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蔽虚无“陷阱”: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存在及其批判

2023-03-22修晓辉杜玉华

理论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陷阱历史

修晓辉,杜玉华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40)

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化技术以更具意象、更加隐蔽的形态存在于社会之中,其以历史唯心主义为核心,歪曲历史事实、否定历史过程,企图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当前中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对象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社会各界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和批判取得了显著成效。习近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1]人工智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驱动了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变革,但同时必须关注科技赋能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混淆的问题。在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何以“成潮”,剖析历史虚无主义何以“表现”,从而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彻底批判。

一、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成潮”

社会思潮是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思想倾向。起初,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只是小范围出现,伴随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推进,中国社会结构发生调整并带来一系列社会思想的变化,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加强意识形态渗透,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沉渣泛起提供了“土壤”环境。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塑了社会发展格局,驱动各行各业创新发展,但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也借此拓展了存在空间,带来了更大的危害。

(一)虚无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交织构成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

虚无主义是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存在的直接思想根基。虚无主义作为现代社会的“并发症”,与物化、异化、历史终结等诸多现代性或后现代性问题相关联。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人对人自身价值的否定[2]。“虚无主义”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nihil”,指的是“什么都没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不是简单否定一切的“消极的虚无主义”,而是作为“强力象征”、拥有决定自身价值权利的“积极的虚无主义”[3]。这种虚无主义不仅是对时代精神状况的事实判断,还是一种超越当时欧洲悲观主义的价值追求。然而,在现代社会,在多样化社会思潮、社会结构变革及多种传播方式等共同作用下,从否定人自身价值走向对人的彻底解构,虚无主义被包装成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导致各种形式的虚无主义产生,其中历史虚无主义便是虚无主义在历史文化领域的时代症候,其认为历史与文化传统是“虚无”的,否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西方自由主义为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形成提供了理论“借口”。自由主义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代名词,深刻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发展。对西方国家而言,自由主义逐渐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高度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使自由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演变成相对教条主义。在1980年之后这一表现尤其突出,新自由主义反对政府的一切干预,导致了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加剧,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对于非西方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西方自由主义表现为“西方中心主义”,西方国家不断向其输出西式民主,强化意识形态渗透。由于受到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资产阶级立场影响,自由主义者从开始便表明与马克思主义相对立的立场。改革开放后,西方自由主义加紧对中国进行思想文化的渗透,否定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留下了蔓延的空间。同时,西方自由主义的本质是强调“个人本位”,认为个人才是目的,社会和国家只是实现个人利益的手段。因此,基于个人主义的西方自由主义把追求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唯一原则,以个人功利主义来评价得失,必然导致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缺乏客观依据,为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和文化传统打开了理论“窗口”。

后现代主义同样影响着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产生与发展。后现代主义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反基础、反本质等倾向,拒绝追问人的价值,“颠覆”“否定”“抵制”似乎已成为后现代主义的代名词。虽然后现代主义一直崇尚反对传统观念的束缚,使人们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一般意义上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但由于后现代主义存在多元价值取向,其对思维方式以及核心价值观多持有怀疑的态度,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评判价值标准的模糊不清。具体而言,后现代主义对人的彻底解构与虚无主义个体的虚无化相契合,表现在历史研究领域则是否定一切历史事实,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动摇了史学研究的科学与价值。因此,在智能时代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认清后现代主义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批判后现代主义对真理、价值的否定。

(二)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形而上学方法论形成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立论前提

研究历史的真正目的在于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与评价历史发展进程。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的前提是物质世界。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即马克思所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4]。人类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客观存在,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考察历史。

