。夏秋季节,在槐树下面乘凉,槐树就具备了人文关怀。《周礼》里记载,周代宫廷外种有三棵槐树。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是周代三种最高官职的合称)朝见天子时,站在槐树下面。后人因此用三槐喻三公,成为三公宰辅官位的象征。

在汉代,槐树有“望怀”之意。这种人文解释,我很喜欢。

对于草木身份的认同,古人早有垂范。如此美好的两种树木,却落下了千古骂名。如果说“瓜田李下”发生于瓜田间、李树下,多少跟这两种植物有牵扯,而“指桑骂槐”只是借用桑、槐之名,令其落下骂名,成了冤枉鬼、替罪羊。如果树木具有语言的功能,它们定然会鸣冤叫屈,对簿公堂。

自然,汉语词汇皆有蛛丝马迹,细究得知,古代官场有三槐九棘一说,槐是槐树,棘是酸枣树。周天子庙堂外种着三棵槐树和九棵枣树,大臣们分等级在两种树下朝见天子。到了唐代,三槐九棘一词又有新义,《贞观政要》载,古时断案要询问三槐九棘官员,槐、棘化身为三公九卿和官府的代称。至于桑树, 据《汉书·地理志》载,郑、卫两国之间有桑树林,男女常在此幽会,按周朝礼法,公开场合谈情说爱世俗难容,因此作为庇护所的桑树,自然成了倒霉的替罪羊。

仅是蛛丝马迹而已,细思,并非指桑骂槐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

百度上说“指桑骂槐”典出《红楼梦》第十六回,此言差矣,早在先秦文献的兵书《三十六计》中,第二十六计便是指桑骂槐,本意是指间接地训诫部下,以使其敬服的谋略。此计还引申为运用政治和外交谋略,“指桑“而“骂槐”,向对手施加舆论压力以配合军事行动。对于弱小的对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诱的方法,不战而胜;对于比较强大的对手,则可以旁敲侧击威慑之。

春秋时期,吴王阖庐命孙武训练美女。这些美女都是吴王的爱妾。孙武把一百八十位美女编成两队,并让吴王的两个爱姬当队长。孙武耐心地讲解了操练要领,又在校军场上摆下刑具。只见旌旗招展,战鼓齐鸣,美女们以为是做游戏,东瞅西瞧,笑声四起。孙武沉下脸说道:“队长带队不力,应先受罚。来人,将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慌了手脚,让孙武放过他的两个爱姬。孙武却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于是,吴王宠姬的两颗美丽的脑袋被砍了下来。目睹血腥,众美女魂飞魄散。孙武杀了吴王的两个宠姬,威信和地位迅速飙升。吴王阖庐心中虽然不悦,但仍然佩服孙武治兵的才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好大的胆子,竟然杀了吴王的爱妾。在敬佩孙武之余,我也为吴王叫好。如若是个昏君,那孙武就会成为刀下之鬼。孙武以此提醒吴王的治国方略,吴王如梦初醒。

《红楼梦》第十六回,凤姐对贾琏道:“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孙武也罢,凤姐也好,深谙“指桑骂槐”的妙处。

撇开军事上的用兵不谈,现在我们对“指桑骂槐”的理解只是局限于语言艺术方面。民间对此计用得最为娴熟的是某些喜欢骂街的妇人,常见的话语有:“昨儿晚不知哪只母老鼠又把我家门口的煤球给偷了两块。”明着骂的是母老鼠,实际上骂的是某个妇人。鲁迅的文章里,指桑骂槐的文字随处可见。

桑树和槐树在我的家乡是非常普通的树木,桑叶养蚕,槐树下乘凉,是乡亲们的日常生活。我在乡下二十多年,从来就没有听见过某个人对它们指手画脚,出言不逊。它们安静地生长于乡亲们的情感护理中,是那样地无忧无虑。

