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演进脉络和实践路径
2023-03-22任丹丹
任丹丹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0)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大会上首次将这一精神财富概括为伟大建党精神,并阐释了其深刻内涵,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1]。伟大建党精神是党成长、发展和壮大一以贯之的根本精神,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激励着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演进脉络和实践进路,不断夺取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新胜利。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所概括的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结构清晰,逻辑严整。申言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集中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核心范畴、实践保障和目标归宿。
(一)逻辑起点: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党的建立和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等一切实践由此生发。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动摇。科学真理的指引和崇高理想的坚守是我们党开辟伟大道路、开创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创造伟大成就和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坚持真理体现在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归宿,是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真正实现了利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既不断回应和解决时代问题,又使自身理论体系实现了与时俱进。这些宝贵品质是其他任何一种思想理论所不具备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精神旗帜具有不可替代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我们党的坚定选择。
坚守理想体现在我们党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当代理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是共产党人永恒的使命。党带领人民始终朝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不断奋进,在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克服了一系列困难挑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并在新征程上继续统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远大理想、共同理想和当代理想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遵循,是团结和凝聚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精神纽带。实践证明,坚持用真理和理想之光照亮前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二)核心范畴: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范畴,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的初心使命充分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政治品质和奋斗目标。将初心使命刻于心、践于行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现实写照,党因初心使命而成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均围绕初心使命而展开,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也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信念支撑。
党在奋斗征程中历经了无数磨难和艰险,始终未曾忘记初心和使命,坚持围绕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开展斗争,对初心使命的践行贯穿党的奋斗始终。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一旦忘记初心和使命,我们党就会陷入改旗易帜的危险,就会失去民心、失去一切。苏共亡党亡国的悲剧并不遥远,每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检省自身,不断同违背初心使命的言行作斗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环境充满诸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多,党治国理政面临的考验也愈加复杂。要破除这一系列的困难、战胜这些艰难险阻,关键就在于坚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不动摇。只有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全党上下才能真正做到思想统一、政治团结、行动一致,才能保证党的旗帜不变色,巩固和扩大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根基方能稳固。习近平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是一阵子的事,而是一辈子的事。”[2]539建党百年只是序章,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向何处出发。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要成功书写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全党上下必须坚持践行初心和使命,坚决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和妨碍党的时代性因素作斗争,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付诸实践,持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奋进。
(三)实践保障: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保障,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斗争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有斗争就会有牺牲,中国共产党人向死而生,敢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标识和烙印,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铮铮铁骨和坚强品质。我们党从成立起就带领人民不断英勇斗争,依靠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在逆境中求得生存空间、获得发展机遇、赢得胜利局面,取得了今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巨大成就,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英勇斗争,其内容和形式随着我国历史发展阶段和矛盾的变化而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最终赢得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流血的革命斗争转变为和平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白手起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迎来和平稳定局面,党和人民与贫穷开展斗争,实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华民族实现富起来;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持续开展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等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伟大的斗争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12正是在这种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的激励和鞭策下,我国的历史发展方位发生了巨大变化,彻底摆脱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的弱国命运,开始在世界体系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1]12,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将依靠斗争走向未来。站在时间与空间的新坐标、世界与历史的新方位上,我们党要持续发扬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持续展开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更顽强的意志争取新的胜利,阔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四)目标归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就是要始终爱党忧党兴党护党为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党忠诚是每个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品格,它内在规定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拥护和支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在革命战争年代,有李大钊、夏明翰、赵一曼等众多革命先烈怀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用血肉之躯践行了对党忠诚;革命和建设时期持续涌现出了大批如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他们艰苦奋斗、扎根基层,忠于党的事业,为党分忧、为民服务。站在前所未有地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方位,党和国家事业的推进还需要更多忠诚、干净、担当的共产党人,“切实做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担责、为党尽责”[3]。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归根结底落在了对人民的忠诚,其内涵包括了不负人民。不负人民要求自觉贯彻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我们党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代表人民的利益,站在人民的立场,关注人民的诉求,解决人民的困难。在任何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都不改初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永恒不变的追求和信仰。人民性是我们党的重要品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为了人民,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保证了革命的胜利。