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史观,以事实为依据,从客观存在中发现历史规律,正所谓“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5]。从表面来看,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同样在“研究历史”,但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坚持唯心主义的历史观,采用孤立、片面、静止的形而上学方法论,以个人立场和主观意志解读历史,混淆历史的现象与本质,诱导民众误读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究其根本,历史虚无主义以唯心主义为基础,本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因而是一种“感性”“直观”而非理性的历史观,不具有科学性。正是由于以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待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对社会历史的考察只会停留在表面。社会历史本身充满着矛盾与挑战,决定了考察历史需要辩证思维,不能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观察历史,而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只会歪曲历史。一旦陷入唯心主义世界中,真实的历史事实就会被掩避,“碎片化”“多元化”的历史认识注定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思”。

(三)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助推载体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6]因而,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植根于客观变化的社会存在之中。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智能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复杂多变,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借助智能化的传播手段,敌对势力有计划地在国际经贸合作中渗透意识形态因素,积极推销“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等带有明显政治意图的西方思想,通过恶意丑化中国共产党的形象,歪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此,习近平强调,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停止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7]。

随着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智能技术已嵌入传播媒介的各个环节,驱动着传播媒介的智能化变革,不断渗透到意识形态的传播形式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智能时代重塑了当代中国的媒体形态,智能媒体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新场域。因而,在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借由智能媒体拓展了新的生存空间,通过塑造新的话语方式以更加隐秘的形式存在,具有更强的破坏力与影响力,成为新时代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隐患。从技术层面讲,随着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多种传播媒介的创新发展,智能媒体平台不断涌现,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智能媒体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主要阵地。一方面,多样化传播方式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对信息的多种需求,促进信息的交流与融合,扩大民意表达渠道;另一方面,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人们对主流信息的关注,呈现“碎片化”“区域化”的特征,同时导致官方对自媒体和大众媒体的管理难度逐渐增加,一些负面信息或者非主流思想借助智能化的传播方式在社会中扩散。而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媒体人”的时代,大多数网民并不具备辨别是非与真假的能力,甚至容易情绪化、非理性化。因此,多样化的传播方式拓宽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空间,同时导致部分失去自我判断的网民可能会被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和误导,进而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发展的“得力助手”。

二、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表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社会各界展开了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作为否定历史的反动社会思潮,借助智能媒体的技术优势,通过操纵算法分析、假借数据识别、利用智能推送等智能化方式设置陷阱,颇具迷惑性。

(一)“价值陷阱”:操纵算法分析以虚构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

“人工智能”原意是指以与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智能机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技术可以通过要素数据化和机器自动化发挥算法分析优势,为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但由于智能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商业策略的排他性等因素,算法分析实际上是一个不透明的“暗箱”,因而可能被人为操纵或设定算法的过程与结果。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抓住算法技术的复杂性,通过操纵算法“暗箱”并设置“价值陷阱”,虚构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带有目的性、虚假性,通过宣扬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以此否定一切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其真实目的在于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割裂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关系,以此凸显自我中心主义,表现为价值观的畸形与异化。

智能时代,需要进一步反思算法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引发的社会忧虑[8]。历史虚无主义借助算法的“暗箱”特质,依据受众的个性特征,将价值立场、思想观念隐藏在算法运行过程中,并通过强大的智能化技术不断渗透给受众,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导致受众价值观的错位与“虚无”。从本质上讲,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设置的“价值陷阱”涉及的是政治认同问题。西方国家凭借算法分析的优势地位,利用人类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将其宣扬的“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视为人类应该追求的最高价值——“普世价值”,以此迷惑群众。但是进一步考究西方的“普世价值”,其“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实际上是“有限的自由”和“有限的平等”,本质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这种虚构的“自由平等”是一种“价值陷阱”,将价值观念绝对化,模糊了价值理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可以说,历史虚无主义的实质是敌对势力凭借经济发展优势与技术优势操纵算法分析技术,通过化身“救世主”的形象,虚构一套充满欺骗和不平等的价值观念,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否定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抹黑诋毁中国共产党,最终目的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一言以蔽之,敌对势力的目的在于将中国“和平演变”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属品,以消解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

