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人制宜的教育理想国

2023-03-22邱磊

新班主任 2023年1期
关键词:侍奉颜回子路

常读《论语》的人会发现,孔子的学生不仅多,而且各有各的性格,放在一起比较会很有趣。有一次,大家一起陪侍老师,每一个人的表现都不同:闵子骞“訚訚如也”,就是恭敬正直的模样;子路“行行如也”,看起来刚强坚毅;冉有和子贡“侃侃如也”,一副和乐自在之态。孔子见弟子气概不凡,各有千秋,心中挺高兴。

以子路为例,他的人物形象在《论语》中较为鲜明。子路果敢而好勇,年少时整天带着一把大刀找人打架。有一天,子路遇到孔子,孔子劝其读书,子路却自认为武艺精湛,满脸不屑,孔子便引导他:即使你是美竹(制作箭矢的上等材料,暗示天资佳),如果能把竹子头削尖,再装上翅膀,岂不飞得更远,射得更深吗?果然,这些话说到子路的心坎上,从此入了孔门。

在孔子的教育观中,人人皆可成尧舜,前提是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子路的“暴力美学”让同学们都躲着他,孔子虽看在眼里,也未横加指责。有一回,子路问孔子,如何能成为“士”,孔子乘机说:要学会交友。子路又追问交友方法,孔子回答,那就从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开始吧!朋友之间,顺境时和睦相处,逆境时互相勉励。用心良苦的孔子用人性柔软的一面来“中和”子路的刚猛。

暴躁之人常思虑不周,鲁莽也就随之而来。对此,孔子经常施以缓兵之计,甚至泼一泼冷水。有一回,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或遇到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是要马上实施吗?孔子回答:你有父亲和兄长在,怎么不听听他们的意见呢?子路听后,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冉有进来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建议他即刻行动。

侍奉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非常诧异:同样的问题,老师的答案怎么会大相径庭?孔子一笑:子路鲁莽有余而沉稳不足,所以要约束一下他,让他做事慎重;冉有性格柔弱,遇事畏首畏尾,就要鼓励他勇敢一点。

“仁”是孔子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樊迟、颜回、仲弓、司马牛、子张等人先后来询问。孔子因人制宜,答案各不相同。比如,颜回悟性高、学问好,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高要求;仲弓是平民,孔子从为人处世方面诠释;子张准备走仕途,孔子便讲为官之道中的“仁”……

读到这里,育人黄金法则“因人制宜”终于浮出水面了。实际上,孔子拿捏精确的“场控感”同样体现出育人智慧。这种“场控感”不是以爱之名的控制或征服,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稍加点拨。“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孔子不像主动教导他人的苏格拉底,他是在讲课、出行、闲谈、游乐、危难等各种场景下等弟子抛来问题,再巧施教化。

比如,颜回之死令子路十分伤感。忽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开导他,还没有学会侍奉人,哪会侍奉鬼神呢?子路追问,那什么又是死呢?沉默片刻,孔子吐出6个字:“未知生,焉知死?”子路的心思并不如颜回那样细腻,也比不上聪颖的子贡,本不该有这样的问题。孔子知道,这是因为子路沉于悲恸之中,心乱意消,不能排解。所以,孔子的回答也恰如其分,意思是不要想那么多,先把我们该做的事做好。

实际上,孔子也处于悲伤之中,甚至和子路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依旧能读透弟子的心思,并恰当地予以开导。于是,“未知生,焉知死”的哲言,不但劝慰了子路,还流传至今。简单而言,一切直抵人心的教育决策和行为只迸发于因人制宜的“有求必应”中。当这种“求”与“应”能映照出人性中最真实、最质朴的需求时,将被历史定格,成为经典,滋养万代。

教育,尤其是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对人性之真善美的唤醒。而做到这一点,为师者往往要找到特殊的“点”——笑点、泪点、痛点、苦点、难点、悲点等。这些“点”能一次次触发教育场域内的“有求必应”,继而塑就人的价值基座,构成通往精神世界的隐秘开关。对其呼应联结得愈快、愈准、愈深,则教育的意义愈大、愈明、愈久。发觉和利用这些看似无形的“点”,成为“场控感”的本质。这不仅需要为师者有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更需要他们与学生一样,都“生命在场”,彼此共情,上下同心。

反过来说,当学生没有“求”时,教师胡乱去“应”,常常徒劳一场。有些教师何以干得苦?实际上,就在于抓不到关键“点”,只能“不愤而启,不悱而发”,非但自己精疲力竭,学生也不胜其烦,有何增益呢?

所以,《论语》首先是一部“人学”:先有识人、懂人,后有用人、育人。在孔子眼里,教育中的“人”不同于英国哲学家洛克所说的“白板”,恰恰相反,人人天生自带“操作系统”,教师的任务在于因材施教,循循诱导。在《论语》中,孔子从不按照统一的答案或模式培养每个弟子,他对“人才”的定义也超越了世俗。从商、入仕、治学,自然是好,但引车卖浆、贩夫走卒也有各自的价值。实际上,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出身卑微或职业普通的比比皆是。

因人制宜的前提是对人不设限。不给学生贴标签,不以世俗的成败论英雄,不因他人之口扰乱自己的判断。孔子尤其注重在逆境、困境中的教育,任何时候,他对于“不合时宜的少数派”总有不同于常人的看法。对此,鲁迅的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如果我们往深处体会《论语》,处处可以体会到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士”之勇气。鲁迅所说的“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其实就是子路。孔子一生坚持的因人制宜,既包括从事各种职业的三千子弟,也包括关键的少数派。“人”在他那里,首先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尽可能多地提供衡量学生的尺子,才可能培养出健康、有趣的灵魂;但也不要忘记“道”,它是所有人共享共护的价值、规则与希望,也是让每个灵魂更加高贵和纯净的不二法门。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应该像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那样,以菩萨心肠呵护万千学子的同时,也要有金刚精神。

终其一世,孔子想要以君子之道、士人精神建立一个理想国。无论是“訚訚如也”“行行如也”,还是“侃侃如也”,众弟子均被他“因人制宜”地栽培着,或点拨,或棒喝,或高唱,或低吟。他等待时机,踩准每个节点,提高每个人的生命质量。孔子的教育秘密其实只在于他打通了“仁”与“人”的边界,将“当仁不让”与“以人为本”合一,并演绎至极致。

何谓“仁”?子曰:“仁者爱人。”如此而已。

猜你喜欢

侍奉颜回子路
老屋
颜回偷食
礼赞袁隆平院士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国学选萃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颜回之乐
新官如何“侍奉”下属
颜回之乐
三八二十三