脱离人民,党就失去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鲜明的品格,就会丧失生命力。同样,实现人民的利益,也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指挥。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强盛中国,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崇高道德品质是内在统一的,二者互相成就、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目标归宿,任何把党和人民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绝不会得逞。新的征程已然开启,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演进脉络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激励伟大实践。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成立和发展相伴而生,党的建设史成长史就是一部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史。伟大建党精神在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各个历史进程不断丰富发展,成为新时代新征程的精神动力。
(一)形成于“破坏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创造之中
“破坏一个旧世界”的革命创造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并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持续发展奠定了核心理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艰难处境,内有封建腐朽的清政府统治,外有西方列强的欺凌侵略,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深重。无数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救国救民方案,但或因阶级局限性,或因缺乏实现方案主张的社会基础,或因没有先进思想的指导,各阶级的爱国人士始终不得救国救民之法。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随之诞生。党立足中国革命实际,高举革命大旗,为长期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民照亮了前进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伴随着党革命的伟大实践,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伟大建党精神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源。革命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苦难、曲折和牺牲。“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4]面对艰难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改志向、不易其节,理想信念愈加坚定。在建党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等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剔除了队伍中摇摆的“两面人”和落后的因素,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推进自我革命,党逐渐成为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先锋队和主心骨,伟大建党精神在这一过程逐渐集中凝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克服革命道路上艰难险阻的精神支撑。我们党最终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三座大山”,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饱受欺凌的屈辱历史。伟大建党精神在这场历史变革中得以延续,精神内涵持续丰富。
(二)丰富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建设创造之中
破坏旧世界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新世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根本转变。依然严峻的国内国际形势要求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开展新的斗争,党一方面要集中精力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重振山河,努力建设新中国;另一方面要使新中国迅速获得国际承认,防止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伟大建党精神随着党的革命建设实践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在对外作出抗美援朝战略决策的同时,对内和平解放西藏,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开展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三大改造,推动我国迅速向社会主义过渡,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更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新世界”的建设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艰辛的探索和实践中,由于对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以及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等主客观原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遇到挫折,走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弯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极大影响。但即使犯了这样的严重错误,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不忘初心,从未放弃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人用坦荡的历史胸襟和过硬的政治品格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对这些错误予以深刻反省和坚决纠正。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在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丰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进一步衍生出了一系列体现中国共产党独特精神品质的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和红旗渠精神。这些优秀品质具有历史性、实践性和多样性,是伟大建党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具体表现,是“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实践的精神沉淀,展现了党和人民的精神风貌,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蓬勃力量。党和国家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强有力地向世界宣告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三)创新于“大踏步赶上时代”的改革创造之中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们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自此大踏步赶上时代。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埋头苦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提供了思想准备,其自身也迎来了创新发展机遇,变革和开放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在这一时期的主题词和创新方向。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经验教训,重新认识我国国情,科学研判国际形势,作出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确立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强大的生机与活力,中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完善,人民的期待得到更加充分的回应和满足。