(二)“学术陷阱”:假借数据识别以标榜还原历史的研究方法

近年来,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价值理念和应用理念不断更新,数据被赋予前所未有的价值意义,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流程都加载了无数的数据。可以说,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推动社会发展中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在享受智能技术带来生活便利、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存在滥用数据从而陷入过度依赖的情况。在数据经济的驱动下,历史虚无主义大肆宣传数据的客观价值,标榜以“数据”还原历史的研究方法,将历史信息“数字化”和“代码化”,以此彰显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质是,历史虚无主义将数据识别当作解构历史事件、攻击历史人物的科学研究方法来设置“学术陷阱”,以此否定历史事实,妄图达到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历史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要通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分析历史的本质。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标榜以数据还原历史,表面上是倡导智能技术与历史信息相融合,实际上是以“学术研究”为幌子,利用智能技术手段对历史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或通过数据检索,片面引用史料、断章取义,追求所谓“理论创新”;或过度进行数据识别,不断夸大历史细节,企图进行“范式转换”;或通过程序设定编造事实、改写历史,制造“还原历史”的假象。这些智能化处理方式依赖于数据的挖掘与识别,由于智能程序化机械化的设定,无法确保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原始”数据,很可能是已经被处理和分析的数据,这样的数据不可避免地烙印着历史虚无主义者的主观意识和个人想法,丧失了数据原有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进而直接影响着被“数据化”的历史信息是否具有客观性与真实性,会使历史真相被“支解”。

可见,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滥用数据识别,以“还原历史”为幌子设置“学术陷阱”的重要原因是出现了认知偏差。人工智能是当前最有前景的先进技术之一,但是从现阶段发展看,仍做不到完全的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只能起到辅助作用。然而,历史虚无主义抛弃了科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大肆宣传数据价值和技术价值,以数据为主导反而致使自身成为智能技术的附庸品。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不能辩证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更不能客观地进行历史评价。只有把历史现象的特殊性与历史发展的统一性联系起来,尊重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唯物史观,才能真正做到“还原历史”。

(三)“舆论陷阱”:利用智能推送以形成背离事实的舆论导向

随着智能化传播方式的更新换代,社会舆论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与影响越来越大。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在发展中塑造社会舆论,同时又通过一定的社会舆论为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造势。借助算法分析、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手段,智能媒体可以精准定位和分析受众的兴趣爱好、教育程度、社交偏好等基本信息,为受众制定个性化推送以满足其需求。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推送技术,根据受众的偏好推送相关信息,以潜在的、边缘化的形式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极度迎合受众的感性喜好。为博取受众的点击量和关注度,历史虚无主义者将严肃、客观的历史事实“移花接木”,随意改造成具有娱乐性的趣闻轶事,以“泛娱乐化”形式戏说历史、消费历史,有目的地营造有利于历史虚无主义发展的舆论环境,以此吸引群众、诱导群众走进“舆论陷阱”。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社会舆论实质上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者巧妙利用社会舆论中的“群众呼声”,打着“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旗号设置“舆论陷阱”,以大众较为喜好的“传记”“回忆录”等形式戏说历史人物、捏造历史事实,借助网络视频、漫画等形式推送给潜在“客户”,以此争取更多人的认可与支持,为虚无历史、消解历史营造社会“氛围”。历史虚无主义利用智能推送技术,有计划地引导大众“重新认识”历史事件,在一定程度上煽动了公众的负面情绪,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错误的舆论导向。部分民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变成历史虚无主义的助推者,开始拒绝甚至公开反对历史真相,扰乱了社会公众的历史认知。

三、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以何“批判”

历史虚无主义对待历史的错误态度,究其根本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偏差和误区,本质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在智能时代,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在价值层面、学术层面以及大众生活领域设置的“陷阱”,既要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进行批判与反击,又要“精准施策”,坚决抵制错误思潮的蔓延,从坚定政治立场、厚植历史根基、加强制度建设入手,彻底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一)坚定政治立场,坚守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

