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理路、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2023-03-22王莉丽祁明明
王莉丽,祁明明
(1.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2.昌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 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1]由此可见,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有其自身的形成理路、核心要义、蕴含着深刻的价值意蕴。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可以为新征程上新的实践之路提供理论指导。因而,对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展开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理路
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有清晰而明确的逻辑理路,主要表现在人民至上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立场的赓续与传承,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一)人民至上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问题,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现实,即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物质奴役以及精神奴役等等,找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罪恶的根源,进而找到了实现人类美好社会的根本力量,即广大无产阶级,也就是最广泛的人民。正如马克思所言:“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411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时还明确指出,“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2]412-413,并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2]413的结论。马克思认识到,唯有依靠无产阶级才能摧毁剥削、压迫的旧制度,唯有依靠人民才能建立美好新社会,这就表明马克思充分肯定人民的主体地位和历史作用。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序言》1870年第二版序言中,在探讨农民阶级所承受的来自资本家的剥削时也指出,资本家在榨取他们的脂膏,因而不能对资产阶级抱有任何的幻想,而要真正摆脱这种状况,“只有工人阶级才能做到”[3]。马克思恩格斯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现实的革命斗争中,最终找到了摧毁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根本力量,即广大无产阶级、广大人民。唯有依靠人民、依靠无产阶级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出场奠定了理论之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继承与发展。
(二)人民至上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这些民本思想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形成筑牢文化之根。民本思想开始萌芽是在殷商时期。《尚书》中最早出现“民本”一词:“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由此可知,在殷商时期人们就已经意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民的价值与意义开始凸显,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民本思想展开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儒家学派主张仁学,强调仁政等的重要性。例如,孔子强调的“民无信不立”;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突显了人民群众的重要地位;荀子指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同时他还通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阐明了人民与国家存亡之间的关系,认为人民是确保统治阶级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墨家学派的代表人墨子提出“兼爱”的民本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其一,民本思想关注民众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认为统治者要巩固政权和统治地位,就必须重视民众的作用。其二,民本思想关注民众生活与社稷稳定之间的关系,认为要想有稳定的国家环境,就必须要确保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其三,民本思想内蕴着国家要通过实施惠民利民政策才能赢得人心的观点。由此可知,民本思想孕育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贯穿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始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出场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汲取与创新。
(三)人民至上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立场的赓续与传承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赓续与坚持的人民立场是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形成的实践基石。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确立为党的根本宗旨。在此基础上,领导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义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在《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中论述到:“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安排和实践,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和要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总结,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时代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形势,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在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上,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人民立场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出场提供了实践之源,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中人民立场的赓续与传承。
二、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1]人民至上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创新理论。因而,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和牢牢植根人民。
(一)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各国人民创造了世界历史,进而推进了世界历史的前进,而中国人民推进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培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唯有发挥人民优势、依靠人民力量才能不断推动社会、历史以及文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站在新时代的征途上,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就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作为党执政的最大的底气,正是在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基础上,我们党走过百年风雨征程,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因而,紧紧依靠人民,就是要把人民的力量与智慧凝聚到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在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创造更多举世瞩目的伟大创造及成就,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5]我们党不仅来自人民,而且必须依靠人民,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以及梦想精神去创造历史伟业。唯此,才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才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汇聚不竭力量。
(二)坚持人民至上必须不断造福人民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1]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从未忘记过这一崇高使命。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时刻记挂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上,着力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中,正是基于对人民至上理念的遵循,正是基于不断造福人民的使命,党带领人民奋发进取,我国各项事业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人民才享有了更加富足和幸福的生活。在新征程上,要继续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1],必须进一步完善基本分配制度,建立起更加协调、更加完善的分配制度体系。其次,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事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人民生活中最基本的民生,因而在新征程中必须保障这一最基本的民生。再次,要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基本保障制度是实现人民生活安全、确保社会稳定运行的重要举措。最后,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事关国家发展大业的实现,是民族兴盛、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因而必须时刻关注人民健康问题,并将其置于重要位置。唯有如此,才能在新征程中扎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根本问题,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牢牢植根人民
“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曾就牢牢植根人民的深刻内涵以及实践要求作了深刻的阐释。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植根人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深入学习和理解我们党的历史就会发现,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的底气,是立党、立国的坚实根基,也是强党、兴国的根本力量。因而,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要坚持人民至上,牢牢植根人民,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应对未来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坚决做到继续扎根在人民群众中,永远不脱离群众。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就是要与广大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同甘共苦、共同奋斗。唯有如此,才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一言以蔽之,坚持人民至上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和牢牢植根人民。在新征程中,必须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将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不断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民谋利、为民造福。
三、人民至上理念的价值意蕴
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蕴含着鲜明的人民立场,厚植深厚的人民情怀。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立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一)人民至上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旨归,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唯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会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经典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2]165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代替旧社会的将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这一经典概括表明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与以往任何社会不同的美好社会。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三个阶段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人的自由个性阶段,人才能发展为“真正的人”以及“真正的个人”。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这个阶段上,人才能够超越对人的依赖关系以及对物的依赖关系,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要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和肯定人的地位,充分重视和发挥人的作用。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肯定人的重要地位、作用和价值,强调要不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由此,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价值旨归,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人民至上理念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立场,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根本立场,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曾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将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纵观我们党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立场深深熔铸在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矢志不渝地践行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美好生活而踔厉奋发,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同时,正是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实践中,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自身执政规律的认识。所谓对执政规律的认识,主要包含对执政理念、执政目标及执政方式等方面的认识。具体来说,一方面,正是由于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才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进一步深化。任何政党都有与其自身执政目的契合的执政理念,都有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以及怎样执政的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始终坚守人民立场的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最核心的执政理念。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就是始终为了人民、始终依靠人民,制定最有利于人民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进一步深化和彰显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进而深化了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的认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才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更加明确,执政方式更加多样。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的推进,使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的目标更加明确,我们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更加坚定,我们党的执政方式更加科学化和多样化。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进一步推进了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以及依法执政,进一步深化了党对自身执政规律的认识。
(三)人民至上理念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价值底色,这一理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力量。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其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贯穿其始终的鲜明价值底色就是人民至上。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的奋进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新征程上,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中心任务,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聚民心、汇民力,充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由此可见,新时代人民至上理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真理力量,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鲜明的价值底色,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