机遇与挑战往往并存。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但同时新的社会矛盾也接踵而至,现代性后果开始显露。人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了全面改善,精神和思想却未能与之同步发展,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侵蚀人们的思想,社会变得急功近利,传统的思想道德标准受到冲击,文化堕距显现。对此,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5]在此背景下,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融合,创造性地建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伟大建党精神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和发扬了伟大建党精神奉献、奋斗、变革等核心思想精髓,融合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重新确立起新时期思想道德标准和共同价值体系,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丰富发展的理论创新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疏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困惑和迷惘提供了良方,各阶层各群体均能在其中找到思想问题的答案,人们重树立起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伟大建党精神立足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如特区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神分支,这些精神又汇聚成磅礴力量重新注入伟大建党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在持续淬炼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呈现出新形式和新样态。伟大建党精神丰富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推动了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完善发展,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迈向前进。
(四)升华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实践创造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精准把握住时代发展脉搏,持续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带领人民力同心、艰苦奋斗,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其中最瞩目的无疑是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对如此成就,党没有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立足新起点一鼓作气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3。
然而,越是接近民族复兴越不会一帆风顺,越充满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当前“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6];国际形势发展亦呈现复杂多变的态势,新冠疫情仍在肆虐,俄乌冲突持续升级,中美战略竞争不断,国际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安全和治理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我们党要在国内外巨大挑战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树牢思想旗帜,握紧伟大建党精神这条红线,凝聚全党全国人民奋进的磅礴伟力。伟大建党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目标导向,超越了其诞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阶段,能在全球文明冲突加剧的时代继续发挥精神指引的作用。在这一精神指导下,我们党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带领人民对内持续开展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疫情、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外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筑牢抵御西方国家对我国和平崛起的防范和打压的防线,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党经受住了来自多方面各领域的风险挑战考验,赓续和升华了伟大建党精神所蕴含的光荣传统、政治品格和红色血脉,形成了脱贫攻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三牛”精神、探月精神和丝路精神等新时代的伟大精神,全面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新的赶考之路”的实践中,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蕴将持续转化,用全新的精神形态彰显党的担当与使命,用中国式现代化诠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路径,积极贡献中国新智慧,打造中国新方案,实现精神文明的进一步升华。
三、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路径
伟大建党精神集中回答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即中国共产党建党求什么、立党为什么、兴党凭什么以及强党靠什么,是揭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精神密码。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阔步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引领。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要大力弘扬和传播伟大建党精神,将理论用于指导实践,把建党精神转化为强党、兴国和育人的强大能量。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精神弘扬机制
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传承活动与制度制定实施是密不可分的。“建章立制,要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体现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2]543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相关制度建设是一项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的系统工程,为确保这一工作有效落实,必须从实际出发,以目标为导向,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管理高效、运行长效的制度体系,保障将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一,构建科学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制度。制度能否保障建党精神弘扬活动的开展,归根结底要看其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符合实践活动的需要、是否能有效实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工作长期而重要,制度的制定要立足人民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多元的客观背景,切实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实践中,与人们日常生活相结合,以确保制度的根本性支撑与基础性保障作用的发挥。制度是用来遵守、执行和维护的。在实践操作层面,要落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工作责任制,坚持解决问题、简便易行、务实有效的原则,实现制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并重,保证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制度的落实到位。
其二,从阵地、队伍建设入手建立完善的伟大建党精神弘扬支撑机制。阵地和队伍是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的要素保障。要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纳入思想文化建设范畴,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建立和设置伟大建党精神宣传思想文化部门、实践基地和活动室,将宣传部门、出版社、网络传媒、报刊杂志等思想文化建设机构打造为宣传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主阵地。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制度体系,确立伟大建党精神宣传工作的责任主体,广大党员干部要发挥好带头作用,做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员和践行者;要加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队伍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思想文化建设专业人才。
其三,建立监督考评机制。制定完善的以奖惩为基础的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考评制度,强化组织监督、民主监督和同级监督,构建全覆盖、高效率的监督体系,把监督考评贯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工作全过程,确保伟大建党精神学习和宣传制度持续有效发挥作用。合理运用日常考核、突击考核、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等考核方式,考核小组要全面考核基层文化宣传机构和部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计划制订、执行责任主体、执行状况和结果,坚决杜绝打折扣、走形式等现象,对执行效果良好的机构和部门要予以表彰,并宣传其方式方法,扩大优秀宣传机构部门的影响力,对执行效果差的机构部门则予以督促改正。
(二)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构建精神弘扬新平台