人生有沧桑,植物也有。

指桑骂槐,那是文人们的嗜好。

柳暗花明

柳叶下垂,温顺低调,是为“阴柔“这样的词语而生的。“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故此,它是女人的替身,比喻美女。旧文人的文字多用柳指代歌姬、娼妓,像柳夭桃艳(形容女子貌美)、柳阴仔(方言,幼女)、柳弱花娇(形容女子苗条妍美)。后来人们又把它引申为与色情相关,如柳户花门、柳市花街、柳巷花街、柳陌花街(旧指妓院或妓院聚集之处)。还有一种令人闻之惊恐的病症:花柳病。

《诗经》如此写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说的是一个出征人在春天离别了家乡。古人最伤离别,暮春三月,草长莺飞,在柔媚的春光中却要挥泪依依惜别,此情此景令人感伤。从此,柳就与诗歌结下了依依之情。堤边垂柳,千枝百条,绊惹春风,随风依依,如帘似幕,犹如万千愁绪,萦人心怀。于是乎,诗人们或咏柳喻人,或借柳送别,或缘柳抒情,或以柳叹人生……李商隐一生爱情生活扑朔迷离,精致婉转,晚年罢职后回到故乡闲居,模仿陶潜之风格写作田园诗歌,以柳命题的诗就有二十多首。

清代诗人李渔坐在庭院的柳树下,摇头晃脑,自言自语着:“……枝叶繁冗,不漏月光……”这便是暗啊。

在所有写柳的诗句中,尤喜清人周志蕙的那句“丝丝愁绪随风乱”。我以为,它是写柳最好的句子。

在这些文人那里,柳树脱了俗气,定格为人格理想的化身。

花,当然是泛指了,随便理解成什么花都可以。柳树的叶子覆盖着地面,而各种各样的花却鲜艳地盛开在人们的视野里。明暗相衬,阴阳得当。如此的景象,恐怕就是田园精神了。

绝处逢生,另有一番情景,此为柳暗花明之引申义。

寻找“柳暗花明”的出处,最早好像是唐代诗人王维用过的。他的《早朝》诗之二有这样两句:“柳暗百花明,春深五凤城。”四十岁以后,王维就在长安东南的蓝田辋川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一“暗”一“明”,仿佛是他人生的写照。

唐代诗人武元衡在《摩诃池送李侍御之凤翔》中也写道:“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酒换离颜。”武元衡早年曾落第失意,诗作或抒写报国豪情,或寄托羁旅行役之思,真切感人。这个清雅、俊逸如鹤般的男子,性格却倔强刚烈,是朝廷里最为强硬的主战派。得唐宪宗信任拜相之后,所有军事都由武元衡主持,平定浙西李锜之乱,又力主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当时强藩相互勾结,又重金贿赂朝廷大臣,互为呼应,武元衡承受着极重的压力,却从不为所动,一力主战,声色俱厉,决不对强藩退让半步。元和十年,武元衡被藩镇派遣的刺客刺杀身亡。武元衡之死,极为惨烈悲壮。对此,《唐书》里有详尽的描述。像武元衡这样的人,竟然也会有“柳暗花明”之联想,可见人生之无常。

陆游的人生境界显然较之武元衡高出一筹。他的《一壶歌》,彰显对人生的大彻大悟:“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作为智者,当他洞穿人生的真谛之后,对得失自然就不太放在心中了,这大概就是他的淡泊情怀。前人的柳暗花明,在他笔下却一反其意,在《游山西村》诗中,给后人留下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之句,注定成为人生的崭新境界。

山穷水尽、心境暗淡之时,忽见花开灿烂、恍然梦醒。此种境界,恰如于武陵的两句诗:“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明代江南才子陆绍珩收录的笔记小品《小窗幽记》对此也有精辟之言:“精神清旺,境境都有会心;志气昏愚,处处俱成梦幻。”

绝处逢生,此为贵人迹象。

柳树是有情怀的,默默守住这千年积淀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