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虚构“自由平等”价值观念,标榜自己价值理念的“普适性”与“实用性”,以表明自身立场的“客观性”。事实上,历史虚无主义所设置的“价值陷阱”抹杀了其立场的本质属性,既缺乏学理依据,又不符合实际情况,只是其为了达到虚无历史、混乱思想的“自我欺骗”。透视智能时代的历史虚无主义,其本质上是秉持资产阶级的立场与观点,宣传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不断向受众渗透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要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必须坚定政治立场,客观、公正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从政治高度、政治觉悟、政治信仰方面筑牢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底线与防线,不断为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发展赋能,加强智能场域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

一是从政治高度认识历史事实的重要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不是纯粹关注历史对错问题,而是事关旗帜和道路的立场问题。反观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否定苏共的领导与苏共历史,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其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趁虚而入,致使意识形态阵地土崩瓦解,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以苏为鉴,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所具有的破坏力和危害性,从政治高度认识与评价历史,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提高政治觉悟以抵制错误思想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明确的政治企图,站在与人民相对立的立场上,通过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必须有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言论,树立底线思维,避免陷入虚无困境。三是加强理论武装以提升政治信仰。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智能媒介技术优势,戏说历史、虚构历史,割裂人民群众与国家的情感纽带,导致民族情感和价值的空缺。对此,必须关注“价值——信仰”层面的缺失问题,从历史事实出发,从考察历史真相中把握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坚定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仰。

(二)厚植历史根基,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9]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严重背离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因而,历史虚无主义“创造”的“历史”是脱离现实基础的“虚假创造”,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表现。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强势输出与强力渗透,要厚植历史根基,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与方法论,主动将智能技术融入历史观教育全过程。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和日常生活方式,已全方位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10]。这意味着对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必须主动适应智能化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借助智能技术在算法分析、数据识别、科学预测等方面的优势,科学整理与完善史料文献,进一步做好历史资料的汇编与修复工作,真实、准确地展现中国的历史真相与文化底蕴,为大众学习与查阅历史提供更具权威性、准确性的数据平台。另一方面,要推动大众加强历史知识学习,提高历史甄别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可以借助智能媒体平台,打造“智能媒体+历史”的历史观教育范式,通过数字化场景模拟与还原历史事实,以更加全面、客观的视野展现历史发生的全过程,使受众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发展的全貌。

(三)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场域历史虚无主义发展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党和人民的持续批判与揭露过程中遭受重创,但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的传播方式为其隐蔽式发展提供了新载体。针对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呈现的新态势,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历史虚无主义,以法治思维方式进一步实现对智能场域意识形态的规范化、常态化治理,彻底消解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

运用法治思维方式遏制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法规监督力度。长期以来,历史虚无主义擅长伪装和逃避,借助智能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媒体为藏身之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得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进而实现一段时间内的“野蛮生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依法治国,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同样,需要将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治理纳入法治轨道。一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基本原则和相应的法律后果。执法部门必须主动出击,加强宣传与教育,对编造历史事实、攻击历史人物等不法行为要及时处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执法人员要不断强化宪法和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同时要加强理论知识学习,进一步掌握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等反动思潮的新样态。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对智能媒体的制度规范与管理,通过大数据等智能技术依法追究肆意篡改史料、诋毁党和国家领导人等行为,进一步加强对智能媒体运行的监督。

总体来讲,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危害极大的社会思潮,实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特征是罔顾历史事实,全盘否定一切历史及历史进步,其根本目的在于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必须对历史虚无主义予以最为严厉的批判与抵制。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的普及与发展,历史虚无主义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新的历史形势下,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形态,深刻阐明智能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何以“成潮”、何以“表现”。通过坚定政治立场、厚植历史根基、加强制度建设,跨越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能够推动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抵制与批判,为新时代捍卫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筑牢防线。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陷阱历史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新历史
陷阱
陷阱2
陷阱1
虚无主义的症状、成因与马克思论虚无主义的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