思想教育是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中国人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的重要方式。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7]因此,要不断创新思想教育方式,构建伟大建党精神弘扬新平台,让人们自觉用伟大建党精神武装头脑,进一步强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其一,要抓住思想教育的关键客体,提高思想教育的针对性。青少年是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和弘扬的重要对象,学校作为青年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要搭建好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的平台,在教学理论课程中注入伟大建党精神要素,尤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课打造为弘扬建党精神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夯实哲学基础、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提供理论背景、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建构历史体系、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树立实践准则、用形势与政策课宣讲时事政治,将伟大建党精神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课全过程;改进单向灌输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互动,发挥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同时,要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依据客体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层次和行业类别开展伟大建党精神传播活动,避免“一把抓”和“一刀切”式的思想教育方式,从而有效提升思想教育质效,减少低效和无效教育。
其二,推动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相结合,拓展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平台。电视、广播、报刊和宣传栏等传统媒体是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虽然其影响力已不及现代新媒体,但其有固定的受众,仍要牢牢坚守。除此之外,要利用好网络资源,发挥信息时代新媒体的作用,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8],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尤为必要。相较于传统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具有高效、快捷、受众广、覆盖宽等诸多优势,并且不受时空限制,可实现思想教育“缺席的在场”,因此要加快建设伟大建党精神弘扬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
(三)强化实践环节,赓续建党精神红色血脉
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遵循和践行才能发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来源于实践,弘扬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扩大伟大建党精神的影响力需要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通过具体实践,使伟大建党精神活起来,使人们自觉将其作为日常工作生活的精神指导。
其一,在思想上树立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正确认识。伟大建党精神之于党、国家和人民都有不可替代的思想价值和实践价值,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慰藉和心灵归属,指引、激励和鼓舞人们在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伟大建党精神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这是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动因和根本逻辑。伟大建党精神需要增强主体认同,从而顺利发挥其实践效用。因此,要从认知层面破除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模糊认识,扫清赓续精神力量的障碍,引导人们自觉信仰伟大建党精神,更加主动运用伟大建党精神指导实践和解决问题,发挥好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作用。
其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要紧密结合日常工作生活实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和需求导向。要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日常实践,让人们自觉将伟大建党精神付诸于行。具体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依据场合、对象的变化而有所调整,企业、学校、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伟大建党精神践行活动,不断提升实践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各级单位可以通过宣传、演讲、讲座和报告等形式开展以伟大建党精神为主题的常规活动,营造学习建党精神的良好氛围。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学习伟大建党精神,深入持久地宣传建党精神。充分利用建党精神形态得以产生的革命事件、人物、地点和时间等要素,建立革命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开发旧址、旧居等文化纪念场所,组织青年学生“进老区”“进社区”,带领他们回顾光辉建党历史、重温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通过实地参观和考察,增强伟大建党精神的感染力,使人们对建党精神的形成感同身受;还可组织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担当使命的责任感,增强其为人民服务的奉献意识;组织伟大建党精神相关的征文比赛、演讲比赛和话剧表演,集体观看红色电影,使伟大建党精神深入人心。
(四)注重理论研究,构建完善中国精神谱系
赓续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加强学术研究,丰富和完善伟大建党精神研究的学术成果。目前学界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和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等方面,显而易见,研究内容和研究视野还有待拓宽。要遵循全面深入的原则,将伟大建党精神同人类精神世界、民族精神精髓、马克思主义精神要义、政党精神特质研究相结合,强化伟大建党精神的学理支撑,进一步揭示它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历史性与当代性,以及民族性与一定意义上的世界性,从而构建完善的中国精神谱系,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
其一,将伟大建党精神同人类精神世界研究相结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必将向着更高级更发达的方向不断演进,人类精神世界将会愈加成熟,对个体和社会的整体观照的自觉性、超越性和创造性将持续深化。伟大建党精神所反映出的关于真理、理想、初心、使命、忠诚等内涵要素契合人类追求的心灵愉悦和精神富足,能让人们自觉地超越自在、超越日常,向着人类精神和谐迈进。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同人类精神世界的互动对推动人类精神世界迈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将伟大建党精神同民族精神精髓研究相结合。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品格,又历史地延续和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这一精神极具中国气派、中国风范和中国特色。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源泉,伟大建党精神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升华了民族精神。因此,要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同民族精神精髓关系的研究,揭示二者双向互动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其三,将伟大建党精神同马克思主义精神要义研究相结合。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我们党之所以能在百年征程中屹立不倒,并取得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根本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有史可鉴,无产阶级政党一旦脱离马克思主义就会变颜色,就会走向失败。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伟大建党精神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革命实践中的精神产物,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伟大建党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精神要义相结合能使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其四,将伟大建党精神同政党精神特质研究相结合。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发端于伟大建党精神,又在党的斗争实践中沉淀丰富发展,积淀为党在百年砥砺前行征程中的深厚内力。伟大建党精神是政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即为政党精神,建党精神所彰显的情感、信仰和意志等要素体现了政党精神特质。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开端和过程,要将伟大建党精神汇聚到政党精神特质中,构建强大政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